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传统节日课文生字组词?
生字组词
册(册子)(画册)(名册)(手册) 岩(岩层)(岩洞)(岩石)宝(宝贝)(宝塔)(国宝)(珠宝)(无价之宝) 趴(趴伏)(趴下)(趴着)印(印象)(印章)(复印)(手印) 刨(刨土)(刨除)(刨根问底)埋(埋伏)(埋没)(活埋)(掩埋)(埋头苦干) 陆(陆地)(陆续)(大陆)(陆军)
铁(铁窗)(铁丝)(铁路)(钢铁)(铁面无私) 质(地质)(质量)(质问)(品质)(气质)厚(厚实)(厚道)(深厚) 底(谜底)(年底)(心底)(海底捞月)(井底之蛙)贴(贴画)(张贴)(补贴)(贴心)街 (街道)(沿街)(街上)(街灯)舟(龙舟)(渔舟)(轻舟)(泛舟)艾ài(艾草)(艾子)(艾灸)(艾香)敬jìnɡ(敬爱)(敬礼)(敬酒)(敬意)转zhuǎn(转眼)(转身)(转头)(转让)团tuán(团员)(团圆)(团结)(面团)热rè(热爱)(热水)(冷热)(炎热)闹nào(热闹)(打闹)(闹钟)(闹事)
二、腊八粥相似的课文有哪些
腊八粥属于传统节日的课文,与其相似的课文有:端午节,社戏
吆喝》《俗世奇人》《北京的春节》《藏戏》《和田的维吾尔》
三、描写传统节日的古文
1. 描写除夕的诗句: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描写春节的诗句: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
《五月五日》
【宋】梅尧臣
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
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
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
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6.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8.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四、谁知道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章阿??急!!!
每年农历端午节来临,烟台城里乡间,家家户户都在为过节忙碌着。大凡有条件的人家,早在节前的几天里就开始忙着买粽叶,浸泡米,备好包粽子必需的物品。粽子馅有大黄米的,也有糯米的,里面还放进大枣和花生米之类的配料。包好后放在大锅里烀,熟后就成了端午节这天的主食。扒去粽叶,蘸着红糖或白糖,吃起来特有滋味。 端午节这天清晨,男女老少都会结伴到野外去拉(采)露水,即把青苗或草木的露珠儿沾到手巾上,用它擦擦脸擦擦眼,说这样可以清爽明目,不得眼病。有人还把沾湿的手巾带回家来给老人擦擦脸、脖子和胳膊,说这样老人就不会生痔疮了。 在田野拉露水时,人们还要捎带拔一些艾子带回家中,插在街门(大门)和屋门两旁,用来避邪。艾子晒干后收藏起来,夏日可将其点燃生烟熏蚊子,家里也常用其泡脚,很有保健祛病之功效。 过端午节,最快乐的莫过于孩子们了。他们不仅可以吃上粽子,分个鸡蛋,换上母亲给做的夏季新衣服,而且手上、身上还会佩戴上一些特殊的“饰物”。端午节前夕,常有货郎们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唱着歌谣,叫卖五色彩线等,人们可以用现钱购买,也可用家中的废旧铁铜、牙膏皮、头发等废旧物品交换,生意相当红火。家妇们把彩线拿回家后,等到端午的头天晚上,将红黄蓝白黑五色彩线缠绕在孩子的手腕上,名曰“拴命锁”,说是拴住了好养。节后下第一场大雨时就把这些彩线扯下来扔进水流里,从此一切疫病随水流而去了。有的家庭还用五颜六色的茼麻扎成小炊帚、小扫帚,或用各色花布条做成形态各异的胖娃娃,制作精巧逼真,活灵活现。给孩子们戴在身上,无非是为了达到祈福消灾的目的,可孩子们并不知“情”,只觉得戴着挺风光的,心里美滋滋的
五、描写传统节日的文章
1.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2.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远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出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