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寒同义词(描写冬天寒冷的词语有哪些?)

万里旅行网 2023-03-19 03:41 编辑:yyns 54阅读

一、描写冬天寒冷的词语有哪些?

数九寒天、白雪皑皑、呵气成霜、万木凋零、千里冰封、北风呼啸、滴水成冰、天寒地冻、寒冬腊月、寒气袭人、雨雪交加、冰封雪盖、寒风凛冽、寒气逼人、冰天雪地、寒风刺骨、寒风呼啸、天冻地裂、风刀霜剑、雪窖冰天、天凝地闭、雪虐风饕、林寒涧肃

二、“御寒”和“保暖”是近义词还是反义词?

近义词。个人认为两个词存在程度上的递进,御寒即抵御寒冷,保暖即保持温暖,所以御寒暖的程度低,保暖暖的程度高

三、身体寒气太重,怎样驱寒?

谢谢邀请!确定了是这个问题。可以从饮食,作息,运动几个方面来护理。

1)饮食不要吃冷饮,凉拌食物。多喝汤粥和滋补药膳调理,学习一些中医养生菜谱粥汤做法,调理自己。

2)作息,早睡早起,了解子午流注图中身体五脏六腑休整时间,做好保暖和睡眠。睡前泡脚少不了。

3)运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悦动,比如健走,慢跑,肢体操等,促进血液循环。在有太阳的好天气上午或下午。

4)心情也要保持阳光,积极乐观。很多都是情绪问题影响了我们。做到这一点你会发现一切都是美好的。

5)必要的时候进行一些检查,科学合理用药。

总之什么都要遵循规律,顺势而为,还要就是循序渐进,适可而止。

最后自己多了解多看看相关书籍,并不断付诸行动,每天改善一点点。相信很快会好起来!

四、咋暖还寒是形容春天还是秋天的?

“乍暖还寒”形容冬末春初气侯忽冷忽热,冷热不定。

出自,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此词作于秋天,这里的乍暖还寒,是写一日之晨,而非写一季之候。

五、中医里,恶寒和畏寒的区别?为什么一个叫恶一个叫畏?

形容自觉怕冷的症状,除了恶寒、畏寒,还有恶风。它们各自的含义如下:

病人自觉怕冷,避之可缓者,谓之恶风;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不能缓解者,谓之恶寒;病人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而能够缓解者,谓之畏寒。

【参考文献】朱文锋. 中医诊断学.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2.

————以下为更新内容————

恶风 指以遇风觉冷,避之可缓为特点的怕冷感觉,临床称之为恶风。一般多为外感风邪所致。由于风性开泄,腠理硫松,故微有冷感而避风可缓;亦有因为肺卫阳气虚弱,肤表不固,故遇风即有冷感。由于恶风主要以卫表不密为病理基础,故常与自汗同时存在。如《伤寒论》说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

恶寒 指以无风自冷,得温不解为特点的怕冷感,临床称之为恶寒。常见于寒邪外袭,腠理密闭,阳气被遏而不能外达,皮毛失其温煦之故。因寒邪束表,阳气郁而不宣,故虽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但其冷感无明显缓解。正如《医宗必读·伤寒》所说,“恶寒,不见风亦恶寒,身虽热,不欲去衣被。”《东垣十书》更指出, “其恶寒也,虽重衣下幕、逼近烈火,终不御其寒。”恶寒多见于外感病初期,是表证的主要症状,故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

--

畏寒 指病人有经常怕冷,得温可缓为特点的怕冷感,临床称之为畏寒或畏冷。多属阳气虚于内,机体失却阳气的温煦,故时感怕冷,而加衣被则可防止阳气耗散,近火取暖则可资助阳气,故畏寒可由此而缓。由于畏寒系阳虚所致,故常与四肢不温等症同时出现。《景岳全书·传忠录》指出:“阳虚者,……多寒而畏寒。”本症常见于各种慢性疾患中的机能衰退病变。

【参考文献】王宗殿. 中医问诊.安徽: 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0

六、解表散寒 发表散寒意思有何不同?

意思差不多,不必在这死抠字眼

七、中医里讲的“寒、热、温、凉”什么意思?

寒热温凉平是一组概念,描述中药药性,有清热凉血等效果的药物属于寒凉药物,比如板蓝根、金银花、生地黄等,作用强的为寒,较弱的为凉,相反,有温阳祛寒作用的药物属于温热,如干姜、附子、大枣等等,介于两者之间的药为平,如山药、茯苓等等。

而胃寒、胃热中的寒热,为病性的描述,是中医八纲辨证的一部分。八纲辨证包括对疾病性质的阴阳、寒热、虚实、表里的判定,配合脏腑辨证对疾病进行定位。如阳证-里证-胃腑-实证-热证,是一组完整的辨证,可以依据这个证型开方用针。

病性描述中的寒热,主要以功能亢进为热,功能不足为寒~

八、愿你三冬暖,愿你春不寒 什么意思(可以这样讲吗 ?为什么是祝你春天不寒冷)?

我猜是化用。

《增广贤文》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指的是别人身处逆境,你一句好话,人家铭记三年,你给的鼓励能帮人大忙;相反,恶语相向,会让人心寒,如同六月飘雪。

这《增广贤文》类似于今天出版社为了赚钱出的鸡汤合集。各个茶馆搜罗定场诗,俏皮话,民间谚语,汇订成册。

至于李春花写的这歌词怎么理解都没毛病,她既写了“愿你天黑有灯,下雨有伞”这样直白琐碎的生活细节,又有“善其身”、“遇良人”、“暖色浮余生”这样深层的祝福。所以可以单纯理解为字面的“冬天不受冻,开春有余粮”;也可以理解为“希望你我一直能好言相忆”。 硬掰的话可以想想,化用的时候为啥把六月寒变成春不寒,思春的时候说话别让人寒心………



手动滑稽

九、有没有什么驱寒利器?

移动随身驱寒利器,暖宝宝。

重量轻,可以大量携带,不需要充电,能够自行发热,用后扔掉,非常方便。

十、中医里的“寒气”指什么?怎么分辨自己是不是寒气重?有怎样驱除身体的寒气?

中医的很多理论在西医的体系中无法表达,或者说,很少有人愿意/屑于去寻找表达的方法。那我不妨尝试一下。


先给结论:所谓“寒气”其实是一系列病症在中医体系中的统称。因为都有“发凉”“着凉”一类的诱因和表征存在,所以统称为“寒气”。其实不同的“寒气”代表着不同的致病机理。


简单分个类:


1,关节里的“寒气”:


气候变化时,很多人会感觉到关节酸痛难忍。原因其实很简单:在人体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皮肤、肌肉、关节的温度都下降。而当回到温暖的地方时,皮肤和肌肉很快回温,然而关节回温没这么快,我们用手摸能感觉到“膝盖凉凉的”。关节运动的润滑剂叫“滑液”,当温度较低时,一方面滑液中的粘蛋白增加,另一方面肾上腺素增加,同时增加血粘度,又间接影响了滑液的粘度。在这种情况下,关节活动显著受限。以上是关节中“寒气”的致病机理。


另外,低温使得细胞渗透性变差,代谢废物(如尿酸)无法有效排出。所以“寒气”有触发痛风的可能(可能性极高,光同事就有三个)


2,风寒性面瘫


病人:着凉了嘴歪了怎么办?

中医:这是中了风寒了,快来扎针灸吧!

西医:一派胡言!这明明是面神经炎,应该用药物治疗!


这种疾病在中医这边叫做“口眼喎斜”,西医称之为“面神经炎”。该病症大部分发作于冬天,一般的诱因有风寒、病毒感染或自主神经紊乱等。中医可用艾灸治疗,通常的说法是“温通经络”,翻译成西医常用语,那应该是“促进血液循环”,这种治疗法有积极的作用。


3,风寒感冒


感冒是比较简单的病症,但是致病机理比较复杂。中医中将“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当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时,六气便称为“六淫”,变成了致病因素。换算到西医这边,研究结果标明致病机理是微生物体系的变化。外因是外界菌群浓度和种类变化,内因是人体内微生物体系也相应发生了变化。平衡破坏,疾病即生。


譬如夏季比其他季节出现更多消化道感染菌群,所以夏天经常会腹泻

譬如春季温度多变,忽冷忽热爱感冒,是因为人体内部微生物体系不能对骤升骤降的气温适时作出反应,所以会得中“风寒”。


参考文献:


[1] 杨华艳.气象要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响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08.

[2]谢安阅.艾灸治疗风寒型周围性面瘫文献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3.

[3] 郭静.昆明地区时令外邪致病与上呼吸道微生态及SIgA变化相关性的初步研究[D].云南中医学院,2007.DOI:10.7666/d.y1051425.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