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洛阳文峰塔的来历
文峰塔的来历:
文峰塔位于安阳市古城内西北区域,高 38.65米,周长40米,因塔建于天宁寺内,原名天宁寺塔。乾隆年间,时任彰德知府的黄邦宁想要重新修缮天宁寺。一日清晨,他来到寺边的西营坑前,忽见天宁寺塔的道影落在石桥之上,宛若一支毛笔搭在桥上,石桥则成为了笔架。看到此景,黄知府欣喜,这是彰德府要出状元了,也坚定了黄知府重修天宁寺的决心。
天宁寺扩建完工后,黄知府站在塔内平台上,突想起塔影宛若毛笔的事,觉着这塔应该代表古城安阳的文化高峰。从塔里走出后就在塔门横额上题了“文峰耸秀”四个大字。
衙中人心领神会,于是,大家开始使用“文峰塔”之名。久而久之,这座塔的名字就改为了文峰塔,而它的本名“天宁寺塔”却很少提起。
2. 洛阳文峰塔老照片
王一宁《文峰塔赋》
涪水东篱,琼楼渺渺;嘉陵南岸,碧树葱葱。
塔伸若笔,身挺如松。
依山水而居宝地;点魁星而号文峰。
顶红日而生蜡炬,撑彩虹而射弯弓。
观百世沧桑,挥臂遥指苍穹外;送三江帆影,驻足留停烟雨中。
玉座银尖,白墙绿瓦,定海神针,顶天玉柱。
携明月,辉宏东壁图书府;刺碧云,泽润西苑翰墨宫。
尘世航标,点明十字徘徊路;寒窗玉管,惊醒三更不老翁。
登百尺台阶,赏春花秋月;听学府晨钟,思六朝往事。
闲攀几步,江面渔歌唱晚;更上一层,眼前百舸竞帆。
老街品酒,情牵六岸远游客,深巷题诗,梦回千年古遗踪。
歌高塔而尊坦率,颂直桅而赞由衷。
褒德润而思高远,扬诚信而倡孝忠。
立地顶天,男儿肝胆,摘星揽月,学士心胸。
呜呼,修文悟道,造极登峰。
3. 洛阳文峰塔是什么时候建的
龙凤山与洛邑古城是两个独立的景区,龙凤山侧重休闲娱乐,洛邑古城侧重厚重文化。
龙凤山古镇位于河南省伊川县城西北约3公里处,占地面积5000余亩,总投资30亿元,总体规划为“宋韵古镇、生态民宿酒店、颐养中心、游乐天地、休闲农庄”五大板块。
洛邑古城,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老城区,洛邑古城已成为“河洛文化传承复兴的新亮点”、“洛阳旅游的新名片”,被誉为“洛阳老城的会客厅”,以深厚历史底蕴为依托,集文、游、玩、食、宿、购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旅游园区。
4. 洛阳文峰塔为什么有个洞
七篷塔也叫文峰塔,位于安徽阜阳城中心干道颍州路文峰公园内。
中文名
阜阳七篷塔
别名
文峰塔
记载时间
康熙三十五年(1796)
地址
安徽阜阳城区颍州路文峰公园
阜阳七篷塔
据史志记载,因奎星楼不高,文星不太显露,所以当地文风不振,功名不多。康熙三十五年(1796)于此建文峰塔,以振兴阜阳文风。塔为全砖结构,七层八边形,高31.8米。各层有塔心室,一层独为一室,北门为阶梯入口,有盘旋梯道贯顶。一、三、五、七层四方有四券形门;二、四、六层,在南、西、东三面各有三门。塔为密檐楼阁式,每层叠涩出桅,有仿木结构的砖雕斗拱支承挑出的密檐。顶部起脊挑角,三叠珠式宝剑,由铁制五叉刹杆贯串攒尖,造型朴素庄严。
文峰塔既与“文”相关又极富道教色彩,该塔一些砖雕,有表示吉祥如意的长寿鹿、灵芝草、龙、凤,有文人祁求的鲤鱼跳龙门,还有阴阳鱼图案。这对研究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心理和阜阳历史等方面都提供了形象生动的宝贵资料。总之,这类塔属于旧时所谓风水塔。只能上到第五层,第五层到第六层没有楼梯,只是被人挖了一个洞 可以钻到第六层,第六和第七之间还是有楼梯的
5. 洛阳文峰塔的来历是什么
文峰塔,高8层,是座实心塔,建于大清同治十二年,由当时大足县县令提议修建。其实很多地方都有文峰塔,这是每个地方的建造者根据当地的地形选择修建的,又跟易经八卦,风水堪舆相关。修建文峰塔的主要目的还是希望当地文峰鼎盛,文脉通达,文人辈出。为什么一直都想去看一眼这个南塔呢?这又涉及到我曾经听过的一个故事。坊间传闻,这个南塔的来历和大足杨氏一族颇有渊源。这个塔是清朝同治年间建成的,那这段故事肯定也是出自于那个年代……
那个时候,地方上都有盘踞一方的势力,这些人都是当地的乡绅土豪,财大气粗,门客众多,在地方上黑白通吃威望极高。当时大足县就有这么些人,当地人都称“老爷”。大足的“老爷”是兄弟五人,这五弟兄年纪颇长,后辈人丁兴旺,在地方上都是德高望重说一不二的人,其中又以老五为甚。这五弟兄姓杨,家住南山脚下的杨家大院。这大院前后左右都有小山坡,特别是院后,好几个坡,一个高过一个,像台阶一样顺势而去,山坡郁郁葱葱满眼春色,这大院就被怀抱在群山当中,好不气势!在大足的杨氏一门无论是在朝为官的还是在野经商的,无不是干得风生水起,欣欣向荣。鼎盛时期,大院里门客众多,来拜会的人络绎不绝,连每一任县令上任的时候为了以后政治工作的开展,第一时间都会去拜会一下杨老爷。
说到同治年间这个事,有新县令到大足走马上任,上任后并未第一时间去拜会杨老爷,好些天后才带领随从登门拜访。杨老爷子心里不爽了,心想我杨氏一门不乏朝廷大员,也不乏商贾巨富,论权力论财力都非一般人可比,莫说县城,就是在州府也还是有几分薄面,你一个小小的县官居然这么不懂礼数,不来拜码头,那就把你晾一晾,杀杀你的官威,好让你知道大足还有个杨家。于是遣家丁出外回绝说老爷身体抱恙,闭门谢客,大人可改日再来。这下搞得县太爷下不了台,又带人回去了。这县太爷回去后越想越不是滋味,心道我再怎么说也是堂堂朝廷命官,这姓杨的摆好大的谱,不把他办了怎能咽得下这口恶气!翌日县太爷备好礼物只身前往,进得大院给老爷子请安,说是初来乍到还需体察民生民情,未能及时来拜望老爷子失了礼数,希望老太爷海涵,今后还要多仰仗老爷子,以后如果有什么用得到我的地方老爷子带个话就行云云……县太爷降了身份,说了软话,杨老爷子也有了面子,于是双方握手言和,把酒言欢。饭罢,县太爷走出大院,回头看了看郁郁葱葱的山坡,心里只说道: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这县太爷要整杨家老爷子是一门心思都用在里面了,话说民不与官斗,得罪了当官的还能有好果子吃?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县太爷觉得应该兴文脉,重文风,大足以后能多些文人雅士。于是找到杨老爷子,对他说老爷子啊,为官一方就得为民谋福,前些时候有能人提议我修建文峰塔,这不我来和老爷子商量商量,就把塔建在大院后面最高的那个坡顶,到时文脉通达,文风鼎盛,受惠的不光是老爷子的门人后辈,更是全县百姓之福啊!以后及第登科之士,能有我大足一方子民,杨老爷子的恩德后人没齿也难忘。另外呢,县里准备在南门修一座桥,当然呢这也是我的意思,到时老爷子出行也不用绕道,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来拜会您老爷子也方便不是。至于这筹资建造的事,就不用您老操心了,县里全权负责。这杨老爷子一听,心想这小子会来事儿,孺子可教!孺子可教!于是打揖对县太爷说大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实乃百姓之福啊!刚才所说的事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杨某怎敢不服,到时有困难支会一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定全力襄助大人促成此事。
工期如期完成,濑溪河上横跨过一座南门大桥,民众出行方便了,啧啧称赞。南山坡上立这一座文峰塔,站在城里的南门桥上看得分外醒目,塔下,县太爷和杨老爷子一脸的春风得意,“文峰塔”三个苍劲的大字在阳光下褶褶生辉。
此时,二人心头各怀心事。杨老爷子想的是塔修好了,惠及门人后辈。看着一脸得意的杨老爷子,这县太爷想,看你还能笑几天!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