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荔湾区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沙面/陈家祠/醉观公园/华林禅寺/荔湾湖公园

万里旅行网 2023-03-29 10:46 编辑:玖玖 109阅读

荔湾区是广州市中心城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区。东部与越秀区相连,西北部与白云区水陆相通,西部与佛山市南海区接壤。荔湾区历史上地处广州府城西门外,俗称西关,因“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丽景致而得名。广州黄大仙祠 广州黄大仙祠始建于清代1899年,是清末民初著名的宗教圣地,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了,对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以至港澳各地有极大影响。后由于战乱被毁坏。现在祠内仍保存当年黄大仙祠的石柱、石刻、对联,从这些现存的文物中,我们可见当年广州黄大仙祠是相当宏伟,建筑相当精湛。

沙面

沙面,曾又名拾翠洲,是广州市荔湾区珠江白鹅潭北岸边一个面积仅0.3平方公里的椭圆形小岛,地处珠江三段河道交汇之处,上承西北江之水,江面宽阔,风景秀丽怡人。沙面原本不是岛,是珠江冲积而成的沙洲。这里曾经是广州海上交通的门户,对外通商的要津,明代还设“华节”管理对外贸易,后又被作为广州的城防要塞,设有炮台,重创过英国入侵者的舰队。 1856年,英、法联军向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9年,清政府屈于武力胁迫,同意英、法两国在广州珠江白鹅潭北岸一带设租界,当时侵略者害怕广州人民的反侵略斗争,便挖河筑堤将似建租界地从北岸切出,形成一个小岛,就是现在大家脚踏的沙面岛了,那条人工开挖的河涌即是身旁的沙基涌。1861年9月,清政府与英国签订《沙面租约协定》,沙面沦为英、法租界,其中以现在沙面一街为界,东面为法租界,西面为英租界。“沙面”作为地名见于文字,最早也是出现在清朝政府租借土地的租约中。直至1943年2月23日,法国维琪政府决定放弃法租界的行政管理权,沙面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陈家祠

陈家祠又名陈氏书院,位于中山七路,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1888),总体结构恢宏,建筑装饰有石雕、砖雕、木雕、陶塑、灰塑、铜铁铸等工艺,为传统建筑装饰的集大成者。1988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醉观公园

醉观公园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芳村大道中275号,芳村大道山村桥侧,紧靠花地河,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清末民初,芳村有八大名园。建国初期,八大名园中的醉观园、留芳园、群芳园、新长春园、翠林园等园合并为一,改名为醉观花园。1983年10月市政府决定定名为“醉观公园”。市一级保护文物“六松桥”和市级文物“小蓬仙馆”坐落在园内。

华林禅寺

广州五大丛林之,座落在玉器街中心地带的华林寺前31号,寺内香火鼎盛,每逢初一、十五观光朝拜的人络绎不绝。   

相传在一千四百多年前,历史上南北朝的萧梁大通年间,印度高僧达摩祖师飘洋过海东渡中国,在此附近登陆,现此一带被称为“西来初地”,后人在此开设西来庵,清代建华林寺。华林禅寺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拥有“菩提达摩”这样的禅门初祖,是中土“禅法之源”。寺内有有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五百罗汉堂”,内供奉了栩栩如生的五百尊金身罗汉。寺内还存有一座七层高的汉白玉石塔,其造型精致和,巧夺天工,在广州独一无二。重修后寺内还奉有一尊高6.88米、重10吨的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达摩铜像。而更为人罕知的是寺内珍藏有释迦牟尼真身舍利21颗,为国内之最,乃佛教界至珍,亦为华林禅寺镇寺之宝。现寺外西来初地小广场还有一五眼古井,井内结构奇特,传为达摩带领僧众开挖,是古代广州九大名井之一;井侧竖有一座记载包括三元里抗击事件等内容的清朝道光皇帝御赐石碑。

恩宁路恩宁路东接第十甫路,西连龙津路,沿街保留有较完整的骑楼建筑,多为砖木混合结构的民居住宅,骑楼下间或有经营五金或小商品的铺面。这也是一条 “粤剧之街”,众多名伶老倌等粤剧艺人在此落户生根,其他名人故址等文物古迹亦有十多处。与上下九不同,恩宁路含蓄宁静,不喧嚣、不艳丽,却充满了西关人闲淡的生活气息,被称作“广州最美的老街”。

荔湾湖公园 

荔湾湖公园位于广州城西风景优美的荔枝湾地区,属区级文化休息公园。历史上此地名园荟萃,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荔湾湖公园是最能体现南国优雅柔美风情,以湖为主的公园。它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荔枝湾泮塘地区,东至龙津西路,南至西关口,西至黄沙大道,北接中山八路。公园于1958年由群众义务劳动开挖而成,面积约40万平方米,湖面约占2/3。1960年荔湾湖公园被正式命名,由前民盟主席、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沈钧儒题写园名。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