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顺土司城风景区(永顺土司城风景区简介)

万里旅行网 2023-02-03 13:30 编辑:admin 229阅读

1. 永顺土司城风景区简介

贵州现存最古老的土司马头寨,从远处看,如一只雄狮镇守在半山腰。

马头寨坐落于贵州省贵阳市东北58公里开阳县禾丰布依族苗族乡西隅,是贵州现存最古老的土司官寨之一 。

远观马头寨,如一只雄狮镇守在半山腰。在古代,易守难攻是其经营的理念,寨中建筑包箭门、寺庙、民居、寨墙等,完全围绕土司官寨的安全上司利益需要按等级而建。

寨子面对底窝大田坝,背靠百花山,两面环水,清河、深水河分别环绕寨北和寨东。

村民依山傍水、因地制宜建房,一座座木构民居顺山就势建于山腰上。山上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寨前清河环绕,石拱桥横跨河上。

暖冬的青龙河依然喧闹,水流缓缓。河道与马头村村委会间的爬坡通寨路仅可容一车可入,古树夹道。

马头寨有自己的个性,它是厚重的,这里积淀了一个民族近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的镜象。该村中民居多为干栏式四合院、三合院,依山势修筑。

马头村民以布依族为主,还有苗族和汉族等民族杂居在一起。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布依族文化和汉文化有机融合。村中古建筑民居就是这一融合的完美体现。

古民居建筑,主体采用汉族传统的穿斗式木结构或砖木结构,悬山青瓦顶,明间多配雕花腰门、围墙或左厢房,多建门,门窗和走廊多配精致木雕,在装饰艺术上则带有明显的民族特色。

建筑上以龙凤、"万"字格等吉祥图案居多。而布依族则对一些雕饰图案有独特的解释,如他们认为"万"字格象征水车花或螃蟹花,都与水有关,充分反映了布依族自古顺水而居形成的水文化传统。

古寨是一个用石头堆起来的村寨。它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的大小通道,都是用石块、鹅卵石铺就的,其中大部分是块石平铺,少部分是河石砌的石纹路,陡坡处是用条石砌的梯子。

在这里,遍地是雕琢精细的青石、坚固的河石,透着美丽装饰的木刻、古雅的木具。石与木,构筑了马头古寨丰厚的文化底蕴,诉说着千年的历史,见证一个寨子经历战争洗礼和岁月无情吞噬的辉煌与无奈。

土司官衙地位最高,位于寒中较高处、最险要的大朝门处。宋氏家庙兴隆寺地位次之,位于衙门之下;普通民居地位再次,位于兴隆寺侧及其下,并在进寨的3个路口处建有高大的石质寨墙,完全符合古代土司官寨的规制和安全需要。

马头村因马头寨的“马头”得名。马,本是布依族图腾,明朝演变成为水东宋氏亲辖的十二个部落,每个部落的的头目就叫马头。后逐步演变为布依族聚居区管理单位或地名。

寨内道路多以青石、鹅卵石铺墁。其地是抗元运动领袖宋隆济故乡,又是元代底窝紫江等处总管府、靖江路总管府和明代底窝马头驻地。

留存的石基、发黄的木建筑,体现了马头先民的勤劳和智慧,见证了古寨的兴衰,见证了水东宋氏所经历的繁荣与动荡,是一部立体而又生动的史书。

2. 湖南省永顺县老司城风景名胜区

在德国波恩4日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九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土司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中国土司遗址意义,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是“反映了13至20世纪初期古代中国在西南群山密布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推行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制度”。我认为仅仅这样看待中国土司遗址申遗的意义是不准确的,也是不全面的。应该说,中国土司遗址申遗的意义决不仅在于“土司”政治制度本身,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中国这一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变迁及其普遍价值。

不错,“土司制度”是古代中央政府针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策,形成于宋代,繁荣于明代,崩溃于清代,有着1000多年的历史。“土司制度”在客观上确实是维系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重要制度之一。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的历史事实是,历代封建王朝并不是把“土司制度”作为一种民族政策来实施的,而是为了将中央政府很难派官吏直接统治的地区纳入到统治范围,不得不利用当地统治者对该地区的世袭统治的制度。土司制度既有其作为历史存在的合理性,也有着严重的政治弊端以及同历史发展不合拍的落后性。如果将土司遗址仅仅作为这种政治制度本身来评价它的历史遗产价值,那是有很大的局限性的。

事实上,这些留存至今的土司城寨及官署建筑遗存,不仅是古代政府委任、世袭管理当地族群的首领“土司”的行政和生活中心,同时也是一方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俗的历史遗存,它是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历史变迁的见证。而且我认为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和评价这些土司遗址,反倒更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

这是因为,在中国历史上,这些“土司”所代表的少数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被当做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民族来看待的。历史上,封建王朝把西南少数民族先民都称为“蛮”或“夷”。比如这次申遗的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宋代以前,对这些居住在武陵地区的土家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起,都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宋代以后,土家族才单独被称为“土丁”、“土人”、“土民”或“土蛮”等。满清雍正年间普遍推行改土归流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也只是作为“土”、“客”进行区分。直到民国政府,也只是把少数民族看作所谓“国族”的大小宗支,许多少数民族因此不被承认。

作为土司遗址所反映的土家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世居湘、鄂、渝、黔毗连的武陵山区。土家族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虽然早已形成,但作为一个单一民族正式被确认却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随着党的民族政策落实,一些过去不被承认或被迫隐瞒了民族成分的少数民族群众,这时纷纷要求中央政府承认他们的民族身份。因此,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对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共同体进行科学识别,准确地界定汉族和少数民族,以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6年10月,国家民委通过民族识别,确定土家族为单一民族。并且在1957年成立了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后还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长阳、五峰、印江、沿河等民族自治县。只有在这样的民族政策之下,这些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才得以恢复和应有的肯定,土司遗址也只有作为其民族历史的一个侧面,才具有世界遗产继承的最大价值。(参考资料:新浪微博)

3. 永顺土司城遗址门票

三十块。

万马归朝得名已久。相传,当年土司王来到此处,见云海翻腾,成千上万的山峰如同骏马,朝凤凰山奔腾而来,故而心生感慨,命此地此景为“万马归朝”。

如果视线再上升数百米,就会发现传说所言并非全无依据。从空中俯瞰,万马归朝所在凤凰山大致呈南北走向,其东西两侧,数座山脉并排而列,呈东西走向,组成了一个“丰”字。在高耸的凤凰山眺望,就会产生一种君王临朝、万山跪拜之感。

拥有近600年历史的土司王城老司城让万马归朝实至名归,而它的沉浮与衰败,也让万马归朝有了一些沉郁悲壮之感。

这种悲壮之感,从土司大营的角度看来,则会成为另一种风景。

去往万马归朝,需要一个地方来提前进入角色,去过老司城的人带着满心的疑虑,需要一个地方来思考,需要与历史进行对话,需要整理思绪。

如此,一个安静的、能够包容多种情绪的民宿就被纳入需求,土司大营也就应运而生。

4. 永顺县土司城简介

中国古代有好多土司王城,其中著名的土司王城有恩施土司城、湖南永顺老司城。恩施土司城坐落与恩施市区,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土家土司王城,是土家文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家AAAA级景区,同时也拥有"中华土家第一城"的美誉,去恩施旅游的热必去土司城看看。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经过考古学家的鉴定,它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古代土司城遗址,有着长达八百多年的历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土司王城也有他们的规章制度,只有拥有正确的王,才能带领他们的子民生后的更好,百姓生活好了自然会拥护他们的王,官以民为大,民以食为天,土司王城能够辉煌几个朝代是因为王城中的人有一条心。

5. 永顺景区在什么地方

保靖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奇秀。是个不错的旅游景点。

境内酉水河是湘西最神秘、最具特色、最具旅游开发前景的母亲河,仅县城迁陵至里耶河段就有汉代四方城遗址、摩天石刻“天开文运”、江口红石林、陡滩民族风情、碗米坡生态平湖游、首八峒八部大王庙、魏家寨西汉古城、里耶秦简等60余处景点。吕洞山、小寨沟、苗家边墙等其它景点也千姿百态、各展风骚。保靖县自古为土家族、苗族繁衍生息之地,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如:三万年前的东洛旧石器时代遗址:汉代迁陵县城(四方城)遗址:战国粮窖和湘西仅有的汉代青铜冶炼场;春秋战国古墓群:唐代的酉水岩墓葬;明代史称“东南战功第一”的土司彭荩臣营造抗倭战舰艨艟的遗址;酉水摩崖石刻之最“天开文运”;土家族调年节、摆手舞、茅谷斯、哭嫁歌、打溜子、唱山歌以及苗族赶秋、四月八、挑葱会、武术、猴儿鼓、唱苗歌、赶边边场等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等。保靖县旅游资源以酉溪园风景区和黔山土家民俗景区、吕洞山风景区、小寨沟景区为主。酉溪园风景区酉水,古酉溪。《水经注》说:“洞庭西一带,四面多山,山下有五溪分流。谓雄溪、酉溪、满溪、沅溪、辰溪”。酉溪为五溪中长阔之首,具百节名滩,在历史上富有盛名。酉水为三源汇流。主源出湖北省宣恩,鹤峰间。西南流至湖北来凤县,称白水河。入湖南省龙山县,合果利河,复折湖北来凤县漫水,伏入卯洞,出西福司,入重庆市酉阳县境,称北河。折转东流,与重庆市秀山县出中源水东北流来,汇于“两江口”,入湖南省龙山县、保靖县境始称酉水。途中受龙山县洗车河水。南源出贵州省松桃县西,东流达重庆秀山县境,入湖南花垣、保靖县,曲折趋保靖县西8公里处“江口”汇入主源。又流经保靖县城北、永顺县芙蓉镇(王村),古丈县罗依溪口,折转东南流,注入沅水。酉水主源流程600公里,其中保靖站81.3公里,多年平流量453.6立方米/秒。酉溪园风景区。以迁陵为中心,上至碗米坡大坝,下至梅花乡他沙村,全长约40公里。景区内主要景点有:迁陵古城遗址又名四方城,位于保靖县城东约3千米的龙溪乡要坝村酉水河边。汉高祖五年(202年)改黔中郡为武陵郡,在此正式置县,始称迁陵县,隶属武陵郡。后来,历代虽不断更名,其治所仍未动。直至五代取消迁陵县,此地是近600年的县城治所。近年,在此遗址内抢救性发掘了几十座战国、汉、唐墓葬,出土青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