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大节日的习俗?
中国六大传统节日
1.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
3.清明节 (农历三月初八)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
5.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
6.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
春节
春节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也被视为一年的开始,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一般认为至少要到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结束,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也是最热闹的一个古老节日。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女儿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端五、重五、夏节、天中节、浴兰节、屈原日、诗人节等。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中秋”一词,最早见于《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节”。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二、二月二有什么传统民俗活动?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
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
食俗:普通人家在这一天要吃面条、春饼、爆玉米花、猪头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与龙有关,普遍把食品名称加上“龙”的头衔,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
三、中国有哪些民俗节日
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春节 -- 正月初一到十五的所有节日 路神生日 -- 元月初五 元宵节 -- 正月十五 春龙节 (龙抬头) -- 二月初二 寒食节 -- 清明前一天 清明节 -- 四月(四)五日 立夏节 --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在立夏日 端午节 -- 五月初五 天贶节 -- 六月初六 翻经节 -- 六月初六 姑姑节 -- 六月初六 火把节 -- 六月二十四日 七夕 -- 七月初七 盂兰盆节 -- 七月十五日 中元节 -- 七月十五日 鬼节 -- 七月十五日 地藏节 -- 七月三十 中秋节 -- 八月十五 重阳节 -- 九月初九 祭祖节 -- 十月初一 冬节 -- 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冬至日 阔时节 -- 12月20日 腊八节 -- 十二月初八 小年 -- 腊月二十三 除夕 -- 十二月三十,腊月三十
四、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
打腰鼓,秧歌、高跷、杂技(杂耍)、对歌、赏灯、对联、耍狮子、舞龙、跑旱船、赛龙舟、太平鼓、老北京的杂役表演,比如龙蟠、相声、说唱艺术等等。
五、传统民俗活动有哪些(至少10个)
赏花灯、赛龙舟、舞龙、舞狮、猜灯谜、蹴鞠、摔跤、拔河、赏月、登高、踩高跷、扭秧歌,超过10个了吧
六、节日民俗活动?
一、七夕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 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 拜魁星、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
二、重阳节: 登高、 吃重阳糕、赏菊并饮菊花酒、 插茱萸和簪菊花、 喝重阳酒。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