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昭君墓在哪儿
不是一个地方。昭君出塞,出的是光禄塞光禄塞遗址位于阴山山脉的大青山与乌拉山分界的山峡之中,山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昭君墓,又称“青冢”,蒙古语称 “特木尔乌尔虎" ,意为“铁垒”,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座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九公里大黑河南岸,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汉时期,是由汉代人工积土,夯筑而成。墓体状如覆斗,高达33米,底面积约130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最大的汉墓之一,旅游带动了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现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塞外江南指的是伊犁河谷,伊犁河谷--伊犁地区位于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角包括伊宁市,(是我国最西部的城市)尼勒克县,新源县、巩留县、特克斯县、昭苏县、察布差尔县、霍城县。伊犁的名于伊犁河,伊犁河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国际河流,风景优美,植被丰富,被赞为塞外江南,
2. 王昭君古墓在哪里
唐宋以来,今呼和浩特的青冢被认为是王昭君的葬身之地。然而,位于包头南的昭君坟的传说却更为真实。
相传昭君死后葬在黄河南岸,坟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200米,高于黄河水面约70米。后称昭君坟。有一智空和尚在昭君出塞前曾遇见过昭君,智空和尚满身疥疮,衣衫褴褛,昭君不嫌弃他,把自己的香粉涂在智空的疥疮上,从而治愈此病。智空和尚特赠她白玉雕刻的龙凤粉盒,昭君出塞后一直随身携带。一次,昭君与呼韩邪单于骑马打猎不慎将粉盒掉到黄河边,因年代久远,龙凤粉盒中的粉变为一个个白粉球,至今挖不绝。包头土语叫其粉秃子,学名叫白垩。黄河南昭君坟不远的土梁年产白垩达数千吨,历来是粉刷居室的好材料。昭君坟的西侧有一城拐村古城,人们在古城遗址挖出兽骨无数,传说这里曾是王昭君的行宫,修此宫殿时,王昭君建议呼韩邪单于应该用兽骨奠基,以此凭吊无辜的牲灵。
昭君坟上有一种青蛇称昭君蛇。传说昭君出塞时带着靡子种子。从此,今包头地域黄河南北种植靡子,用靡子座的酸饭,酸粥、酸稀粥可谓包头饮食一绝。有一年,黄河北岸靡子丰收在望,突然麻雀成群从天而降,眼看成熟的靡子被洗劫一空,农夫便去请教王昭君,她让人们到阴山上捉青蛇放在田里,果然见效,麻雀被蛇吞噬,这种青蛇无毒且不伤人,于是人们把这种蛇称昭君蛇。
王昭君埋葬于包头南昭君坟不仅是传说,亦有记载可寻。唐代诗人杜牧《青冢诗》写道:“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上暮云秋。”陇水指黄河中游,说明青冢紧靠黄河。宋代乐史著《太平寰宇记》写道:“金河县(托克托县),青冢在县西北,汉王昭君墓葬于此。”托克托县西北正是今包头南昭君坟,而呼和浩特青冢却在托克托县东北。
王昭君维护了胡汉和亲,就是中华民族友好的象征,是一种永恒。走进包头,理应走进巾帼英才王昭君。
3. 王昭君 墓
昭君墓最早记载,见于盛唐时的李白、杜甫等人的诗中,如李白的“死留青冢使人嗟”,杜甫的“独留青冢向黄昏”等,白居易《青冢》诗。可见昭君墓当时不仅早已存在,而且远近闻名。
稍晚于李、杜、白三人的唐代史学家杜估的其所著的《通典》一书卷179《州郡》中明确记载了呼市青冢的存在。以后历代史书都有记载。
清代关于青冢的记载比较详细,张文瑞和钱良铎途经呼和浩特时,还看见琉璃瓦成堆,青冢前有石虎、石马、石狮、石幢,墓顶有小方亭,亭内有佛画、细布及豆麦等物。
这些表达了当地人民对昭君的眷恋和哀思,经过长期的战乱,到解放前夕,只剩下孤单墓体和几尊石碑。
4. 王昭君陵墓
古代匈奴,现在的内蒙古境内.其实这个问题很好回答,要想知道她到了哪里,只要知道她的墓地在哪就可以了.昭君墓又称“青冢”,蒙语称特木尔乌尔琥,意为“铁垒”,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记载和民间传说中汉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
5. 王昭君墓葬在什么地方
子午岭是桥山山脉的一条支脉,它介于泾河与洛河两大水系之间,史志记载,她西挽宁庆、东接延安、南连耀州,北抵盐边,绵延400多公里。横跨庆阳市的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的24个乡镇,主脊长达250多公里,面积4900多平方公里。 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最早就在这一带活动,"迁徙往来,拔山通道",披荆斩棘,开辟荒蛮。他的陵墓就坐落在子午岭东翼的桥山之上,因而子午岭又被称为"圣人条"。 著名的秦直道沿子午岭主脊迤逦而行,将千里关山变通途。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秦直道依然清晰可辨,有些路段照旧可以通车。 子午岭不仅有优美的高原林海风光,而且还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存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子午岭生长着松树、柏树、桦树等200多种用材和经 济林木;栖息着豹、狍鹿、灵猫、黑鹳等150多种野生动物。 子午岭森林不仅是一块经济林,而且还是一块重要的生态林,被誉为陇东大地的"绿色屏障"、黄土高原的"天然水库"。编辑本段高原林海 子午岭,横亘在黄土高原上,山势巍峨壮观,风光秀丽宜人,历史遗迹甚多,蕴有丰富的文化景观,堪称陇上一天然公园。 子午岭在庆阳市境内,横跨正宁、宁县、合水、华池四县,南北长207公里,林木覆盖总面积497平方公里,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9%。生长在群峰众壑上的苍松翠柏四季长青,白杨、红杏枝繁叶茂,染绿了庆阳市近五分之一的大地,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绿色水库”。民国初年,李继唐先生的一首律诗,描绘了子午岭的雄伟气势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遥望桥山映太虚,混古重染一带绿。 秦皇驱车由斯过,帝子乘龙从此归。 古今多少回首事,历史几遭留青册? 尘寰瞬息沧桑变,唯君亦然正南北。 根据地质资料考证,子午岭形成于第三纪晚期,随着青藏高原的继续隆起,六盘山两侧地区均有抬升,子午岭就是随着这种大面积抬升的地质变化而形成了山脉。 到了第四纪初期,子午岭继续抬升。这时,全球气候变冷,内陆性的季风气候给子午岭又铺上了厚厚的黄土。到了全新世,气温回升,冰川消退,雨量增加,使得子午岭的气候变得湿润,非常适宜乔木和灌木的生长,各种植物群落便混交杂生,形成了广袤无垠的林海。 这片高原林海,不论从自然物态的角度去审视,还是从自然风光方面去观赏,它都是庆阳市的唯一的、最鲜明的标识。古往今来,庆阳的人类历史都与之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千里通途秦直道、昭君出塞打扮梁、摩崖造像莲花寺、古塞烽烟二将城、碧落霞天塔儿湾、密林碧波凤川湖、历史名镇东华池等人文踪迹,至今在子午岭上随处可见,处处都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编辑本段千里通途秦直道 在子午岭那蜿蜒的山脊上,至今还可以依稀看到有一条沿主峰走向的车马大道遗迹,一些路段,还被今人所沿用。正宁县境的雕翎关段有明显的大道遗迹隐没在林海之中,大道两侧还有不少秦砖汉瓦残片堆积物,这些与史书记载的秦直道的走向十分吻合。李继唐诗文中“秦皇驱车由斯过”,就是指千古一帝秦始皇曾沿着这条直道出巡过。 战国时期的秦国崛起于西北,凡传六世,至嬴政,始统一中国。秦始皇,雄才大略,威镇四海。在位37年,称帝12年时间,以疾风扫残云之势,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群雄割据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全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秦王朝建立之初,强大的匈奴人经常侵扰秦国的北疆河套一带,于是,秦始皇决定让蒙恬率大军修长城、筑直道以拒匈奴的入侵。这条以秦都咸阳为起点,直达九原(今内蒙境内)的秦直道,在庆阳境内就是沿子午岭山脊为走向的,据实地考察,其遗迹尚存,市境内长达291公里。 秦直道的开通,是一项历史性的浩大工程,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对巩固秦王朝北疆有其战略意义。秦王朝可以通过这条大道将军用辎重源源不断地运往边防,同时,也加强了塞外和中原地区的商贸往来和民族融合进程。 当我们今天漫步在子午岭山巅的秦直道上,太息这宽阔平坦的古道雄姿,仿佛能听到林涛的交响与当年那千军万马在直道上驰骋的共鸣。编辑本段昭君出塞打扮梁 昭君出塞的故事流传了千多年,可以说人人皆知,但提到打扮梁,知道的人并不多。 打扮梁是子午岭上的小地名,在今华池县乔河乡境内,是秦直道上一个古驿站。相传汉代昭君王嫱出塞远嫁匈奴单于呼韩邪时,走的就是秦直道。在途中经打扮梁这个地方时,曾有小驻。当时这里是西汉和匈奴实际控制的边界线,王昭君越过此地,便意味着离开了故土。因此,王昭君在此曾梳洗打扮,面南拜别故土父老。于是,便留下了“打扮梁”这个富有纪念意义的历史地名。现在这里除了一个城障遗址的残垣断壁和一座烽台外,再也看不到当年驿站的任何遗迹,但昭君梳洗打扮这历史的一幕却永远定格在了这里。 今天登上打扮梁,探寻历史的足迹,我们心头会顿然涌起一股思古之幽情: 坐在马背上的王昭君,在穿越莽莽林海时,对亲人是怎样的眷恋?离别故土又是怎样的忧伤?“闺阁堪垂世,明妃冠汉宫;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昭君远嫁,换来了国家的安宁与民族的和睦。这,也许就是庆阳人常常念叨打扮梁的真正原因。编辑本段摩崖造像莲花寺 美丽的子午岭,山上厚厚的黄土为密林覆盖,山下溪水清流拍打着两岸红色的砂岩崖。这些红砂岩崖面成为释家开凿石窟、雕造佛像的天然资源。从北魏太和年间开始,历经唐、宋、金以至明、清,在子午岭山脚下开凿的大小石窟多达20余处。可以说子午岭是佛教的乐土。 坐落在子午岭中部的莲花寺石窟是现存较为完好的一座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石窟,是甘肃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属合水县太白镇葫芦河村,地处葫芦河右岸。石窟开凿在平定川河与葫芦河交汇处的小山峁上。这个小山峁之上是乔灌丛生的密林,山峁之下石崖险峻。莲花寺摩崖造像就开凿在这个凹凸不平的崖面上,造像或大或小,或疏或密,因崖面自然形态而就,灵活多变,人工雕凿与自然崖面巧妙结合,天衣无缝,颇有鬼斧神功之奇妙,实为佛教文化中的艺术珍品。 莲花寺石窟摩崖造像面积约有120平方米,分别开凿于唐、宋两个时期。石窟题记有“唐天宝十载”的记年,即为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十年(751年)。还有一题记为“宋绍圣二年”,即北宋哲宗赵煦绍圣二年(1095年)。 莲花寺石窟摩崖造像,采用连环画表现形式,雕造了佛本生故事,艺术价值高,观赏性强,是子午岭石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编辑本段古寨烽烟二将城 子午岭在大一统盛世中享受到历史的厚爱,也在群雄割据的战乱中遭受着兵燹的蹂躏。从南北朝到北宋、西夏、辽、金诸代,子午岭地区的上空笼罩着战争的密云,尤其是北宋、西夏、辽、金时期,你争我夺,边声四起,城寨林立,山岭遍体疮痍。 子午岭上的二将城遗址,位于今华池县山庄乡境内。这座古城垣依山就势,雄踞山巅。它是众多的城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古城。从此城遗址调查发现的“大顺城关”字样证实,这就是北宋时期庆州知州范仲淹为了抵抗西夏而修筑的大顺城。 元昊建都兴庆(今银川市),形成了以党项羌为主的地方政权,史称西夏。西夏控制着今宁夏、甘肃、陕北和河套一带的广大地区,兵强马壮,经常入侵北宋的北疆,而首当其冲的地区则是子午岭一带。在长期的拉锯战中,作为北宋边关重地大顺城,确实起了屏障作用。 古寨烽烟与“四面边声”都随历史的长风而去,但二将城宏阔依旧,安然地静卧在子午岭的深处。编辑本段碧落霞天塔儿湾 子午岭东麓有条小河,叫苗村河。这条小河长年清澈见底,水绕青山过,倒影水中流。这里曾有一处寺院,院内有一座金代石造像塔。塔高20余米,纤细瘦峻,独具一格,使这里成为一处融人文古迹与自然风光为一体的名胜之地。在小河右岸石崖上有“碧落霞天”四个石刻大字,在落日余辉的映照下,闪闪发光。 这四个大字是明代著名书法家、曾任宁夏巡抚都御史陈棐题写的。陈棐是明代嘉靖年间的进士,精于书法。他在宁夏巡抚任上途经子午岭,为苗村一带美丽的自然风光所陶醉。山上林木葱笼,深谷流水潺潺,霞光灿烂,岚雾升腾,碧水青山,交相映辉,于是他欣然命笔题写了“碧落霞天”四字,交石工刻于岩面。苗村一带,自古以来,是子午岭中部地带的自然名胜之地,曾有不少文人雅士于此小驻赏景游览。清末陇东名士李良栋先生,曾在此游览,写下了一首律诗: 千顷碧绿落霞天,古寺佛塔入云端。 清流抚岸危崖动,绿涛随风崇岭旋。 露润山色翡翠珠,岚浸晨曦玛瑙环。 休叹蓬莱莫可去,子午山林亦成仙。 近年来,一些有识之士倡言开发苗村河一带为旅游休闲度假之地,合水县已在苗村河源头处的涧水坡岭上兴建了避暑山庄,粉墙金瓦掩映在碧绿浓荫之中,来此游览,远离城市喧嚣,清新的气息使人陶醉。编辑本段林渔碧波凤川湖 子午岭北端的小凤川有座小湖,这里是一道狭窄的深谷,加之两岸林密,故而湖水呈带状,水面长约5公里,宽不足百米,故有林海长湖之称。 长湖是个“袖珍”湖,并无“御远山,吞长江”之势,但幽深、恬静则是长湖最大的特色。这里远离城市,也没有农民居住,既听不到城市的喧嚣,也无乡村的鸡鸣犬吠。湖水静静地躺在重峦翠峰之中,犹如一个婴儿熟睡在母亲的怀抱里。偶尔一阵林间轻风,吹得湖面微波粼粼,如婴儿梦中的笑靥。 凤川长湖,水面碧波荡漾,登高望去,像犹如一条蓝色的飘带沉落山涧。湖两岸的深黛峰影倒映湖中,湖光山色融为一体。泛舟湖面,会看到湖中的金色鲤鱼惊慌地四散游去,又好奇地向船儿聚来,似乎与游人嬉戏。完全处于原生状态的长湖,是一个深闺待嫁的淑女,有待观光君子来逑。 2006年4月5日,子午岭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6. 王昭君墓里面是什么
昭君博物院位于呼和浩特市南9公里的大黑河南岸,是由昭君墓及其一系列纪念建筑设施组成。
7. 王昭君墓地
王昭君出塞的地方是古代的匈奴,也就是现在的蒙古固阳县。王昭君是汉朝的一个宫女,因为匈奴单于和汉朝和亲而被当时的汉皇封为公主前往匈奴,君出塞在当时具有很大的意义,既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战乱,又为中原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王昭君的本意并不是和亲匈奴,她本来是参选的秀女,由于她在进宫画像时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而导致她被画丑然后落选成为宫女,多年下来,她心灰意冷,正值匈奴和亲,她就毛遂自荐去和亲。
王昭君和亲匈奴既促使匈奴结束了多年的分裂和战乱,又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对于王昭君出塞和亲,宋代王安石写道“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可怜青冢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清代曹雪芹称道“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命薄古今同。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