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北京·石景山区民俗文化

万里旅行网 2023-08-09 14:52 编辑:玖玖 193阅读

华年旅游(hnfmtx.com)为你推荐北京石景山区民俗文化:

  1. 永定河传说 
  2. 磨石口传说
  3. 永定河沿岸农历六月六日旧俗

1、永定河传说 

永定河是北京地区最大的河流,途径门头沟、石景山、丰台、房山、大兴五区,被称为“北京的母亲河”。资料显示:北京城所在位置就是在永定河洪水冲积扇的上部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早年北京建城所需的木材等都是经永定河运至北京的。这条历史悠久的河流,不仅催生了古老的北京城,也孕育了纵贯历史发展、底蕴积淀深厚的永定河文化。而永定河传说就是其中别具特色的内容之一,并由石景山区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永定河传说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形象生动,流传广泛。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河挡挡河的传说、石经山和湿经山的传说、永定河镇水牛的传说、卢师收青龙的传说、大小青龙降雨的传说等。其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传说与史实相联系,传说中留有历史的影子。如《河挡挡河的传说》,借历史上“刘靖治河”的史实,将“刘靖”变成了“刘瑾”,并从“三国时期”移植到了“明代”;《石经山和湿经山的传说》与“湿经山”、“石经山”(石景山的谐音)和石景山的“晾经台”等真实地名有关,变成了唐僧取经途中打湿并晾晒经书的传说;《王老汉栽种河堤柳》的传说中,可以看到历代百姓治理永定河、栽种河堤柳的影子;而《冯将军严惩老兵痞》更是以冯玉祥治理永定河的史实为依据……这些传说记述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治理永定河的历史,表现了人们为制服水患与大自然不懈抗争的精神,不仅具有浓厚的北京地方色彩,而且凝聚了永定河两岸人民群众的智慧。

永定河传说的部分内容被收入《北京风物传说》、《茶余饭后话北京》、《石景山传说》、《石景山掌故传说》等书籍中,并在社会广泛传播。

2、磨石口传说

模式口古时被称作“磨石口”,1923年宛平县长汤小秋给改成了“模式口”,可是在人的嘴里还念“磨石口”。磨石口专出产做磨刀用的石头。当地人对于能够解决他们生活问题的磨刀石,是看得很重要的,故事就打这里传下来的。

一个家住模式口的老人家说,磨石口当初是个苦地方,打北京这片地方还是苦海幽州的时候,磨石口就没有人住过,可荒凉啦。后来,磨石口山上盖了法海寺、承恩寺、慈祥庵三座庙,庙里有了和尚,磨石口才算有了人,可是还没有住户人家。自打有了三座庙,不知道又过了多少年,有了姓段的、姓章的、姓殷的、姓乔的四家住户,磨石口才算有了人家。这四家子人,成天的土里刨粮食,山上拾柴火,日子过得好苦。不知想个什么方法,能让日子好过了才好,大伙儿都为这个发了愁。

又过了不知道多少年,这一年,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会说话的鸟儿,这鸟儿飞着也叫,落在树上也叫,叫的声音是:“刨土,刨土,往下刨土。”这哪儿像鸟叫,简直跟人说话一样,一个字一个字的听得清清楚楚。人们不知道鸟儿为什么叫他们刨土,就在大伙儿猜不透这鸟叫声音的时候,磨石口又出了一件新鲜事儿:磨石口总也没有人烟,好容易才有了三座庙,好容易又搬来四户人家,哪儿有念书的人?哪儿有村学堂?可是,磨石口却来了一个背着包儿串村学堂的人。串村学堂的向来是卖纸、笔、墨、砚,这个串村学堂的,单单就专卖一样墨。这个卖墨的到了磨石口以后,成天地在这四家村里走来走去。尽管没有人买他的墨,他也是打东到西,打南到北,吆喝着卖他的墨。他只吆喝:“谁买我的墨,磨磨就能使。”真奇怪,只要他一吆喝“谁买我的墨,磨磨就能使”,那一只会说话的鸟儿接着就叫“刨土,刨土,往下刨土”。卖墨的不吆喝,会说话的鸟儿,就不叫唤;卖墨的紧吆喝,会说话的鸟儿就紧叫唤;卖墨的慢吆喝,会说话的鸟儿就慢叫唤,很是奇怪。起初,村里的四家子人,听了还觉有个趣儿。小孩子们为了爱听鸟叫唤,就围着卖墨的人,叫他吆喝。不是他一吆喝,会说话的鸟儿就叫唤吗?后来,人们天天听他吆喝,天天听鸟儿叫唤,就厌烦啦,只要卖墨的一来,大伙儿就轰他:“去吧,去吧,我们这里没有写字的,用不着墨!”卖墨的不急也不恼,总是笑一笑说:“磨磨可好使啊!买我的墨吧,磨磨可好使啊!”日子久了,段、章、殷、乔四家里有了一个聪明人,开始琢磨这件事。

有一天,四家中的一家菜刀钝了,在青石上磨磨不快,不出浆水;在虎皮石上也磨不快,不出浆水,这怎么办呢?忽然,一个小孩子举着一块石头跑进来,大声嚷着说:“妈妈,甭发愁啦,卖墨的给我一块石头,说磨磨刀可好使着呢!”小孩子妈接过石头,磨了磨刀又磨了磨剪子,放了点儿水,就磨出了刀浆水,磨了不大会儿,刀也快了,剪子也飞了。妈妈乐着问孩子:“卖墨的这石头是哪儿找来的?你问问他去。”孩子说:“甭问,是咱们村儿西头那个坑里的,一刨就有,可多着呢!”磨石口的人打这儿起知道了开采磨刀石后,卖墨的人和会说话的鸟儿就不见啦。段、章、殷、乔四家人日子好过啦;磨石口的住户,也就越来越多,慢慢地成了一个大村子。

现在,磨石口改叫了模式口,可是,还生产磨刀石。大家只看到水力发电站了,就把这个故事慢慢淡忘了。

3、永定河沿岸农历六月六日旧俗

农历六月六,是民间祭祀女娲炼石补天的日子,民间多称她为女娲娘娘。届时,京城和四郊乡间晾晒衣服和刷洗牲畜的皮毛。

据明代《宛暑杂志》记载,六月六,各家取井水收藏,以造酱醋,浸瓜茄。水取五更汲者,即久收不坏,曝所衣服。这一天,朝内亦晒銮驾。

又据明朝沈德符《野获编》中记载:“六月六,内府皇史晟銮列圣实御制文大集大函,防霉发故。居家百姓纷纷效尤。”在这一天晒衣服不生蛀虫,家畜洗澡不长虱子。因此代代相传。六月六这天,永定河两岸的人们把猫狗也轰赶到河里洗澡,祛瘟热,洁皮毛。两岸的人把六月六俗称是猫狗及牲畜的生日,据传它们是女娲娘娘在这一日化育出来的。

这天,两岸的人们还早早起来,吃过早饭,拆完被褥、棉裤、棉袄等,挑上木桶,带上木盆、棒槌,并带上孩子,去河边洗涮。洗涮前,要点上三柱香,对着大河插在河滩沙土包上。然后才能开始洗衣物。是为祭祀女娲娘娘。

旧时,河两岸的人们把女娲看成是一位名气最大的女性神、始祖神和创始神。据有关资料记载,女娲娘娘一日七十化,化生、化育,每天都要化育出许多东西来,以至包括人类和各种家畜。她就成为了一位在民间广泛而永久崇拜的神祗。老人们还在家里挂上她的画像点香上供,予以祭祀。

六月六,河两岸的人们除了拆洗衣物,还要把自家的大牲畜如马、牛、驴、骡、骆驼等牵到河里,在它们的生日里为它们洗浴。目的是将身上的泥土刷洗掉,说是它们在一年里无灾无病。

当天,河两岸的人们还和很多忌讳。比如,忌讳妇女回娘家;这天若是阴雨天,主秋季有水灾,使牲畜瓜果蔬菜受损。谚语说“湿了龙袍,淋破蓑衣”、“六月六阴,牛羊贵如金。”

在京城,还有六月六洗象和洗马的习俗。《帝京景物略》对明代洗象的描述说“三伏日洗象,锦衣卫管以旗鼓迎象,出顺承门,浴响闸,象第次入于河也,则苍山之颓也,额尔昂回,中贵人用仪仗鼓吹导引,洗马于德胜桥之湖上,三伏皆然。”

六月六日,在永定河两岸人们家庭祭祀、河边洗衣服、洗刷牲畜三项活动都与祭祀女娲娘娘密切相关。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