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北京·西城区十大民俗文化

万里旅行网 2023-08-09 14:52 编辑:玖玖 135阅读

华年旅游(hnfmtx.com)为你推荐北京西城区十大民俗文化:

  1. 厂甸庙会 
  2. 八卦掌
  3. 天桥中幡 
  4. 抖空竹 
  5. 烤肉季饭庄
  6. 京胡制作技艺
  7. 烤肉宛
  8. 北京童谣 
  9. 戴月轩
  10. 北京景泰蓝技艺

1、厂甸庙会 

北京市宣武区厂甸庙会始于明代嘉靖,兴于清代康熙,盛于乾隆。民国七年(1918),经市政当局整顿后,正式确定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以厂甸和海王村公园为中心举办庙会集市,成为旧时京城唯一的官办春节庙会。1945年前后,厂甸庙会几近“残灯破庙”。1949年解放以后,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在和平门到虎坊桥路口举办庙会。1960年,因自然灾害曾一度中断。1963年,市政府重开了厂甸庙会,全城轰动。后因修路及“文革”原因,厂甸庙会停办。厂甸庙会历时四百多年,历经由祭祀而庙市,转而书市渐成文商并举的春节逛厂甸民俗活动的演变过程,被誉为“雅俗相济、商娱相融”。历史上的厂甸庙会,北起和平门,南抵梁家园,西到南北柳巷,东至延寿寺街,以新华街、海王村、火神庙、吕祖祠为核心地带,又以“厂东门”即琉璃厂东街为主。

2、八卦掌

八卦掌的运动特征是以掌代拳,步走圆形。主要内容包括有老八掌、六十四掌,以及趟泥步、定势转掌等练功方法。还有子午鸳鸯钺、鸡爪阴阳锐、七星竿独门兵械和以械长量重为特点的转刀、转剑。

3、天桥中幡 

幡是旗的一种,尺寸有大小之别。中幡,其主干是一根9米左右的粗竹竿,竿顶悬挂一面0.5米宽、5.5米长的长条锦旗,旗面绣有吉祥图案和祝福用语,因此又称标旗。耍中幡、舞中幡是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杂技项目,北京天桥中幡表演最为有名。耍中幡源于晋朝军中。幡旗形制壮丽,标题清晰,常常用于仪仗活动。旗手耍弄幡旗,能尽显武勇与智慧,因此中幡曾是清代朝佛、庆典等走会活动的必备项目。

4、抖空竹 

空竹,以竹木为材料制成,中空,因而得名,清代曾与空钟混称,俗称响葫芦,江南又称之为扯铃,以北京、天津所产的最为著名。空竹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明代《帝京景物略》一书中就有空竹玩法和制作方法记述,明定陵亦有出土的文物为证,可见抖空竹在民间流行的历史至少在600年以上。空竹为圆盘状,中有木轴,以竹棍系线绳缠绕木轴拽拉抖动。空竹分为单轮(木轴一端为圆盘)和双轮(木轴两端各有一圆盘)两种。圆盘四周有哨口,以一个大哨口为低音孔,若干小哨口为高音孔,分为双响、四响、六响,直至三十六响。拽拉抖动空竹时,各哨同时发音,高亢雄浑,声入云表。北京抖空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稳定,技术技巧成熟完备,是抖空竹这一民间体育活动发展传承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5、烤肉季饭庄

烤肉季饭庄原名“潞泉居”,因店主姓季,俗称“烤肉季”,位于西城区什刹海前海东沿。1848年季德彩在什刹海设专营烤羊肉的食摊。吃烤肉是由蒙族人传过来的一般是在一张大圆桌上放一口板沿大铁锅,锅沿置一铁圈,再放上铁条炙子,铁圈留一火口,以便投以木柴。用柴木火慢慢地烧烤。木柴最好用松塔、松柴或柏木。因为松烟和肉味融合在一起,随风飘散,香闻四邻,挺有意思。用其他杂木当燃料虽然也可以,但少了松烟那股香味,感觉就差点劲了。北京人有好吃烤肉的习惯,尤其是冬季,滋滋作响的烤肉更能勾起人们的食欲。因其烤羊肉鲜嫩味美,生意兴隆,季家第三代传人季阁臣于1927年用砖头搭起一口广东造大铁锅,一敲顺风数里均可听见响声。搭一个棚,棚内摆七八张桌子,使烤肉季由摊商变成坐商,正式营业字号“烤肉季”。

6、京胡制作技艺

京胡,又称胡琴。是中国的传统拉弦乐器,18世纪时末期,随着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形成,在拉弦乐器胡琴的基础上改制而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

7、烤肉宛

早年间的北京,南宛北季,人人皆知。季氏的烤羊肉、宛氏的烤牛肉,各有各的立身之道。烤肉宛现位于西城区宣武门内大街,创建于1686年。最初为一名姓宛的回民在宣武门一带推车卖牛羊肉。其第二代在车上安置了烤肉炙子,卖起了烤牛肉。直到其第三代才购置了铺面,从此座店经营,专营烤牛肉和牛、羊肉包子。张大千、梅兰芳、马连良等艺术大师均为这里的常客。烤肉宛第一块匾额为中国末代皇帝溥仪的堂兄溥儒所书。1946年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亲题“清真烤肉宛”一匾。现在,饭庄里还悬挂着郭沫若亲笔所题诗句。烤肉苑大厅左侧的烤肉间里,一副紫铜打制的烤炉颇为瞩目。这是老板特请天桥的老艺人打制的。炉上的烤炙子系康熙年间的老古董,相传有三百年的历史,可谓烤肉苑的镇堂之宝。

8、北京童谣 

北京童谣是发源并流传于北京市范围内的汉族童谣。北京悠久的历史产生了厚重的汉族文化积淀,曾出现了大量的童谣,在民间儿童中传唱。北京童谣有顶针格、串话、绕口令、谣谚格、摇篮曲、谜语格、连锁调、数数歌、问答歌、排比格十种表现形式,通过书面文献传承和口头传承,儿童口中广为传唱,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形式简短、音节和谐、诙谐幽默。积淀了优秀汉族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入选了中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9、戴月轩

浙江湖州的毛笔、安徽的墨砚闻名中外,而在北京专营湖笔、徽墨的要数老字号“戴月轩”了。戴月轩笔店坐落于北京久负盛名的宣武区琉璃厂文化街东侧,始建于1916年。其创始人姓戴,名斌,字月轩,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琏镇,自幼学会了湖笔制作技术,且技艺超群,年轻时来到北京贺连青笔庄制作毛笔,后自立门户,建立了以“戴月轩”命名的笔庄经营湖笔。“戴月轩”是至今琉璃厂文化街唯一一家以人名为店名的老字号。最初的戴月轩是一个门脸的小店,前店后厂,笔店制作的毛笔均由浙江湖州进料,由戴月轩亲手制作。他力求每支毛笔豆要做到尖、齐、圆、健,对不合格的毛笔,宁可烧掉也决不出售。凡出售的毛笔都刻有“戴月轩”的字样。戴月轩的毛笔做工精细,具有“提而不散,铺下不软,笔锋尖锐,刚柔兼备”的特点深受文人墨客的欢迎。

10、北京景泰蓝技艺

北京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