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忽必烈遗址
元朝大都
北京。元大都,简称大都,是元朝的都城,其城址位于今北京市市区,北至元大都土城遗址,南至长安街,东西至二环路。
由元代科学家刘秉忠规划建设,自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年)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为元代京师。元大都城街道的布局,奠定了今北京城市的基本格局。
二、忽必烈行宫遗址
元朝首都有以下几个:
1、上都,是元朝建立后的第一个首都,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
早在忽必烈未即位前的1256年春,他即命近臣僧子聪(刘秉忠)于桓州城东、滦水北岸的龙冈相地建城,以此作为他统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藩府驻地。1258年新城建成后,被命名为开平。蒙古大汗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在1260年春于此正式即位,建元中统。
2、大都,位于今天的北京,是元朝建立的第二座都城,也是有元一代最为重要的一座都城。
元朝建立后,因统治重心南移,忽必烈在继续扩建上都的同时,于至元元年(1264)八月,将原金朝首都燕京定名为中都,开始正式确立两都巡幸制度。至元四年,因中都旧城残破不堪,忽必烈决定在中都的东北建筑新城,至元九年二月,改中都名为大都。
3、元中都,位于今河北省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金属抚州,元属隆兴路。
大德十一年(1307),即位不久的武宗海山下令于此处建旺兀察都行宫,第二年行宫建成后,立中都留守司兼开宁路都总管府,于是,元朝又一座都城产生了。
元上都南临上都河,北依龙岗山,周围是广阔的金莲川草原。2012年6月29日,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正式宣布,将中国元上都遗址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大都所处的燕云地区历来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前沿重地,而北方游牧民族想要进取中原,燕云又是必争之地。
因此,燕云地区堪称是扼住中原与塞外的咽喉之地,作为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元朝在此,即可南控中原,又可北扼塞外。
元中都遗址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坝上张北县馒头营乡白城子村西南约400米处。这是一座曾遗失600多年,1999年才又被发现的元代都城遗址,也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好的元代都城遗址。
三、忽必烈公园
叫河镇有以下景点:
1.古建筑犁水桥
2.张庄汉墓
3.石磕山景点
4.倒回沟景区。倒回沟景区是由“静、凉、奇、雅”的秀丽自然景观造就的一个集生态观光、森林探险、休闲度假、避暑疗养为一体的省级森林公园,其因王莽撵刘秀的神奇传说而得名,又喻“倒回人生、至善至美”、“回归自然、返老还童”之美意。景区内地貌奇特、山势雄伟、植被茂密、溪水清幽、潭瀑相连,奇石、雄山、秀水、幽林,构成了一副绝美的山水画卷,是避暑、休闲、疗养的绝佳胜地。海拔1950米的标志性景观擎天柱和海拔2133米的最高峰大鹏展翅是景区内的标志性建筑。2006年被中国旅游营销年会组织评选为“中国最佳旅游景区”。
四、忽必烈景点
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正蓝旗闪电河畔的金莲川,原名曷里浒东川,每到夏季,草甸上就会开满一望无际的金莲花,灿烂夺目。据说金世宗巡幸这里时,见到遍地都是鲜艳的金莲花,于是以“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义”,将这里命名为金莲川。
蒙哥汗即位后,忽必烈长期驻扎金莲川,建立自己的王邸——开平城,开始经营自己的事业。《元史》说他“思大有为于天下”。在这里,忽必烈不断从各地招揽人才,组成所谓的“金莲川幕府”。
五、忽必烈避暑行宫
西郊玉泉山是京城中央高层人物所休养居住的地方。
玉泉由来
北京的玉泉在玉泉山上,山因泉得名。泉水自山间石隙喷涌,水卷银花,宛如玉虹,明代以前便有“玉泉垂虹”之说,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相传清乾隆帝常到此处观景,为验证此泉水质,令人汲取全国各大名泉的水样,和玉泉水比较。称量结果,济南珍珠泉、无锡惠山泉、杭州虎跑泉、苏州虎丘泉等,每斗(银制小斗)质量都在一两二厘以上,唯有玉泉水,每斗质量仅为一两,水轻质优,淳厚甘甜,乾隆于是赐封天下第一泉,并题字“玉泉趵突”。
玉泉山位于北京海淀区西山山麓,颐和园西侧。山势为西北走向,状如马鞍,纵深1300米,东西最宽处约450米,主峰海拔100米。山中奇岩幽洞,小溪潺潺,流泉活水,有风水宝地一说。明、清两代,宫廷用水,皆从玉泉运来,并成为民间用水泉源之一。元、明以来就是京郊有名的风景游览地。
据说乾隆帝游江南时,专门用车运玉泉水,供路上饮用。但到了济南,一尝趵突泉,认为比玉泉水还要清冽甘美,就把天下第一泉的美名又赐给趵突泉。并从济南开始往南,改用趵突泉水。
历史发展
由于它倚山面水,而距中都城不远,所以在公元十二世纪末,就被统治者看中。相传金章宗曾在这里建有玉泉山行宫、芙蓉殿。到元明以来,也都成为皇帝游幸避暑之地。十三世纪末,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成昭化寺;明英宗年间,建有上下华严寺等。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原有行宫、寺庙翻修扩建。康熙三十一年,将原先“澄心园”改名为“静明园”。规模壮丽的玉泉山静明园成为“三山五园”之一,而名扬四方。1860年英法侵略军将这里破坏,清光绪年间,又重新得到修复。
玉泉山的水质,甘冽醇厚,天下闻名。过去,人们常以水之轻重衡量水质,轻者优,重者劣。历代古人多以江西庐山谷帘水或长江金山水为第一,以惠山虎跑泉水为第二。乾隆为了评判天下各泉名水,令内务府制银斗测量,其结果是:济南珍珠泉斗重一两二厘;长江金山水一两三厘;惠山虎跑泉水一两四厘;平山水重一两六厘;凉山、白沙、虎邱、碧云寺诸水重一两一分,只有玉泉、伊逊两地之水重一两,水轻质甘气美。从此,玉泉水定为清宫专门饮用之水。乾隆亲题“天下第一泉”碑,并作诗:“功惩无双水,名称第一泉”。用玉泉山泉水灌溉的“京西稻”至今都是名贵大米。元代宰相耶律楚特用玉泉水制墨,命名“玉泉新墨”,是上等佳品。
玉泉十六景
乾隆皇帝的确非常欣赏玉泉山的景致,并总结出了十六景:廓然大公、芙蓉晴照、玉泉趵突、竹垆山房、圣因综绘、绣壁综绘、溪田课耕、清凉蝉窟、采香云径、峡雪琴音、玉峰塔影、风篁清听、镜影涵虚、裂帛湖光、云处钟声、翠云嘉荫。
六、忽必烈汗的宫殿
北京,现在中国的首都,对于将这座城市作为政治中心,中国人似乎已经习惯了,这座城市在过去的8个世纪给中国人带来了深刻的民族记忆和历史记忆,不过中国的首都也并不是一直在北京,中国第一个定都北京的大一统王朝还是在元朝,当时这座城市的名称是“大都”,那当时这个城市是什么样的呢?
共和国首都北京
蒙古人打下的北京其实是当年金朝的中都故城,1215年5月31日,蒙古军队攻陷了这座北方重镇,不过经过多年战乱,其城内宫殿多被拆毁或焚毁,而且其城市供水来源——莲花河水系已经出现水量不足的情况,无法满足都城日常生活所需用水。
1267年2月25日,元世祖忽必烈(此时元朝还未定国号)由上都(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迁都到位于中原的中都,定中都为首都,北京正式成为了蒙古政权的首都。
不过此时北京城还很残破,就连忽必烈都是居住在城外的金朝离宫大宁宫内,作为都城当然要进行建设,而且要建新城,新城设计时参照《周礼·考工记》中“九经九轨”、“面朝后市”、“左祖右社”的记载建设,1267年,蒙古政府在中都的东北部,以大宁宫所在的琼华岛(金朝琼林苑)为中心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规划兴建工作,总负责人是中书省官员刘秉忠,负责设计新宫殿的是色目人也黑迭儿(他是阿拉伯人),郭守敬担任都水监。
1272年3月28日,忽必烈将中都改名为大都,而当时中亚西亚一带也称此城为“汗八里”(八里为突厥语皇城),所以“汗八里”意思就是“可汗之城”。元大都和南城(金中都旧城),两者的城墙“仅隔一水”,大家知道了吧,就城池本身来说,元朝的大都和金朝的中都不是同一个,只不过地方很近。
大元(元朝正式国号是“大元”,双字国号)至元十一年正月初一(1274年2月9日),宫阙告成,忽必烈首次在大都皇宫正殿大明殿举行朝会,接受皇太子、诸王、百官以及高丽国王王禃所派使节的朝贺。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大都城的大内宫殿、宫城城墙、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宫)、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墙、金水河、钟鼓楼、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等重要建筑陆续竣工。同年,元发布了令旧城(金中都故城)居民迁入新都的诏书:“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资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其地过八亩或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
从至元二十二年到三十一年(1294年),有四十至五十万居民自旧城(金中都故城)迁入大都,而且大都城一些孔庙、国子监、郊祭坛庙和佛寺等也陆续建好了,河道也疏通了。
元大都有多大呢?这么大国家的首都自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大城市,中国方面史料如此记录大都:“京畿居民繁盛”,“京师乃天下之都会,人物繁辏”,“户口之伙”,“当倍秦汉而参隋唐也”,而马可·波罗也称赞元大都“户口繁盛”,“城内外人户繁多”,“居民之众”,“百物之输入”,“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元大都有多少人?根据《元史》记载: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中都路(1272年改称大都路,辖区包括中都城以及附近的二十五个州县)一共有十四万七千五百九十户,四十万一千三百五十人,但这么算一户平均2.72人,根本不可能是古代的真实情况,推测整个大都路人口75万。
此时北地还没有完全从战乱恢复,所以人口较少,《大元仓库记》记载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大都城中有民十万;元朝前期的诗人王恽(1227年-1304年),在他诗中提到,“都城十万家”,推测,到了这个时候,大都城大概有50万人。
元惠宗至元六年(1340年),大都城中有大约一百万人(1340年,右丞相益都忽、左丞相脱脱上朝时对元惠宗提到“京师人烟百万”(《庚申外史》)),至于数字是不是可信,那也不好说。
现代学者周继中在论文《元大都人口考》中认为,元朝中后期元大都城中的人口超过一百一十万。现代学者韩光辉在他的著作《北京历史人口地理》也推断,大都城鼎盛人口超过一百万。
在工业时代时期,一个城池里面超过一百万人,这是相当大的数字了,怪不得能吓到马可波罗,那个时候欧洲可没啥大城市,然而元朝末年,天下大乱,饥荒与黑死病等瘟疫横行,元大都故城居民稀少,明军入城时居民仅剩万余人,但元大都城未受炮火而完整保存,因人口稀少不利于防御,于是明朝开始对城市进行收缩,元大都的北城墙被废弃,洪武四年(1371年)后,元大都的北城墙被废弃,但后来朱棣迁都后北京城又扩建,具体元明清三朝北京城是这个样子的。
元大都与明清北京城对比,西南虚线内为金中都,蓝色为元大都,而现在的明清北京城,则是我们俗称的北京老城。
七、忽必烈宫殿在哪里
元大都宫城
1264年八月,忽必烈下诏改燕京(今北京市)为中都,定为陪都。1267年决定迁都位于中原的中都,1272年,将中都改名为大都(突厥语称汗八里,帝都之意),将上都作为陪都。
忽必烈迁都燕京后,乃居住于城外的金代离宫——大宁宫内。至元四年(1267年),开始了新宫殿和都城的兴建工作。中书省官员刘秉忠为营建都城的总负责人,阿拉伯人也黑迭儿负责设计新宫殿。郭守敬担任都水监,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并以京郊西北各泉作为通惠河上游水源。
蒙古源流文化产业园内复建的大明殿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时,大都的大内宫殿、宫城城墙、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宫)、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墙、金水河、钟鼓楼、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等重要建筑陆续竣工。至元二十二年,发布了令旧城(金中都故城)居民迁入新都的诏书:“诏旧城居民之迁京城者,以资高及居职者为先,仍定制以地八亩为一份,其地过八亩或力不能作室者,皆不得冒据,听民作室”。
元大内大明殿
至元二十二年到三十一年,有四十至五十万居民自金中都故城迁入大都。此时期还陆续完成了宫内各处便殿、社稷坛、通惠河河道、漕粮仓库等建筑工程。元大都的营建工作至此基本完毕。此后元代各帝陆续又有添建,如孔庙、国子监、郊祭坛庙和佛寺等,但对元大都总体布局没有变动。
中心之阁以南为皇城。皇城四周建红墙,又称“萧墙”,其正门称棂星门,左右有千步廊。萧墙的东墙外为漕运河道。皇城并非以大内宫城轴线为基准、东西对称,而是以太液池为中心,四周布置三座宫殿——大内、隆福宫和兴圣宫,这种布局反映了蒙古人“逐水而居”的特点。
元大内延春阁
宫城,又称大内。大内正门为崇天门,北面为厚载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崇天门前有金水河,河上有周桥(相传今北京故宫内之断虹桥)。大内正殿为大明殿,是元帝理政和居住的场所,面阔十一间,后有廊庑连接后殿。大明殿之后为延春阁,为皇后居所。此外还有玉德殿、内藏库、鹰房、羊圈等建筑。
整个皇宫宫殿建筑群一方面沿袭贯彻儒家建都学说的思想,突出全城的中轴线,并保证主体宫城正门、皇城正门、都城正门皆在中轴线上。另一方面,由于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其自身游牧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碰撞融合,对传统意义上的皇家宫殿和园林也做了部分创新与改造。
其中最为让人称道的一笔就是将皇宫与园林融为一体,围绕太液池形成的宫殿群与琼华岛上的广寒殿遥相呼应。
在整个元朝皇宫一期建筑群中,最为瞩目的就是于至元十年 ( 1273) 十月建成的以大明殿为主体的皇宫正殿。从规模上看,新建的皇宫正殿所含建筑数量为整个宫殿群中最大的一个,共计大明门 7 间,大明殿 11 间,寝殿 5 间,香阁 3 间,两翼室各3 间,周庑房屋 120 间。
从功能上看,大明殿类似于故宫的太和殿,是当时举行朝会、宴会及典礼的重要活动场所。元代著名诗人刘鹗就曾作诗描述这壮观的场面:“云开日上黄金 殿,地迥风鸣碧玉珂。虎豹关临仪仗肃,鱼龙海 会俊良多。”但元代的大明殿又与明清时期的皇宫正殿有些许不同。
元代大明殿不仅类似于太和殿还兼具明清时乾清宫的职能,皇帝不仅在此办公还在此作息。由此可见,元代的外朝与内廷并无严格区分,这也是相比明清宫廷的极大区别。
除此以外,元代大明殿内皇帝与皇后的座位并排设置,两侧还设有宗王及文武百官的座位。但明清时期的皇宫正殿内通常只设皇帝御座,并无皇后及百官的座位。不难看出,在元代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男女之间的尊卑差距并无悬殊,臣子之间也无太大差距。
元大内大明门平立面
历时近20年后,即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整个皇宫建造一期工程基本完工,其中包括了大内宫殿、宫城城墙、太液池西岸的太子府(隆福宫)、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等官署,以及都城城墙、金水河、钟鼓楼、大护国仁王寺、大圣寿万安寺等附属建筑。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历136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遣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征,全军一路上势如破竹,英勇善战,于同年七月抵达通州。元惠宗闻讯后大惊失色,下令淮王帖木儿不花监国,自己携后妃、太子、公主自健德门出城北逃避难。
此外,元大都城墙虽被废弃却未被拆除,直至嘉靖朝俺答之变时,在土城仍有明军驻守。到了明朝末年,由于年代变迁,元大都南城垣已被剥蚀为数座土丘,至清朝,大都南城垣遗迹已完全消失。
南京故宫是明朝京师应天府(南京)的皇宫,又称明故宫,旧称紫禁城,皇城面积6.53平方千米,宫城面积1.16平方千米,是中世纪世界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1]。南京故宫作为中国宫殿建筑的集大成者,是遵循礼制秩序的典范,其建筑形制为北京故宫所继承,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清官式建筑的母本。
南京故宫始建于元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明朝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基本完工,前后历时二十六年,布局依《周礼·考工记》中载“左祖右社、面朝后市”为原则。皇城周长10.23千米,宫城周长3.45千米,洪武门至承天门两侧为中央官署区,承天门至午门两侧为太庙、社稷坛;前朝以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为核心,东有文华殿、文楼,西有武英殿、武楼;后廷以乾清宫、坤宁宫为核心,东有春和宫,西有柔仪殿、奉先殿、大善殿、九五飞龙殿、西宫,两侧为东西六宫。
南京故宫开创了皇宫自南而北中轴线与全城轴线重合的模式,这种宫、城轴线合一的模式,既是南京特殊的地理条件使然,也是遵循礼制、呼应天象、顺应自然建设的杰作。整体布局、建筑形制都成为后来明中都和北京城的设计蓝本,并深远的影响了中国明代王府、韩国首尔景福宫、越南顺化紫禁城、琉球国首里城等宫殿建筑的布局与形制。其建筑风格、装饰风格作为中国明清官式建筑的母版,影响至今。
1956年10月,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明故宫遗址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明故宫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故宫又称紫禁城,它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是明清两朝的皇家宫殿,迄今为止已有六百年的历史。不过,你要是认为明朝时期的皇宫和我们现在看到的故宫差不多,那可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当时的皇宫规模比我们想象中的还要庞大很多。
明朝时期的北京城分为外城、内城、皇城、紫禁城(宫城)四个部分。我们现代人所理解的皇宫就是指紫禁城,可在当时人们的观念中,皇宫就是皇城以内的所有区域,紫禁城仅仅是皇宫的一部分。
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心区域,它南起今天的长安街,北到地安门大街,东至东皇城根南街,西达西皇城根南街,缺其西南角。南北长2.75千米,东西宽2.5千米,占地面积687万平方米,差不多有十个故宫大小。
皇城外围用一道红墙围绕起来,这堵围墙也称萧墙或红门拦马墙,顾名思义就是指皇宫禁地不允许骑马入内。皇城城墙共有两重,即外皇城和内皇城。
外皇城有四道门:南面为承天门(天安门)、东面为东安门(在今东华门大街和南河沿交口处)、西面为西安门(在西安门大街中段)、北面为北安门(地安门)。内皇城在筒子河外围,南起太庙和社稷坛墙东、西、北三面各有三道门。外皇城共设有禁军岗哨七十二座,内皇城外设有禁军岗哨三十六座,每座岗哨由十名禁军组成。这种双重城墙,步步设防的主要目的自然为了防御和警戒,确保紫禁城内皇帝的人身安全。
皇城以内皆属皇宫禁地,不仅普通百姓不能进入,就连宫女、太监也只能在各自所属的区域内活动,如果胡乱串门被抓到,轻则打板子,重则直接脑袋搬家。
虽然皇城范围很大,但里面却很紧凑。在紫禁城以外,皇城以内分布着众多机构,比如宦官官署就有十二监(司礼监、内官监、御用监、司设监、御马监、神宫监、尚膳监、尚宝监、印绶监、直殿监、尚衣监、都知监)、四司(惜薪司、钟鼓司、宝钞司、混堂司)、八局(兵仗局、银作局、浣衣局、巾帽局、针工局、内织染局、酒醋面局、司苑局)。此外还有十座库房(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丁字库、戊字库、承运库、广盈库、广惠库、广积库、赃罚库),用于存放从全国各地搜刮上来的各种物资。
如今的天安门广场在明朝时期被称为“千步廊”。它位于皇城以外的正南面,是整个大明帝国的行政中心。当时这里左右两边各有廊房一百多间,它们是各中央机构的办公场所。
按照文东武西的布局,六部(吏、户、兵、刑、礼、工)、鸿胪寺、宗人府、钦天监、太医院都位于东边廊房。五府(前、后、左、右、中五军都督府)、锦衣卫、太常寺、通政司位于西边廊房。两道红墙把五府、六部隔在墙外,一方面便于官员上朝和办公,另一方面也杜绝了闲杂人等进入皇宫产生的安全隐患。
“千步廊”呈现“T”型结构,一条狭长的石路直达承天门前,再向左右展开。在金水河上的五座金水桥和两座华表、石狮衬托下,承天门更显得雄伟、壮丽,这在建筑上是一种“蓄势”手段,“九重宫禁”的气势就这样被进一步烘托出来,既体现了皇宫的威严,也让人加深了皇权至上的印象。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