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都的人文历史
成都的人文历史
成都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城市。作为四川省的省会,成都不仅拥有壮丽的自然风光,还以其丰富的人文历史而闻名于世。
千年古城
成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古蜀国。作为古代蜀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成都曾是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座城市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和历史变革,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
历史名人与文化
在成都的人文历史中,有许多重要的历史名人和文化象征。著名的刘备、诸葛亮和关羽,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都与成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历史地标,如武侯祠和杜甫草堂。
成都还是中国文化史上重要的文化名城,孕育了无数的文人雅士。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是成都的儿子,他在成都的生活经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如今,杜甫的草堂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遗址,吸引了许多文化爱好者和游客前来参观。
壮丽的古建筑
成都的人文历史也通过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得到了体现。成都古城区保留了众多古老的建筑,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宽窄巷子和锦里古街。
宽窄巷子是成都古城区最具特色的地方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街巷风貌。这里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这些建筑以其精美的木雕和砖雕装饰而闻名。宽窄巷子还是一个集购物、休闲和观光为一体的地方,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锦里古街是成都另一个重要的历史街区,也是成都文化的代表之一。这里有许多古老的建筑和传统手工艺品店铺,展示了成都的独特魅力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在这里,游客可以品尝到正宗的川菜,欣赏古老的戏曲表演,感受到成都的历史与文化。
成都的文化活动
除了丰富的人文历史,成都还以其多样化的文化活动而闻名。成都拥有众多的艺术团体、剧院和博物馆,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
成都的文化活动包括传统的戏曲、舞蹈、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每年都有许多艺术节、演出和展览在成都举行,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结语
成都的人文历史是这座城市独特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古老的建筑、历史名人还是丰富的文化活动,都为成都增添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兴趣,成都绝对是一个值得一游的目的地。
二、如何引导孩子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
引导孩子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家乡的名胜古迹
可以带孩子参观游览有特色的景点,博物馆,一个博物馆是每个地方历史文化的浓缩,从古到今,能够了解家乡的整个发展史,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2.家乡的风情民俗
每当有民俗节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积极参与其中,了解其渊源,时间和原因,同时动手制作节日所需要的糕点,享受节日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3.家乡的人文轶事
可以通过相应的书籍阅读,了解一些过去的事情,让他对家乡的文化有更近一步的认知。
三、云贵山中我了解到的人文历史?
云贵山位于湄潭县。因山高林密,晴天仍有雾气环绕,故名。面积22平方千米,海拔1715米。“炉岭归云”。这里古木参天,水质特好,没有污染,十分适宜种茶。但原有的茶园只有200来亩,所产茶叶,全为贡品。从2002年10月开始,村支部带领当地群众,遵照中央指示精神,凡25度以上的山坡,退耕还林,退耕还茶,新辟茶园3460亩,加上原有茶园,茶园面积已达3700多亩。
四、成都人文历史?
1、成都历史文化简介:
2300多年前,古蜀王开明九世从今郫县、双流方向迁都到此,取“一年成邑、二年成都”之意,这里才定名为“成都”,其称号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成都在中国西南所处的特殊经济地理位置,使它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军事要地。从西汉未年(公元8-25年),蜀郡太守公孙述据成都称帝算起,历史上至少出现过7个地方割据政权。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1700年前刘备、刘禅建立的蜀汉政权。这些历代割据四川的封建政权,都无一例外地以成都为都城,进而控制全川,雄视西南,问鼎中原。
成都作为一座城市,其城址千古不徙,历劫不衰,在世界城市史上,不能不说是一大奇迹。古老的成都,在它的发展过程中获得过不少美称。东汉(公元25-220年)时因织锦发达,曾设专门机构“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简称“锦城”)美誉。西汉末年(公元8年)成都与洛阳、邯郸、临淄、宛城并称为“五均(均是市场管理的意思)”,成为全国五大商业都市之一。五代后蜀皇帝(公元933-965年),在城墙上遍植芙蓉,故又有“芙蓉城”(简称“蓉城”)之称。到宋代(公元960-1279年),因综合经济水平列全国前茅,时人又有“扬一益二”的评价,与有水运商港之利的扬州齐名。自2000多年前秦蜀太守李冰主持兴修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后,成都地区从此“水旱从人,不知饥馑”,被誉为天府之国。
2、成都现状介绍:
今天的成都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是西南的商贸中心、科技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城市的生态和文态环境建设,经过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五路一桥”交通工程,春熙路、红星路、琴台路等旧城改造工程和正在进行的沙河综合整治工程,大慈寺、文殊院等历史文化片区的保护和建设,等等,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加强了对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保护的力度,城市建设出现了日新月异的面貌,获得海内外称誉,成为最宜于人居的城市之一。
它集中反映了成都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成果,展示了悠久璀璨的城市历史文化,也展现了成都城市发展的英姿新貌,是一本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的精心力作。读者能读本书,可进一步了解成都的历史特征、认识成都的现实个性,更加热爱成都的一草一木、文物古迹和名城风貌,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
五、伊犁的人文历史?
伊犁,中华锦绣河山的一角,伟大祖国西北边疆的咽喉和屏障。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地,素有“中亚人种博览地”之称。从公元前汉朝张骞两次通西域,汉公主细君、解忧以及我国第一个女外交家冯嫽下嫁乌孙开始,伊犁就和内地建立了紧密联系。
历史地名,就是人民前进的脚印。伊犁地名就是伊犁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伊犁大地的一种历史伊犁,有一个明确的地域概念,历代都是指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元、明时期,察合台汗国及其后裔以及著名的厄鲁特准噶尔部,都在伊犁这块地方曾雄踞一时。
清政府收复伊犁后,对伊犁的疆域,有十分明确的规定。一七六0年,乾隆有谕旨称: “准噶尔荡平,凡有旧游牧.皆我版图。”《西域图志》等清代文献,也习惯以清代新疆首府惠远城为中心,分伊犁西路和东路。
东路大致相当今日伊犁河谷、博乐、精河等地,邻接库尔喀喇乌苏、哈喇沙尔;西路系指今日国境线以西,至巴尔喀什湖北岸,包括塔拉斯河流域以及伊塞克湖周围地区。这就是为大量中外文献所确认的伊犁地域范围。
六、集安的人文历史?
集安市隶属于吉林省通化市的县级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东南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鸭绿江相望,边境线长203.5公里,是我国对朝三大口岸之一;西南与辽宁省接壤,北与通化市接壤。气候宜人,四季分明,风景秀丽,素有“东北小江南”之称。全市幅员面积为3217平方公里,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1个乡镇、3个街道,126个行政村, 总人口23万人。有汉族、朝鲜族、满族等9个民族,是中国东北的边陲重镇和长白山地区商品的重要集散地。集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前37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高句丽在鸭绿江中游和浑江流域建立政权, 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区),集安作为高句丽都城长达425年。668年高句丽灭亡后,又经历了渤海、辽、金、元、明各朝。清光绪28年(1902年)建立辑安县,1965年改为集安县,1988年5月改为集安市,1988年7月被省政府确立为省级经济开发区,199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04年7月,世界遗产大会将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集安是一座历史厚重的古老城市,早在新旧石器时代,就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这里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公元3年高句丽的第二代国王——琉璃王迁都集安。集安作为高句丽的国都历时425年,经历了十九代王,是当时东北政治、文化、经济交流的中心。古代的灿烂文化在集安境内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世界级)、洞沟古墓群、丸都山城(国家级),其中高句丽古墓群七十五座、古墓万余座,号称“东方金字塔”的大型王陵十余座——将军坟最为雄伟。还有号称“海东第一碑”的好太王碑,号称“东北亚艺术宝库”的壁画墓二十余座,数五盔坟的壁画最绚丽多彩。集安文物古迹对研究中国历史与考古史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句丽古迹 在集安市周围的平原上,分布了一万多座高句丽时代的古墓,这就是闻名海内外的“洞沟古墓群”。2004年7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将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将军坟 位于集安市东北约4.5公里的龙山脚下,“东方金字塔”之称,建于公元五世纪初,为高句丽王朝第二十代王长 寿王之陵。 整座陵墓呈方坛阶梯式,边长31.58米,高13.1米,用石条 1100多块,其势宏伟壮观。 这座方“坛阶梯石质”古墓,采用精琢花岗石砌筑,共七阶,其中最大一块长5.7米,宽1.12米,厚1.10米,重约32吨左右。其余六级,每阶皆由三层石条砌成。整个陵墓呈正方形,底部面积997平方米,顶部面积为270平方米。在陵墓的第五阶正中,有早年打开的闲道,可通墓室。墓室呈方体,边长5米,高5.5米,四壁用6层石条砌筑,墓顶覆盖一块巨大而完整的石板,平面达50余平方米,重约50多吨。 好太王碑 集安市区东4公里外的禹山脚下,为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的墓碑。好太王碑建立于东晋安帝义熙十年(公元414年)。是用一整块角砾凝灰岩稍加修凿而成,略呈方柱形。这种石料多见于集安的良民和上下活龙一带的鸭绿江边。好太王碑高6.39米,幅面宽1.34~2.0米不等。高句丽工匠们修凿成形以后,将它立起来,然后书写、镌刻。四面环刻汉字碑文,共付44行,每行41字,除去行文及碑石缺损空刻,共1775个字。碑文为汉字,大小在9-10厘米左右,为方严厚重的隶书,也保留部分篆书和楷书,形成一种方方正正的书法风格,是我国书法由隶入楷的重要例证之一。 好太王陵 位好太王碑西南200米,为高句丽第19代王"好太王"的之墓。始建于391年。是现存高句丽王陵中唯一确知年代、葬者的典型墓葬。 好太王陵是一座大型方坛阶梯石室墓,好太王陵的方坛构筑前曾下挖80厘米的基槽,奠基90厘米,由于一千六百多年的地层变化,方坛基部变动较大,边长66米左右,近于正方形,残高14.8米,方向近于正西。太王陵的内外结构与将军坟略有不同,太王陵目前可见16级阶梯,第一级阶坛由5重修琢工整的石条垒砌,顶部修筑墓室,东西2.95米,南北3.25米,藻井上部石条稍内收,盖顶石系一整块长园形石板头长径8.4米,短径5 米,厚0.8米,墓室高3米,墓道长5.3米,宽1.85米。 丸都山城 位于集安城北的丸都山上,与国内城相距2.5公里(千米)。是高句丽早、中期的著名城址之一。它既是国内城的军事守备城,又曾作为高句丽王都使用,在高句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过重要的作用。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相互依附,互为都城,形成了世界王都建筑史上附合式王都的新模式,为世界古代都城史书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丸都山城始名:"尉那岩城"。文献记载,西汉元始三年(3年)高句丽迁都于国内,筑“尉那岩城”建安二年(197年),高句丽与同臣属于曹魏的公孙氏政权发生过一次大规模战争,高句丽溃败,国内城被毁。建安三年(198年)高句丽第十代王山上王加固扩建尉那岩城,修筑大型宫殿,尉那岩城更名为丸都城。209 年,山上王移都于丸都,至此,丸都山城的整体布局基本完备,成为高句丽时期唯一一处以大型宫殿址为核心规划整体布局的山城王都。 丸都山城是凭借自然山势的走向构筑城垣,城墙高低起伏。在山崖陡峭险峻处筑低矮城垣或不筑,山脊平缓处,高筑城垣,使城外高培绝壁,防御能力增强。山城北高南低,形若向南倾斜的" 簸箕"。城垣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6395米。丸都山城环山为屏,山腹为宫,谷口为门,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念。山城防御坚固,城内却又宽敞自如,环境优美,使建筑、军事、生活、生产与自然环境浑然一体,首创了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的口簸箕形山城的建筑模式。这种因地制宜的创造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句丽民族建筑才华、筑城理念的充分展示,高句丽在丸都山城营造方面的“奇思妙想”,使其成为中世纪都城建筑的杰出范例。 国内城 位于集安市市区中心地带,古城墙经历千年,依然坚实牢固,都城风范,潇洒依旧。汉元帝建昭二年(前37 年)朱蒙在西汉玄菟郡辖地内建立了地方政权, 号高句丽。初期都城为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县五女山山城),西汉元始三年(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集安市),同时筑尉那岩城(后称丸都)。至北魏始光四年(427年)移都平壤前的425年间,国内城一直是高句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高句丽古墓壁画 集安古墓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基本可以分成三种。早期和中期的壁画,拙朴、雅气,充满灵性,十分贴近现实生活,流露出一种天真和幽默,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高句丽民族的乡土乡情和社会风貌。在这些壁画上, 人们可以看到:贵族和妻妾宴饮,厨房中厨师在烹鱼炒肉。喜爱舞蹈的高句丽人排起长队,头戴羽饰,挥动双臂,跳起集体舞, 或者表演独舞。市集上的表演更热闹,在大树下有耍猴的,表演幻术的,玩杂耍的。争战和扩大疆土是高句丽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双方将军身披铠甲,头戴兜鍪(móu盔),战马也披着铁甲,兵刃相加。双方的步兵也扑打在一起。战胜者举刀砍杀俘虏, 被俘者跪在马前,引颈待毙…… 集安古墓壁画除了上述反映生活风俗的内容之外,还有极大一部分是神话传说和宗教内容,特别是晚期的壁画,这种内容占了主体。其中描绘四神的壁画较多。朱雀、玄武、青龙、白虎,这四方之神,在一些古墓中成了中心主题,独占四壁。流畅的线条,对比的色彩,夸张的形象,神秘的气氛,体现出高句丽画师的技艺更加纯熟,笔法更加洗练和生动。此外,须弥座上的佛祖、菩萨群像、护法狮子、童子、莲花等宗教内容也出现在壁画中。更为引人入胜的是,伏羲、女娲、神农氏、飞天、乘龙仙人、驾鹤、仙人、伎乐人、造车的奚仲、神力士和日月星辰也出现在壁画上。这一现象,正好说明,高句丽文化与炎黄文化一脉相承。高句丽壁画另一个特点是装饰图案。主要有“王”字连续花纹,莲花图案,环纹图案等等。这些图案简洁明快, 富丽高雅,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七、西夏的人文历史?
放眼中华五千年历史,西夏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神秘国度,因为当年蒙古攻灭西夏后,这个国家便好像突然从地球上消失了一般,不见半点踪影。
金庸先生的小说《天龙八部》中曾多次提到西夏——高手云集的西夏一品堂,西夏王妃李秋水和天山童姥的爱恨情仇,西夏公主与虚竹的神奇邂逅经历等等,这些人物和情节无疑也给西夏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直到上世纪初,俄国人在黑水城(位于今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达来库布镇东南方向25公里处)中发现了大量西夏文物,西夏这个神秘国度才又重新进入人们视野,由此甚至还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西夏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的考古学家欣喜若狂般发现,那些坐落于贺兰山东麓的“东方金字塔”,竟然就是当年西夏王朝的王陵。现在,随着人们对大量文物文献的研究和解读,西夏这个神秘国度的大门终于一步步向世人敞开。
今天我们就来简单了解一下西夏的历史。
自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开始,到公元1227年西夏被蒙古所攻灭,西夏的国祚一共持续了189年,出现了十位皇帝。西夏前期和北宋辽国并立,后期则与南宋金国并立,他们之间的战争纠纷,堪称是一部宋朝版的“三国演义”。
早在唐朝晚期,党项部落首领李思恭(原名拓跋思恭)因为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节度使和夏国公,从此李氏后人便割据一方,依靠“俯首称臣”这一招有惊无险地经历了五代十国时期。
北宋建立后,新任夏州节度使李继捧因为不能解决家族内部矛盾,便将自己的地盘尽数献给宋朝,但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不仅不肯归附宋朝,还决意带领少数党项人出走创业。
不久,李继迁投靠辽国,被辽国封为“夏国王”后不断袭扰宋朝,不堪其扰的宋朝只得默认了李继迁的独立地位。
当然,此时的西夏实力还不够强,李继迁之子李德明继位后,一方面继续对宋辽称臣,分别被册封为“大夏国王”和“夏王”,另一方面则南击吐蕃,西攻回鹘,大大扩展了党项人的势力范围,为日后西夏的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德明之子李元昊继位后,便开始积极寻求脱离宋辽独立建国。
公元1038,李元昊以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为都城正式称帝,定国号为“大夏”,也称“邦泥定国”“白高大夏国”“西朝”等,历史上称之为“西夏”。
宋朝上下听闻李元昊称帝后极为震惊和愤怒,宋仁宗不仅下诏削去其官爵,还在宋夏边境悬赏重金高官捉拿李元昊,宋夏战争一触即发。
可惜的是,宋仁宗派去的军队先后在三川口之战、好水川之战、定川寨之战中败北,宋朝一共折损了数万西北精锐,最后只得和西夏签订了“庆历和议”——李元昊向宋仁宗称臣,但宋朝每年要给西夏一定的岁币表示补偿。
不久,李元昊又在辽夏“河曲之战”中取得了胜利,至此,西夏终于以一个“国家”的身份站稳了脚跟。
李元昊在位时创立西夏文,颁布秃发令,仿照宋朝建立各种军政制度,在分别击败来势汹汹的宋辽两国大军后,一举奠定了宋、辽、夏三国鼎立的格局。
无奈三国之中,西夏的实力始终最弱,仅有的子民经不起反复折腾,所以雄才大略的李元昊只能选择对外妥协委曲求全,并逐渐沉湎于酒色之中。
另外,李元昊暴戾猜疑和杀戮好色的性格也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他在位时不仅诛灭了母族卫慕氏、后族野利氏,还迎娶了大将野利遇乞的妻子没藏氏和强纳了已经与太子订亲的没移氏。
结果,太子李宁令哥因担心被废黜,于是闯进皇宫刺杀了李元昊,国相没藏讹庞则趁机杀掉太子,拥立妹妹没藏氏之子李谅祚为新皇帝,是为夏毅宗。
由于夏毅宗李谅祚继位时才1岁,所以西夏国政都掌握在没藏氏兄妹手中。直到十余年后的公元1061年,没藏讹庞的儿媳梁氏向夏毅宗告密说没藏家族想要谋权篡位,于是夏毅宗便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彻底诛灭没藏氏一族后开始亲政。
夏毅宗在位时对内废行蕃礼,改从汉仪,对外不仅收服了诸多吐蕃首领,巩固了西夏南疆领土,还在亲附辽朝的同时,对宋朝采取以战求和的策略,极大地维护了西夏国的各项利益。
只可惜夏毅宗亲政六年后便在对宋朝的战争中由于伤重去世,时年仅21岁,其7岁的儿子李秉常继位,是为夏惠宗,西夏的国政从此又落入其母后梁氏一族手中。
梁太后先后在西夏掌权达18年之久,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她不惜穷兵黩武多次发兵进攻宋朝,并在“永乐城之战”取得了大胜。
据历史记载,此役宋朝损失“士卒、役夫二十余万”,一度让曾经重用王安石变法并取得“熙河开边”成绩的宋神宗闻讯后在朝堂上失声痛哭,再也不敢轻言与西夏开战。
公元1085年,梁太后病逝,夏惠宗也因为一直无法得以亲政而在次年忧愤去世,其年仅3岁的儿子李乾顺继位,是为夏崇宗。由于夏崇宗的母亲是梁太后的侄女(历史上又称之为“小梁太后”),西夏的国政又落入小梁太后手中。
这位小梁太后延续了姑姑梁太后的国策,不断对宋朝发动战争,无奈小梁太后没有那个指挥才能,对宋屡战屡败不说,连自己都差点在一次战争中被俘虏,此举也让西夏因为连年战争而陷于疲弊。
公元1099年,16岁的夏崇宗李乾顺串通辽国使者毒杀了小梁太后,从而彻底结束了西夏多年均由外戚贵族专权的局面。夏崇宗亲政后,确定中央集权体制,整顿吏治,注重农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汉化改革,使得西夏的发展重回正轨,国力也一步步得到增强。
当时,辽国和宋朝都因为朝政腐败日益衰落,而成长于东北白山黑水之中的女真人在建立金国的同时,已经悄然发动了灭辽战争。
夏崇宗虽然多次出兵救辽,但随着辽国国土一步步被金国所蚕食,他清楚地认识到辽国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于是他断然拒绝了辽天祚帝的再次求救,转而依附金国。
最终,西夏联合金国攻灭了辽国和北宋,并在金国的默许下取得了河西千里之地,让西夏的疆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
公元1139年,在位54年的夏崇宗去世,其子李仁孝继位,是为夏仁宗。夏仁宗是西夏的中兴之主,他在位时对外交好金国,对内尊崇儒学,实行科举取士,还一举粉碎了权臣任得敬想要分裂西夏的图谋,让西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指标均达到了历史巅峰。
当然,和其他封建王朝一样盛极而衰,夏仁宗在位晚期因为重文轻武,导致军备废弛,军队战斗力逐步减弱。
公元1193年,在位55年之久的夏仁宗去世,其子李纯佑继位,是为夏桓宗。夏桓宗在位时贪图享乐,政治日益腐败,时值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日益崛起,而且蒙古大军还为了追杀逃往西夏的乃蛮残部第一次进攻西夏。
谁也不曾想到,正是从这一次蒙古无意的进攻开始,西夏便从此国无宁日。
公元1206年,夏桓宗的堂兄李安全在太后的支持下发动政变——废黜夏桓宗自立为皇帝,是为夏襄宗。
夏襄宗在位时,由于西夏首都中兴府(即兴庆府)遭到蒙古的围攻,在寻求金国帮助遭到拒绝后,夏襄宗愤而采取“附蒙伐金”的策略——不仅将女儿西夏公主献给成吉思汗,还在接下来的13年里,和金国之间发生了25次大小战役,最终导致西夏和金国“精锐皆尽,两国俱敝”。
公元1211年,西夏齐王李彦宗起兵废黜了夏襄宗,扶立自己的儿子李遵顼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由于李遵顼曾在1203年参加科举考试时获得了廷试进士第一名的好成绩,所以夏神宗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状元皇帝。
夏神宗在位时也坚持“附蒙伐金”的国策,而且屡次出兵为蒙古作战,导致西夏军队出现了很大的伤亡。
一次,蒙古出征花剌子模,夏神宗因为不堪蒙古的频繁征调而拒绝出兵,蒙古便以此为由大举进攻西夏。
公元1223年,在西夏国内的反对和蒙古的威逼之下,夏神宗不得不禅位给太子李德旺,是为夏献宗。
夏献宗在位时根据局势一改前朝“附蒙伐金”的国策,转而“联金抗蒙”,无奈此时西夏精锐大都在战争中损失殆尽,已经达到了无力回天的境地,所以只在位三年便忧惧去世,其侄李睍(xiàn)继位为皇帝,是为夏末帝。
夏末帝在位时也想“扶大厦之将倾”,刚即位便率领军民展开救亡图存的最后搏斗,但此时的西夏终究已经无法抵挡蒙古铁骑的进攻,随着灵州、沙州等地的相继失陷,都城中兴府也遭到蒙古大军的围攻。
在坚守中兴府半年后,西夏境内又发生了地震和瘟疫,军民大部丧失战斗力,夏末帝只得率众请求投降,只希望蒙古能够宽限一个月“以备贡物,迁民户”再献城,成吉思汗表示答应。
就在夏末帝请降不久,成吉思汗却因病突然去世,为避免西夏反悔,蒙古人决定秘不发丧。等夏末帝正式投降后不久,蒙古人便遵照成吉思汗遗嘱杀掉了夏末帝,西夏宣告彻底灭亡。
由于成吉思汗死于第六次征讨西夏的途中(一说是西夏王妃害死了成吉思汗),所以蒙古人非常仇视反复无常的西夏,以至于在攻灭西夏的过程中展开了疯狂报复,宫殿、王陵、文献资料等西夏文物建筑均被付之一炬,这便是西夏后来成为一个神秘国度的重要原因。
总体来说,西夏王朝是一个以武立国的典型,其特种部队“铁鹞子”和“步跋子”在对外战争中一度战无不胜。另外,由于西夏国从一开始采取的策略便是附强图存,并且还在前期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先后依附于北宋、辽国、金国和蒙古,强盛一时。
只不过到了蒙古崛起之时,西夏统治者采取的“附蒙伐金”策略(主要原因还是金国不救西夏)已经不符合时局,最终导致西夏和金国两败俱伤,也在无形中成就了蒙古。
八、宜昌的人文历史?
宜昌(古称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长江上游与中游的结合部、鄂西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底,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区、平原、丘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为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宜昌“上控巴蜀,下引荆襄”,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自古以来,宜昌就是鄂西、湘西北和川(渝)东一带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交通要冲。
九、都匀的人文历史?
都匀,简称“匀”。贵州省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地区出海重要交通枢纽,黔中经济区五大主要城市中心之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
都匀市总面积2274平方公里,总人口为50万(2013),有布依、苗、水、瑶等33个少数民族,以布依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08%。市辖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5个办事处、4个镇、1个乡(其中有1个水族自治乡)。城市建成区总面积为46平方公里(2013),市区人口32万(含流动人口)。
都匀城位于“九溪归一”的剑江河畔,众多河流汇入沅江源头剑江河穿城而过。碧玉般的剑江水,沿江两岸莺语流花,青山耸翠,冬暖夏凉,是一个休闲居住的秀丽城市,是一个山水交融、山清水秀的天然生态环境,2012年获得“全球绿色城市”殊荣。
都匀
历史悠久,殷商时为鬼方东南部地,春秋时为牂牁古国东北部地。战国、秦、汉时期,北部境属且兰,南境属毋敛。三国时属蜀汉牂牁郡地,隋时属宾化县地。唐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设置应州(羁縻州),都匀属之。
都匀原名都云,因城东1公里处有"都云洞"而得名."都云洞"又名"九龙洞"、"仙人洞",属天然石灰岩洞。据《五代史·楚世家》记载:"后晋高祖云福五年(940年)都云酋长尹怀昌率其昆明十二部……附于马希范",这是都云的名称最早见诸史籍。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平羌将军何福残酷镇压都云苗族人民起义后上奏朝廷,认为“云之为物,变化莫测”,应改为“匀”,取“均匀”之意。皇帝批准,都云从此改为都匀。
元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公元1284年),都云设置军民长官司;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至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都云分别设置长官司、安抚司以及都匀卫;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改设 都匀市地图
都匀府;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改都匀卫为都匀县,隶属都匀府;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改都匀府为都匀县;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都匀直属贵州省长公署。
1956年建立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成为黔南州首府。1958年,都匀建市。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都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建设日新月异。“都匀”一词在布依语里面是“彩云之城”的意思。
十、庐山的人文历史?
庐山风景秀丽,文化内涵深厚,集教育名山、文化名山、宗教名山、政治名山于一身。从司马迁“南登庐山,观禹所疏九江”。
到陶渊明、昭明太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朱熹、康有为、胡适、郭沫若等文坛巨匠1500余位登临庐山,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的文化名山的确立。
陈运和的诗作《庐山》称“三叠泉直泻青史,五老峰耸立古诗,仙人洞深藏抱负龙首崖腾飞情思,含鄱口难吐感触,芦林湖汇聚现实,花径走过历代名士,天池阅尽苍茫人世。
白鹿体壮养于书院东林绿荫尽染佛寺”、“可见蒋介石残留足迹,敬仰毛泽东居住旧址,匡庐奇秀甲天下,世纪巨著出自此”。
南宋淳熙七年(1180年),大哲学家朱熹振兴了白鹿洞书院。他在此开创了中国讲学式教育的先河。他以儒家传统的政治伦理思想为支柱,继往开来,建立了庞大的“理学”体系。
自此,“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思想,影响了中国七百年的历史进程。到上世纪初世界25个国家风格的庐山别墅群的兴建。
从胡先骕创建中国第一个亚热带山地植物园,到李四光“第四纪冰川”学说的创立。庐山植物园因有地形屏障,亚热带、南亚热带植物在此驯化生长良好。
2009年,庐山植物园荣膺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最早的亚热带山地植物园。中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提出第四纪期间庐山有冰川发育,引起国际学术界瞩目。因而庐山又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