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的顺序?

万里旅行网 2023-01-29 07:44 编辑:yyns 95阅读

中国传统节日按时间先后的顺序?

春节 夏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汤圆) 元宵节 夏历正月十五日 吃元宵,庆团圆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祭祖、扫墓 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 夏历七月初七 又称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 夏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夏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夏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古尔邦节 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 宰牲节1月1日 元旦节 公历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庆祝妇女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做出的贡献 妇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树节 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以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为纪念,1979年全国人大恢复 不放假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庆祝劳工运动为社会及经济等作出的贡献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节 纪念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不放假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庆祝儿童福利的促进 儿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 纪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不放假 8月1日 建军节 纪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纪念1945年9月2日日本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师节 庆祝教师为社会做出的贡献,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 小学、初中一年级教师和学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国庆节 纪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三天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农历新年 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赏灯,吃元宵 不放假 农历二月初二 春农节 又称“农头节”,传说“二月二、龙抬头” 不放假 农历节气清明 清明节 扫墓祭祀 不放假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纪念屈原(存在争议),吃粽子,赛龙舟 不放假 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 又称“七巧节”、“乞巧节”,相传牛郎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中国的情人节 不放假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 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七月半” 不放假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 不放假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登高,老年节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祭祖先神灵,祈丰收吉祥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 小年 祭灶,送灶王爷上天 不放假 农历最后一个月最后一天 除夕 岁末,守岁 不放假 回历10月1日 开斋节 又称“肉孜节”,斋月结束,伊斯兰教节日 不放假 回历12月10日 宰牲节 又称“古尔邦节”,朝圣次日,伊斯兰教节日 不放假

中国有哪十个传统节日?

中国十大传统节日有:除夕、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

1、除夕

腊月最后一天,称为除夕,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除夕自古就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2、春节

又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3、元宵节

元宵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元宵节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4、寒食节

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

5、清明节

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6、端午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祭龙习俗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反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内涵。

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端午习俗甚多,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过法虽不尽相同,但食粽子与扒龙舟是普遍习俗。

7、七夕节

七夕节,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双七、香日、星期、兰夜、女儿节或七姐诞等。

在古代,七夕是以女性为主体的综合性节日,这一日女子会访闺中密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

七夕节是世界上最早的爱情节日,七夕夜晚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传统习俗,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它是一个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以爱情为主题,以女人为主角的节日。

8、中秋节

又称秋节、八月节、团圆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9、重阳节

阳节,为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祭神祭祖及饮宴求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于重阳之日享宴高会,感恩敬老。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10、腊八节

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包括门神、户神、宅神、灶神、井神),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扩展资料: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华民族的古老传统节日,其形成与原始信仰、祭祀文化以及天象、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涵盖了哲学、人文、历史、天文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从远古先民时期发展而来的中华传统节日,清晰地记录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多彩的社会生活文化内容,也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传统节日是传承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传统节日既使人们在节日中增长知识,受到教益,又有助于彰显文化、弘扬美德、陶冶情操、弘扬传统。中国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也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沉淀凝聚的过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春节;阴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阴历正月十五。

清明(寒食)节;阳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阴历五月初五。

中元节;阴历七月十五。

中秋节;阴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阴历九月初九。

冬至节;阳历12月22日前后。

腊八节;阴历腊月初八。

祭灶节(小年);阴历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

评定指数与排名如下所示:

十大传统节日第10位:喝粥祛病腊八节

传奇指数:5;重要指数:5;综合评定:5;

十大传统节日第9位:“忠孝两全”寒食节

传奇指数:7;重要指数:5;综合评定:6;

十大传统节日第8位:插柳踏青清明节

传奇指数:5;重要指数:8.5;综合评定:6.75;

十大传统节日第7位:登高远眺重阳节

传奇指数:5;重要指数:9;综合评定:7;

十大传统节日第6位:屈原沉江端午节

传奇指数:10;重要指数:6;综合评定:8;

十大传统节日第5位:有情相聚七夕节

传奇指数:10;重要指数:7;综合评定:8.5;

十大传统节日第4位:万家灯火元宵节

传奇指数:9;重要指数:9;综合评定:9;

十大传统节日第3位:“贿赂”灶神过“小年”

传奇指数:9;重要指数:10;综合评定:9.5;

十大传统节日第2位:团团圆圆中秋节

传奇指数:10;重要指数:9.5;综合评定:9.75;

十大传统节日第1位:欢欢喜喜过大“年”

传奇指数:10;重要指数:10;综合评定:10。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小年、除夕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重阳节、小年、除夕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