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康熙陵寝?
景陵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蒙古人称为恩赫阿木古朗汗;西藏方面尊称为“文殊皇帝”。顺治帝第三子,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执政初期,国内国际形势非常严峻。面对严峻局势,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康熙帝少年时就挫败了权臣鳌拜,开始真正亲政。
二、刘秀陵寝?
汉光武帝陵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孟津县白鹤镇铁谢村,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和光烈皇后阴丽华的合葬墓,当地人称“汉陵”,俗称“刘秀坟”。始建于公元50年的汉光武帝陵,整体由神道、陵园、祠院三部分组成。
“汉陵”南依连绵起伏的邙山,北邻波涛滚滚的黄河,可谓是近山傍水、蓊蔚肃穆。陵墓阙门巍峨、气势壮观;神道宽阔、肃穆威严,神道两侧石刻林立、碑碣参差,可谓天下奇观。陵园占地面积6.6万平方米,整体呈长方形,夯土丘状墓冢位于陵园正中间,高17.83米、周长487米。
三、汉景帝陵寝?
数量众多,类型丰富
作为杰出皇帝汉景帝刘启的陵寝,由于刘启和其父汉文帝刘恒共同创造了中国君主专政社会第一个治世——文景之治的伟绩,汉阳陵陶俑规模蔚为壮观。
有关汉阳陵出土全部陶俑的统计大概为3000多件,与中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相比(目前秦俑共出土1000多件),汉阳陵发现的各类陶俑,除单个体积相对较小外,出土的数量和品种均超过了秦俑。在今天的汉阳陵博物馆中最常见的文物就是各式陶俑,人物、牲畜各自种类繁多,人物有文官、武将、奴隶、舞伎,其范围不仅男女性别,更广泛地包含社会各阶层人物,这是其区别于纯军事性质的秦俑而又极为独特的一点。
牲畜包含有猪、牛、马甚至鸡犬,这更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西汉陶俑突破秦俑军事领域的鲜明特性,非军事用途的家畜乃至宠物成为了殉葬坑中的主角。由此我们得以从宏观角度确定西汉陶俑的艺术风格,种类繁多、数量惊人,这已经是“繁满”的一个粗略体现了。
细节丰富,精益求精
今天我们看到汉阳陵中的人物陶俑多以裸体断臂的姿态面世,原因在于材质用料不同导致的腐烂,这对于其整体艺术风格研究与细节考证实在是一笔损失。但我们将目光着眼于残存的陶制身体尤其是刻画精细的头雕时,就会“于微处见繁复”,得出令人惊喜的成果。
前文已经提到汉俑不仅兼有两性人物,更横跨多个社会阶层,这对陶俑制作的技术要求以及艺术把控就更为严格。不同于单纯体现军人形态的秦俑,汉俑要做到从人物形体、面部表情等多方面展现男女两性身体流线的差异、不同阶层从事不同工作任务动作神态的区分,这也造就了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汉阳陵人俑。
先以歌舞俑为例,其采用了跪坐的新颖姿态,手部凿空出可以加持乐器的通洞,作为雕塑一部分的衣裳体现出内外两层的叠加与弯曲表面的褶皱,面部表情逼真,五官刻画到位,可以称得上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精品。
而仔细考察人俑头雕,更多细节将被发掘:人物头发束起的髻绾上被发现钻有小孔,这极有可能是木笄所插之孔,而木笄由于材质的原因腐烂掉了。在额头上的蛛丝马迹又能看出新发现,残留的颜料表明人物原围有彩色头巾。两样细致的饰品配以极其传神的五官刻画,在如此微小的头颅上被集中展现,令人咋舌。
另外其脸部形态饱满、额头宽广、颧骨突出自然是“繁满”中丰满的体现,此不赘述。
以上即微观层面上西汉陶俑“繁满”的具体体现。
动用核心素养,分析时代成因
何以成就了“繁满”?我们将与秦俑差异明显的西汉陶俑放回西汉年代背景下,发现与之相似的艺术成就数不胜数:铺陈辞藻的汉赋、五颜六色的丝绸、色彩妍丽的彩绘陶器等等。为便于说明,三者各举一例:司马相如《上林赋》、“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汉马王堆陪葬陶器,无一不呈现出繁多、丰富的特点,正如陈莉“布局饱满、纹饰繁密是西汉“繁满”艺术特征的典型美学效果”②言,西汉整体的审美风格便是如此。
于是在实际讲述过程中便可以将思维迁移至政治经济文化的大一统,西至西域的广袤疆土、文景之治迅速恢复的经济、北击匈奴的壮举与民族自豪,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正是“汉帝国的勃勃生机和放于四海的广阔视野,使繁富巨大的生活场景成为艺术”的结论。因为综合以上现象来看,用联系的方法看问题不难归纳出:大量牲畜陶俑陪葬绝不仅仅是西汉帝王丧葬制度的反映,更是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和物质生活丰裕的缩影;兵马俑队伍中出现的女子,除了面目清秀,身材匀称的以外,其它颧骨突起,面貌奇异的异民族兵员体现的是西汉强盛的军力;比起秦始皇兵马俑的严肃与凶悍,阳陵汉俑显得平静而和谐,则又反映了“文景之治”中稳定的社会氛围。
与此同时,相较前代有所进步的手工业技术与审美能力也不能被忽视。可以说,恢弘盛大的时代背景与高超精细的雕刻技巧成就了西汉陶俑类型丰富、生动逼真的艺术特点
四、雍正陵寝?
清泰陵是清世宗雍正帝及其皇后的合葬陵墓。位于距保定市易县15公里的永宁山下,海拔382米,始建于1730年(雍正八年),占地8.47公顷,内葬世宗雍正帝、孝敬宪皇后、敦肃皇贵妃。清泰陵是清西陵中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体系最完整的一座帝陵。
清泰陵整个陵寝分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是门、坊、碑、亭,后部分主要是殿宇和地下宫殿。五孔石拱桥是泰陵最前面的建筑,10.94米宽,87米长,拱高4.9米,由长方形青白石建成。五孔桥北,有巍峨高大雕工精美的三座石牌坊,一座居中横跨神道,二座稍后,分列左右。大红门是西陵的总门户,门有三洞,设东西便门各一。
五、努尔哈赤的陵寝?
清福陵,又称沈阳东陵,位于沈阳东郊的东陵公园内,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陵墓,因地处沈阳东郊,故又称东陵,为盛京三陵之一。天聪三年(1629年)选定在盛京的东北郊外营建陵墓,总面积约19.48万平方米。
福陵初建时,只称作“先汗陵”或“太祖陵”,另有努尔哈赤的后妃叶赫那拉氏、乌拉那拉氏等人葬于此处。天聪三年(1629年)将皇太极生母叶赫那拉氏从东京尼亚满山迁至福陵。崇德元年(1636年)定名为“福陵”。陵墓到顺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后来在康熙(1662-1722年)和乾隆(1736-1795年)年间又续有增建。
清福陵形制为外城内郭,由前院、方城和宝城三部分构成,自南而北渐次升高。这既不同于明朝的陵墓,也不同于清朝入关后建造的陵寝。福陵自民国十八年(1929年)起被代辽宁省政府辟作公园,因其位于市区的东部而得名“东陵”。除方城明楼曾毁于雷火后又修复外,其余皆保存完好。
1988年,清福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2004年,包括清福陵在内的盛京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东陵
别名
清福陵
景点类别
历史遗迹
六、允礽陵寝?
葬于黄花山(今天津蓟县)理亲王园寝
清太子爱新觉罗·胤礽(yìn réng):(1674-1725年),乳名保成,清圣祖玄烨第七子,母为仁孝皇后赫舍里氏。除康熙早殇诸皇子外序齿为皇次子。因其胞兄、嫡长子承祜幼殇,故在胤礽刚满周岁时即被确立为皇太子。他是清代历史上唯一一位、也是中国官方正史上最后一位明立皇太子。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代为祭祀、监国,颇具令名,康熙帝对皇太子最为重视与宠爱,却因教子失当、兼之康熙朝后期党争纷乱,致太子人格分裂,历经两立两废,终以幽死禁宫收场,被追封为亲王。
七、乾隆后妃陵寝?
裕 陵, 清高宗乾隆皇帝的陵寝。
规模宏大,建筑物最为壮观。陵内祔葬: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慧贤皇贵妃高佳氏、淑嘉皇贵妃金佳氏。
裕陵妃园寝 ,位于裕陵西侧,被贬的皇后纳喇氏以及乾隆宠妃纯惠皇贵妃苏佳氏等三十六位嫔妃埋葬在这里。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嘉庆皇帝养母庆恭皇贵妃陆氏、寿高92岁的婉贵妃陈氏、皇五子永琪的生母愉贵妃珂里叶特氏、维吾尔族的容妃和卓氏、和孝公主的生母惇妃汪氏等。
八、帝王陵寝的规格?
西汉开始,帝王陵墓除了掘地起坟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凿山为陵"的形制。这种形制在当时的一些诸侯王墓中也普遍存在。
到了西汉的中晚期,墓室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凿山为陵"的墓室大多数是横穴式,并且分为耳室、前室和后室等很多部分。而竖穴式的坟则改用砖和石料构建墓室。形制和结构完全模仿了现实生活中的房屋、宫殿和院落。这种墓室起到了椁的作用,所以墓室里的葬具只有棺而没有椁。在这些墓葬里,墙壁上大都绘有彩色的壁画,或者有模印的画像砖,而在石结构的墓葬里则大都是雕刻画像
九、陵寝指的是什么?
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据大行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开国皇帝之陵一般称为“长陵”,其后诸帝则应依其事迹和世系来命名,诸如康陵、定陵、显节陵等。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霸陵、首阳陵等。为皇帝建陵后,还要设置守陵奉祀之官以及禁卫和陵户。
十、李建成的陵寝?
2005年,史学专家在西安发现了唐高祖李渊长子即前太子李建成之墓,墓碑上只刻着55个字:大唐故息隐王墓志,王讳建成,武德九年薨於京师,粤以贞观二年岁次戊子正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葬於雍州长安县之高阳原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