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龙潭河作文400字以上
郧西的景点
上津古城风景区 上津古城风景区又名柳州城,建于明洪武初年,嘉庆七年全面复修,是湖北省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县级古城,1993年衩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城系不规则长方形南北长400米,东西宽约300米,城墙周长1236米,墙体上窄下宽成梯形,平均高6.8米,设有五门,东曰通郧、北曰接秦、南曰达楚、西曰通汉、西南再辟一便民门。城区面积约为3.5平方公里。
楚秦边关——湖北关 湖北关座落于湖北口回族乡西部的天堂山与凤凰山两大山脉的结合部,总长约两公里。主体部分由规则的巨大石条所筑,厚2米,正中留一拱形大门,门高6.5米,宽6米,是过往行人和车辆的唯一通道。2006年湖北口回族乡二十年乡庆,湖北关下湖北人对关体进行了复修,郧西县委书记卢富昌题撰“湖北关”三字。两侧秦亭、楚亭为鄂陕两地于1999年修建。
龙潭河风景区 龙潭河景区位于汉江中上游北滨,秦岭支脉羊尾巴山下,属湖北省郧西县羊尾镇境内。景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由龙潭河和虎豹峡两部分组成,东西长20公里,南北宽12公里,主要景观有:一线天、海底龙宫、贡爷古居、龙王庙、龙头香、串龙洞、龙泉眼、孔雀瀑、。 五龙河 从安家乡政府经过6.5公里的旅游路,即可到达龙门景区。龙门景区从杨家河五龙湖到杨四庙全长3.5公里,有五龙门、柱、湖、河、溪、瀑、潭美景。五龙河由五大景区组成:分别是龙门景区、龙潭景区、龙峡景区、龙女景区、龙宫景区。 夹河关旅游区 夹河镇是十堰市委2008年度评定的三个“文化名镇”之一,夹河关旅游景区位于汉江河畔,素有小武当之称的金銮山座落境内。景区隶属郧西县旅游局管理,修建了汉江文化墙40米、上山游步道200米以及城楼、观景台、龙头香等景点。
郧西天河旅游区 郧西天河旅游区位于郧西县境内,是国家AAAA级景区。景区面积约12000亩,北至土门镇金钗石,南至天河坪河口,西至榆树垭,东至大尖山。包括七夕文化区、道教文化区两大分区。 坎子山 坎子山位于湖北口回族乡西北部,雄居郧西大梁之巅,境内平均海拔达1500米,为郧西之最,最高海拔牛头岭1799米,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闻名遐迩的坎子山石林风光。 初到坎子山的人,一定会被那里特有的一种莫名的感觉所深深地吸引,不仅因为她那“老背少”、“姐妹谈”、“夫妻舞”,时而仰、时而立,时而曲、时而卧的万千亩石林,恐怕遥看那仿佛走在云端的一群群马头羊,会给人一种亦真亦幻感觉。坎子山石林绵延10余公里,素有“千亩之称”。石林资源和“湖北关”、猫耳洞、鹰嘴石、观音寺等景点形成链式,交相辉映,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这些都是个人感觉比较不错的,希望对你有用。
2. 描写龙潭湖的作文400字
千湖山,藏语称“拉姆冬措”,意为神女千湖或仙女千湖。坐落在香格里拉以南的小中甸团结乡境内,那里有近400个高原湖泊,传说是仙女梳妆时不小心遗落的镜子碎片,零星碎片形成的湖泊散落在茫茫原始森林中。
有的湖泊似满月圆润饱满,
有的湖泊似月牙蜿蜒流淌,
有的湖泊似玉珠串联一排......
湖水静谧,微风拂过,湖面激起层层涟漪,野鸭在这里嬉戏,鱼儿怡然自得地游着,仿佛向人们宣示着它们在这片水域的主权。
围绕湖泊的是又高又密的原始森林
不时间还有牦牛在山林间休养生息
世代居住在这里的藏族同胞,
他们耕种,放牧
在青山绿水的环绕中,
远离城市的喧嚣
你来到千湖山,站在高山之巅,看花山花海,晶莹湖泊,映衬着远方的绵绵雪岭,莽莽林海,令人惊叹,流连忘返。
千湖山处于小中甸乡团结村境,从香格里拉沿滇藏公路南行50公里即到团结村。
没有任何公共车辆直达那里,路况不乐观,包车的话尽量找一辆车况好的车。
可以在小中甸包车,400元左右。团结村下面有很多小村子,上、下吉沙村是上山的必经之路。
千湖山是一处尚未开发的景点,在从小中甸乡县途经团结乡的时候,在路旁有一个路标。
该景点离城内比较远,夜宿藏族民居。到任何一村都可直接找村长联系,安排以后几天的马匹、向导、及各项费用事宜。
千湖山的海拔在3800~4200米,山上山下的温差很大,最好骑马上山,不然在爬山的时候就是一身汗,被山顶的冷风一吹,很容易感冒。
注意要多带衣服,一定要穿防水鞋,注意不要贸然前去,容易迷路。
一定要找当地的向导。千湖山是藏民的神山,特别是以山上的三碧海和大黑海最为神圣,在湖边不能大声呼喊。
湖水可以喝,但不能在湖水里洗手、洗脚、洗杂物之类的,更不能随意丢弃杂物。
3. 描写龙潭的作文
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战役,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中的最后一次会战。侵华日军此战目的是争夺芷江空军基地,故又称“芷江作战”。战争起于1945年4月9日,止于6月7日。在双方参战总兵力28万余人,战线长达200余公里。在王耀武指挥下,湘西会战取得了雪峰山大捷,歼敌3万余人 。
湘西会战最后一仗主战场为怀化溆浦县的龙潭镇、温水乡和邵阳市洞口县的高沙、江口、青岩、铁山一带。战役以日本军队战败而结束。湘西会战的胜利标志着中国抗日正面战场由防御转入反攻阶段 。
4. 龙潭湖作文300字
一、宁国好玩的地方:
1、九天银瀑
九天银瀑(原名夏霖风景区)地处皖浙边界、天目山北麓,位于宁国市东南部群山之中,距市区29公里,风景优美、生态宜人、交通便利、环境良好。
景区西连黄山奇景、南接天目秀色,景区属山地型景区,集峡谷深涧、奇岩飞瀑、竹山临海于一体。 该风景区景点可概括为四句话八个字:即“一湖、两谷、三峰、五点”所谓“一湖”即进入景区大门之后首先映入游人眼帘的明珠湖,“两谷”即明珠湖右侧通往观音瀑,长700米的卧龙谷,左侧由大龙瀑直达石门的飞龙谷。该谷长2.5公里,其间奇峰幽洞无数,孤壁绝崖万千,飞瀑流泉密布,野藤古树参天。“三峰”一是香炉峰;二是鹰咀峰;三是碧云峰。“五点”即夏霖风景区的五大亮点景观:观音瀑、大龙潭、石门、龙须潭、五龙潭等。
2、山门洞
山门洞,民国时期为宁国八大风景之一,位于宁国市西北部港口镇山门村境内文脊山前,距市区15公里,面积5平方公里。山门洞系文脊山天然石门,入文脊山经过此石门,故名山门洞,古代又称灵岩洞。山门洞系石灰岩形成,怪石林立,洞府众多。有大小七十二洞,最著名的有龙潭、紫云、枇杷、涟漪、朝阳等六洞,各洞相距仅里许,尤以山门洞为最奇。
山门洞为一天然洞窟,高10米,宽17米,石壁削立,豁然中开,俨若城门,可通车马。门内有狮子峰,如吼狮昂首。渐进为朝阳洞、澡锅洞。门外有银杏树9株,参天蔽日,衬托出古朴苍郁的山门。洞旁有水洞、天洞、莲花洞,清幽有致,石笋、石乳,各具天姿。东晋太和年间(366年-371年)邑人翟硎先生隐居紫云洞,始开发山门。后人称灵岩洞为“翟硎石室”,并刻石铭记。至唐贞元年间(785年-805年)始于洞旁建寺,宋治平年间(1064年-1067年)赐号“灵岩寺”。此后,寺之香火旺盛,经久不衰。1981年10月,山门洞入选《中国名胜辞典》,1989年,山门洞、朝阳洞石刻被宁国市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宁国境内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天目山蜿蜒屹立于东南边缘,黄山山脉由西延伸入境,构成南高北低、峰峦叠嶂的地势形态。境内名胜古迹“千秋关”、“仙人塔”、恩龙木屋村、云梯千秋关等。
二、简介:
1、宁国,别称宁阳、宁城,宣城代管县级市,地处安徽省东南部,皖南山区东北侧,东邻浙江杭州,西靠黄山,连接皖浙两省七个县市,距沪、宁、杭三城市170-300公里,是皖南山区之咽喉,南北商旅通衢之要道。
2、宁国市域总面积2487平方公里,总人口38.38万人(2010年末登记户籍人口)。 全市辖6个街道办事处、8个镇、5个乡(含云梯畲族民族乡)。2016年宁国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亿元人民币。
3、2015年宁国市入选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69位、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市第11位、中国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市第48位。2016年5月,宁国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第四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 2017年6月,宁国市被命名国家卫生城市。
4、宁国市是水阳江、青弋江、富春江的源头,境内西津、东津、中津三条河流穿城而过,风景名胜有山门、千秋关、青龙湾,原始森林板桥自然保护区、天然红豆杉群落等。 境内土特名产有山核桃、元竹、青梅、银杏面,享有“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元竹之乡”称号。
三、气候:
1、宁国属于北亚热带季风亚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尚足、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暖早,不稳定,春末夏初降水集中有洪涝,夏季有伏旱,秋季降温快,常有秋绵雨。
2、年平均气温为15.4℃,年平均降水量为1426.9毫米,全年无霜期226天。
四、名优特产:
1、山核桃
山核桃又名小核桃,山核桃属胡桃科落叶乔木,果仁含脂肪油34-36%,其中90%以上属于亚油酸。
2、野兰香
5. 龙潭河的作文400字
天柱山位于我省山地地形区。低山。海拔500~1000米,比高400~600米不等。与中山相毗连的低山由混合花岗岩组成。南部贺家畈、吴宕一带与丘陵相连的低山,则由二长片麻岩组成。石龙、天书、降丹、天蛙诸峰与中山形态相同,呈陡坡峰林。这一区域也有石象分布。猪头石、混元霹雳、飞雁石、麒麟石、木鱼石、船石等巧石纷呈。玉镜山、驾雾山等,山势逶迤蜿蜒,主要由二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山势都比较缓和,比高也较小,一般山脊较宽,坡度都小于15°左右。山坡也不像上述低山陡峭。多半在坡度20°以下。维妙维肖的巧石也不多见。二种低山形成鲜明的对照。[4] 丘陵。海拔小于500米,比高小于200米,主要由二长片麻岩,黑云母斜长片麻岩组成。分布在天柱山的边缘地区,如野人寨、白水湾一带。呈南北向和北东向条状延伸。地面切割深度和密度较中山和低山地区弱。地势缓和,超伏度不大。[4] 盆谷。又叫盆地。整个天柱山中散落的盆谷,规模较小。龙潭河谷地,为侵蚀构造,时断时续,沿龙潭河分布,最宽处仅500米左右,都由砾石层和砂层组成。中山的盆地,大致分布于400~500米、800米左右和900~1000米几个高度。因为天柱山在上升过程中,曾有数度明显的停顿,因而流水作用由下切而转为旁蚀作用为主。尤其在断层通过或节理密集地段,河流旁蚀作用较强,这样就塑造了山间盆地,如茶庄盆地(400~500米)。马祖庵盆地(750~800米)、蛇形坦盆地(900~1000米)。[4] 溪涧。天柱山为长期隆起地区,整个溪涧呈放射状特征。河流都自抬升中心的天柱峰、飞来峰、迎真峰、天狮峰、覆盆峰、思婆尖、铜锣尖、仙鼓峰等山峰之间的凹地源出,向四周倾泻,分别流入潜水、皖河。天柱山的溪涧都属于潜水和皖河的一、二级支流。它的发育严格受断层构造和垂直节理控制。如山体东北部的皖水上游龙潭河段,就沿北西——南东向断层发育;山体南部九井河的源头飞来涧、青龙涧等都沿南北向垂直节理发育;而另一分支牧羊河,则主要沿北东——南西向断层发育。山体西南部的溪涧,上游作西南流向,下游都转为近南北流向,都是适应垂直节理组别变化的结果。山体北部的河流受菖蒲——黄柏断层控制,呈北东流向。它的支流,受垂直节理制约,多作南北流向。
6. 游龙潭河作文250字
十堰位于秦巴山脉,最不缺的就是好山好水和好看的自然风光,除了道教圣地武当山,其他的什么五龙河、虎啸滩、龙潭河等等,都很适合长期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来吸一吸大自然的精气。
去一个地方旅行,除了游览当地的自然风光,看一看当地的风土人情更是不可缺少的。身为土生土长的十堰人,强烈推荐【上津古城】
7. 美丽的龙潭作文300字左右
五龙的传说:传说上古时代,茫茫宇宙本是混沌一团。自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清淡为气者冉冉升腾,慢慢聚成蓝天、白云、日月星辰;浑浊为物者沉沉下落,慢慢凝成大地,丛生万物。时有黑、白、青、黄、赤五龙,在大地形成之初,因布设山河功业卓著,被玉皇大帝封于黄河岸边、荆紫山下一处极其幽静的山间休养。天长日久,它们化作五条山脉,围清潭而卧,于是这里便有了五龙潭、五龙庙、五龙洞之说。龙潭峡谷的第一道景观是由赤壁丹岩和龙潭、瀑布组成的山水画。赤壁丹崖为第四纪深切峡谷,位于峡谷口,高过百米,长达150米。峡谷崖墙下,是经人工堵截而形成的水潭,潭面长300米,宽50~150米,潭内碧水潋滟,可以荡舟行船;潭周围有五条山脉,犹如五条巨龙环抱着这清水一泓,人们按山脉水系,给它命名为“五龙潭”。关于五龙的神话传说就是由此附会而来的。
龙潭峡谷的来历:五龙庙内黑、白、青、黄、赤五位龙爷中,惟有赤龙(就是人们常说的火龙)脾气最为暴躁,一天兄弟间因点小事发生口角,赤龙一赌气,腾身跃起,一直飞到青要山南畛河上游择地另居,独自生活去了。现在那里还有座火龙庙,就是它的家。赤龙腾身飞走后,在它原来卧伏的身下,留下了一条蜿蜒曲折的 深沟,就是--龙潭峡谷。
小白龙的故事:五龙庙五位龙爷中数白龙最小,大家都叫它小白龙。它生性活泼,喜欢异想天开,弄奇作怪。一日,它在五龙潭戏耍,突发奇想,一跃而跳上悬崖,摇身化作一个英俊少年,自称“龙娃”,连蹦带跳地走进龙潭峡谷里。他左瞅瞅,右看看,突然发现:满沟的海棠花鲜艳夺目,而峡谷两边的石壁上却是光溜溜的,没有一丝绿意。于是他就把地上的海棠轻轻拔下,趁着根上带的那一点点泥土,一棵一棵地沾在峡谷的石壁上。不知是他龙的神力,还是峡谷里石头有灵气,这海棠一沾上石壁就活了,而且活得那么旺盛,那么有精神,原来光溜溜的石峡,一下变成了锦峡绣谷,充满了生气。龙娃一看,觉得自己为人间办了一桩好事,心里非常高兴。
龙娃在峡谷内一路走过青龙峡、黑龙峡和飞龙峡,如同身在画中游,心里好不自在。当它走进一段窄若胡同,长约百米,宽不过10米,岩壁陡峭,谷底平直的巷谷之中,忽然碰到一群游方和尚,就急忙上前打话,问:“各位师傅不在佛堂念经,来到这深山峡谷干什么?”
和尚答道:“我们周游四方,是为了广布佛事,圆满功德。”
龙娃说:“既然这样,这里风景多好,你们为什么不在这里打坐,为百姓做点功德呢?”
和尚指指峡谷上方道:“那里一片佛光,我们正打算呢。”
龙娃仰脸看看,窄窄的胡同,暗淡无光,便说:“黑洞洞的,哪来的佛光?”
和尚道:“诚心佛事的人,往那里一站,佛光就显现了。”
龙娃摇摇头不信。和尚看他小孩子好玩儿,便逗趣说:“敢打赌么?”
龙娃一想,顺手指指脚下的河水说:“你能在这胡同里发出佛光,我就叫这河水往高处流!”
谁料龙娃的话音刚落,只见这群和尚一跃而上,整整齐齐地站在了高崖上,霎那间金光闪闪,一片辉煌。龙娃愣了一下,拔腿就跑。他顺着巷谷往里跑了好一阵,刚要停下来喘口气,就听到后面远远传来和尚的声音:“小孩童,你跑什么?”
龙娃说:“师傅,是我一时唐突,我哪能叫水往高处流呢!”
那和尚的声音又道:“你不是也在这里做好事么,凡事只要诚心,说出去的话就一定能变成现实。你现在就往你的脚下看看……”
龙娃往脚下一看,果然河水涌涌,却是从低处往高处流的……。
于是这巷谷之内便有了佛光罗汉像和水往高处流的离奇景观。
龙娃走出巷谷,见林茂草盛,阳光明媚,心里特别高兴,就随手折下一些树枝插在石头上。令人称奇的是,像移栽“幽谷海棠”那样,那些树枝霎那间就变成了一丛绿树,而且枝叶繁茂,青翠欲滴;尤其是那棵高高的青檀树,傲然生长在光亮亮的巨石上,潇洒临风,卓然不群。龙娃有意无意又给我们创造了一个青檀盆景园。
无头冤神洞的传说,当年龙娃在龙潭峡谷,任兴致所至,随手创造了幽谷海棠红、佛光罗汉崖、水往高处流、青檀盆景园等离奇景观,受到事事成功的鼓舞,最后竟然冒险到天上为人间偷来了“天书”,因此触怒了玉皇大帝,惹下大祸。玉皇大帝派二郎神来抓他归案,他手拿“天书”和二郎神奋力相争,把天书抖落了一地。二郎神一怒之下杀了小白龙,弃刀于地,把散落的天书收拾起来,提着小白龙的头回天庭复命去了。这块天书石,是二郎神疏忽大意,遗落在人间的。
后来,造人圣母娲皇到各地视察她的子民,来到龙潭峡谷,听说小白龙冒死为她的子民殉难,大为感动。于是,就收了龙娃的无头冤尸,唤回他的冤魂,封它为“无头冤神”,把他安放在山崖下的石洞中。从此,不忘小白龙恩德的人们,常来为他烧香上供,深情怀念地称这个石洞为无头冤神洞。
圣母娲皇为了给小白龙净身洗冤,特意从黄河岸边引来一脉地水,从高崖上泄下,如一条飘逸的飞练,人们叫它洗冤一线瀑。
圣母娲皇在安置了小白龙神位之后,又把二郎神杀害小白龙后丢下的大刀竖在无头冤神洞的对面,刀背对着无头冤神.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