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24节气歌

万里旅行网 2023-01-29 17:22 编辑:yyns 222阅读

一、谁知道24节气歌

24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 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二、二十四节气歌,每个字,词代表什么节气!

二十四节气歌以及每个字,词代表的节气如下:

春(立春)雨(雨水)惊(惊蛰)春(春分)清(清明)谷(谷雨)天,

夏(立夏)满(芒种)夏(夏至)暑相连(小暑,大暑),

秋(立秋)处(处暑)露(白露)秋(秋分)寒(寒露)霜降(霜降),

冬(立冬)雪(小雪)雪(大雪)冬(冬至)小大寒(小寒,大寒)。

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表示季节变迁及指导农事的历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属阳历范畴。它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它不仅在农业生产方面起着指导作用,同时还影响着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观念。现在使用的农历吸收了干支历的节气成分作为历法补充,并通过“置闰法”调整使其符合回归年,形成阴阳合历。

三、二十四节气歌是什么?二十四节气歌的意思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半年是六廿一, 下半年是八廿三。 每月两节日期定,

最多只差一两天。

 

立春

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

雨水

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

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

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

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

谷雨

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

5月5日或6日“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

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

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

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

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

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

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

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

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

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

10月8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

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

每年11月7日前后。

小雪

11月22日前后为“小雪”节气。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温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大雪

12月7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北半球昼短夜长。

冬至

12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气温持续下降,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三九”。

小寒

1月5日前后,此时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

1月20日前后,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