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搜某些东西的译注时给我推了这个网页
觉得蛮有意思的,于是放下备研学习,分享下我的个人想法
(仅仅是个人想法,不代表谁,起一个参考作用吧)
我现在也用这种韦氏拼音作为我的英文名
在外国人面前我就先把全名报一遍,外国人肯定懵逼(无论是Mandarin的拼音还是韦氏拼音)
这时候再告诉他们,把我名字最后一个字作为他们对我的称呼即可
(举个例子,比如我叫林兆谦,那么我介绍的时候就会说:Hey, guys. My name is Siu Him Lam, a new staff from XXXdepartment. You can call me Him/Lam .)(当然我不叫林兆谦)
那么我用韦氏拼音拼写姓名的原因是什么?
一:西方英文名字认同缺失感
我之前(中学生的时候)也是用普通的英文名,通常是看一部美剧or英剧就换一个
这部主角叫Bruce,我看了之后很喜欢这个主角,我也叫Bruce
过了一些年,我又看了一部电影,男二很对我胃口,叫Desmond。我也跟着改叫了
名字通常是有含义,寓意在内的对吧,但是对于当时作为语言初学者的我来说,哪懂mike, Jason, alex这些名字背后有什么含义?
所以名字和我的sentimentality/cultural connection就只有影视剧角色了。
那后来又是什么原因让我用韦氏拼音的中文名字作英文名呢
二:民族意识的觉醒和对自身身份的认同
在有Cross-culture背景的公司实习的时候,我除了面对中国员工,还要和外国员工打交道。
这些员工大多来自欧洲,北欧那块。名字可不是MIke Pence, Amy Surer这种“普通”名字。我看到他们的名字的感受就像外国人看到我们的拼音名字一样:怎么读?
但是不同的是,他们并没有为了让英语使用者好读,特地取一个英文名字(Roy,Ashley)。当然他们也会为了方便,会这么向我们介绍:my name is jaka(读作牙卡), and if u like, u can call me Jay(具体叫什么忘了,反正我叫的是牙卡)
但我也注意到,我接触到的日本人也不会取英文名,而是介绍自己my namu(name) isu(is) Shinzo Abe(举个例子,我没见过他本人), nisu(nice) to meet u
于是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我要特地取个英文名呢?Bruce?我连具体有什么含义我都不太清楚,就只是因为我16年入坑DC宇宙,就跟着取名字而已
为什么我不能光明正大对外国人说:我叫王狗剩?
以前在外国网站上冲浪的时候,为了掩饰自己中国人的身份,深入融入社区中,我都会取个英文名
因为大多数情况下,只要看到名字就能判断你到底是哪里的人了
大家也知道现在外网对中国是什么态度?偏见误解还是不少的。更何况以前?
大家也看到过类似新闻了吧?亚裔因为找工作被歧视,换了个英文名(Sam,Molly)马上就增加了interview的机会了,就是这么可悲。
但是现在我觉得,大国公民就得有大国公民的自信,对自己身份和文化认同,那为什么不用本名介绍自己呢
所以我选择用回中文名
三:受文化背景影响
答主广东人,在广府文化辐射地长大,和港澳离得近。
他们的影视文化肯定是接触不少的,造访当地次数也不是一两次了。因此了解到了这种用法。
感觉在易读性上,韦氏拼音好像确实比普通话拼音要更加方便读,毕竟前者是按照西文的文法规则创造出来的。
再加上我母语是粤语,所以确实能用。于是我就用了。
四:一切为了沟通
有读者可能看到第三点有疑问
为什么你前面提到了大国公民要有自信,第三点又沿用了洋人创造的拼音呢?
这是不是你不够自信?
我只想说:一切都是为了沟通
在当今中国开放步伐不停滞的情况下,我们要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场景越来越多了
文化差异的存在是影响沟通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所以在沟通过程中我会为了保证沟通效率,尽量用他们很快懂的方式阐述我的观点,表达我的想法
同时这不意味着我就要彻底抛弃自己的身份认同了。
我始终记得我是中国人,我用中文名,本身就释放了一个信号:
你要注意到我的national identity,起码要尊重。
在沟通中,一些中国人敏感的问题,不要求你立场一致,至少不要踩雷。
我们沟通是为了做生意,是为了赚钱
我用中文名,但是为了方便外国合作伙伴认识记住,我用韦氏拼音拼写我的姓名
我觉得这不失为一种务实的做法
当然我也更期望
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流行开来,越来越多外邦人识得汉字,读得普通话拼音
我能够在他们面前这样介绍:Hi, I am Li Qiang.
希望那一天能尽早到来。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