一、龙门石窟奉先寺导游词
龙门石窟奉先寺导游词
尊敬的游客朋友们:
欢迎来到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龙门石窟!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参观这座有着千年历史、被誉为东方艺术瑰宝的奉先寺。
介绍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白马寺镇,是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其建造始于北魏,历时五个朝代,跨越400余年。石窟群内共有234个窟龛,2095座佛像,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龙门石窟以其绚丽多样的壁画、浮雕和佛像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介绍奉先寺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重要的一个寺庙,其规模宏大,艺术价值极高。奉先寺始建于北齐,原名露天禅院,北周时更名为奉先寺。寺内有大量雄伟壮丽的佛像,其中以卧佛最为著名,此佛像长达17.14米,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卧佛。
奉先寺的历史意义
奉先寺作为龙门石窟的主体寺庙,不仅具有宏伟壮丽的艺术风格,更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意义。寺庙的建造年代横跨了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和唐朝等五个朝代,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发展演变,也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宗教和文化变迁。
欣赏奉先寺的壁画和浮雕
奉先寺的壁画和浮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富有表现力的形象而备受赞誉。在寺庙内的各个窟龛中,您将看到壁画中的佛像、飞天、神兽等栩栩如生,彩绘精美细腻。浮雕中的佛祖形象铸造精良,神态庄重肃穆,堪称石窟艺术的精华之作。
参观卧佛
奉先寺的卧佛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卧佛,也是奉先寺的镇寺之宝。这座长达17.14米的巨型卧佛造型优美,饱含着佛教的博大精深。佛像整体呈躺卧状,表情宁静,给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是人们前来朝拜和寻求心灵寄托的重要场所。
奉先寺的文化影响
奉先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象征。寺庙内的壁画和浮雕以及佛像造型,无不展现了佛教、道教、儒教等多种文化的融合与发展。这些石刻艺术作品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也对中国石窟艺术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感谢各位游客朋友对奉先寺和龙门石窟的兴趣与关注。希望通过今天的参观,您对中国古代石窟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欢迎您继续游览,感受古老文化的魅力!祝大家旅途愉快!
二、龙门石窟奉先寺造像艺术特点?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
奉先寺的9尊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奉先寺大型艺术群雕以其宏大的规模、精湛的雕琢高踞于我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成为我国石刻艺术的典范之作,也成为唐朝这一伟大时代的象征。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个南北宽近40米的露天大龛,这里共有9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凿石而成。
三、龙门石窟奉先寺大佛像介绍?
奉先寺中的最为精美的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尊佛像——卢舍那佛。奉先寺中的佛像每个佛像都有自己的特点,佛像的神态动作赋予其独特的个性。
据说卢舍那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体态丰满,两耳下垂,身穿通肩袈裟,形象端正文雅,双眼凝视着下方,像一位充满智慧与慈爱的女性,左侧的迦叶是一.位看似经历许多世事的老者,脸上写满了沧桑,右侧阿难是一位年轻僧人, 眉清目芳看似聪明伶俐、自信大方:弟子两侧的文殊、普贤菩萨各头戴宝冠胸挂理珞,表情柔和,姿态端庄大方:天王则手托宝塔,表倩严肃、气势威武,力士右手叉腰, 左手合十,面目狰狞,性格暴躁。
每一个佛像造型都塑造得很生动,整个画面既圣神又亲和,突显出当时工匠的高超水平,表现出自然浑成的大巧之美。
四、龙门石窟奉先寺可以航拍吗?
按照景区的相关规定,龙门石窟奉先寺是不准航拍的。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主佛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奉先寺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五、龙门石窟奉先寺中的大佛为什么佛?
龙门石窟奉先寺中的大佛是卢舍那大佛。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的山腰上,是一个南北宽近40米的露天大龛,这里共有9尊大型雕像,都是依山凿石而成。位于中间的卢舍那大佛通高17米多,仅耳朵就有1.9米,在佛经中,卢舍那是佛在显示美德时的一种理想化身。
奉先寺大卢舍那像龛是唐高宗及武则天亲自经营的皇家开龛造像工程,工程设计和施工是由高宗亲自任命制定。为此,武则天捐出“脂粉钱二万贯”,而当地更是传说卢舍那大佛就是武则天的化身。
六、奉先寺大佛尺寸?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长宽各30余米,据碑文记载,此窟开凿于唐代武则天时期,历时三年,
卢舍那大佛是据武则天的形象来雕刻的,非常传神生动。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 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这种温柔的神态在全国的卢舍那大佛的形象中非常亲切,
七、奉先寺名字由来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始雕年代说法不一,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龛。
奉先寺石像原本是彩绘石刻,但随着水浸、风化等原因导致色彩脱落。
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八、关于龙门奉先寺的唐诗
关于龙门奉先寺的唐诗
龙门奉先寺,位于中国河南洛阳市伊川县的龙门山上,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佛教寺庙,也是唐代文学的重要场所之一。这座古老的寺庙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驻足和吟诗,留下了许多千古佳作,其中不乏经典之作。
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文学达到了一个顶峰。他们以故乡和古寺为题材,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倾注到诗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动人心弦的作品。以下是几首关于龙门奉先寺的唐诗:
1.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绘了洛阳龙门山的壮丽景色。黄河入海的景象与壮丽的山势共同构成了壮丽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 杜牧《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是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描述了洛阳龙门山的壮丽景色和杜甫对国家遭受战乱的感慨。作品中表现了作者对壮丽自然景色的赞美,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3. 杜牧《秋登宣城谢眺亭》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是杜牧的《秋登宣城谢眺亭》,描绘了眺望洛阳龙门山时的壮丽景色,同时也带来了一种寂寥和孤独之感。作品中的景色勾勒出龙门山的恢弘气势,而杜牧的心情则体现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慨叹。
上述几首唐代诗作将我们带进了一幅幅洛阳龙门山的美丽画卷。它们以优美的词句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们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受。这些诗作不仅展现了唐代文人的才华和情感,更是让我们感受到了洛阳龙门山的独特魅力。
洛阳龙门奉先寺作为一座古老的佛教寺庙,不仅有着卓越的建筑风格,还承载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诗意。历史的长河中,这座寺庙见证了无数人的到来和离去,见证了无数篇佳作的诞生。我想,这就是洛阳龙门奉先寺的独特魅力所在。
无论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还是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些作品通过娴熟的艺术手法,将大自然和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展现出了洛阳龙门奉先寺的壮丽景色和伟大诗性。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的珍品,更是洛阳龙门奉先寺历史的珍贵见证。
洛阳龙门奉先寺的唐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洛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细细品味这些佳作,我们仿佛能听到唐代文人们的心声和对自然美的追求。它们激发我们对诗歌和文化的热爱,让我们更加热爱这座古老的洛阳城和龙门奉先寺。
洛阳龙门奉先寺的唐诗,永远是我们心中的文化瑰宝,同时也为后世的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的基石。无论是学者研究,还是文学爱好者的欣赏,这些诗作都将始终散发出诗意的光芒,并让我们永远怀念那段辉煌的唐代文学。
九、奉先寺的开凿时间?
奉先寺,原名大卢舍那像龛,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始雕年代说法不一,唐代上元二年(675年)完成,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奉先寺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6米,置于9米宽的三道台阶之上,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胁侍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露天佛龛,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位于洛阳市龙门石窟西山南部,始雕年代说法不一,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艺术精美、最具有代表性的大龛。开凿时间不明,但完工时间有碑刻记载为上元二年(公元675年)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武则天‘助脂粉钱两万贯’用于加速开凿时间。——出自坐下石碑《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
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佛龛。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形态各异、刻画传神的造像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成为石雕艺术史上的奇观。
奉先寺共有九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前方,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 前突。圆融和谐,安详自在,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 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饱经沧桑、老成持重的大弟子迦叶,温顺聪慧的小弟子阿难,表情矜持、雍容华贵的菩萨,英武雄健的天王,咄咄逼人的力士与主佛卢舍那一起构成了一组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身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1.9米,造型丰满,仪表堂皇,衣纹 流畅,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实在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杰作。
据佛经说,卢舍那意即光明遍照。这尊佛像,丰颐秀目,嘴角微翘,呈微笑状,头部稍低,略作俯视态,宛若一位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有人评论说,在塑造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她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
而力士像就更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两旁侍立的弟子迦叶严谨老成,阿难虔诚顺服,菩萨端丽矜持,天王蹙眉怒目,力士威武雄健。相传武则天为造这座佛龛曾“助脂粉钱二万贯”,并亲率群臣参加卢舍那佛的“开光”仪式。
奉先寺的九躯大像的背后有很多长方形的小龛,这是大约在宋、金时代,人们为了保护大像龛,依龛修建了木结构屋檐式建筑,这些建筑影响了佛像的通风,加速了佛像的风化,因而后来被拆除。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更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品,1953年清理洞窟积土时,在极南洞附近发现的,是被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
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整座雕像造型粗犷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十、洛阳奉先寺大佛像开凿于哪一时期?
洛阳奉先寺是唐咸亨三年(672)开凿,至上元二年(675)竣)工。
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主佛莲座北侧的题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寺院奉先寺而俗称“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规模最大的大龛,也是唐代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南北宽约34米、东西深约39米。龛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及力士等十一尊大像。主尊卢舍那佛高17.14米,头部高4米,身披袈裟,面容丰满秀丽,双目宁静,嘴角微翘;弟子迦叶严谨持重;阿难温顺虔诚;菩萨端庄矜持;天王戚眉怒目;力士威武刚健。布局得当,雕工精湛,显示了盛唐雕塑艺术的高度成就。据后补之有关造像碑记载,“皇后武氏”在雕造此大像龛曾“助脂粉钱二万贯”。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