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万里旅行网 2023-03-17 20:10 编辑:yyns 296阅读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原本是一个夏天的节日,用来驱赶瘟神,祭祀龙。据说这也是为了纪念吴子胥、曹娥和介子推。后来,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河边自杀,所以人们把端午节当作纪念屈原的日子。在端午节,有一些必不可少的活动,如吃粽子、喝雄黄酒、赛龙舟等等。传说赛龙舟吃粽子就是把屈原的身体从河里捞出来,扔到水里,让水中的生物不吃屈原。现在看来,端午节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弘扬了民族精神。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崇武节,传说是中国古代伟大的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死于江中。两千多年来,农历五月初五已经成为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史记》记载,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医、爱国诗人屈原听到秦军爆出楚国都城的消息,悲愤万分,心如刀割,毅然写下了自己最后的《淮沙》,奔赴汨罗江,向烈士献祭。沿河的人们都带领着划船比赛去打捞,沿着水面,把粽子放进河里,以免吃掉他的身体。这种习俗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

戴香包、赛龙舟、打架、打球、荡秋千、给孩子们画雄黄、喝雄黄酒、吃咸蛋、粽子和时令新鲜水果,除了迷信活动逐渐消失外,其余的习俗已经传遍了中国和周边国家。

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小编针对问题做得详细解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在评论区给我留言,大家可以多多和我评论,如果哪里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也可以多多和我互动交流,如果大家喜欢作者,大家也可以关注我哦,您的点赞是对我最大的帮助,谢谢大家了。分享就到这里了,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如果大家有什么想法,可以在下面的评论中告诉我们。

端午节的由来就是从屈原开始的,屈原战败以后,在乌江边自刎,然后掉下了江中,他们为了纪念屈原,于是就用一些叶子包住米饭和吃的扔在了江中,后来就演变成了端午节。

但我觉得主要是因为在五月初五的时候,爱国诗人屈原在那一天跳江自尽,所以我们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那一天定为了端午节,要在那一天包粽子。

由来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坠落在汩罗江畔,人们觉得他非常的勇敢,就有了很多习俗,创立了端午节。

端午节的来历是什么?

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的。这种说法在全国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屈原是战国时代的楚国人,官至左徒、三闾大夫等。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屡遭受小人的谗言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疏远了、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端午节的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国首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其墓,鞭其尸三百,以报父兄被屈杀之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伍子胥临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随后便拔剑自刎。夫差得知此言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端午节的第三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的。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亡于江中,打捞数日也找不到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就在五月初五这一天也投江了,五日后抱着父亲的尸体,浮出水面。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纷纷作诔辞颂扬曹娥投江寻父的孝行。孝女曹娥之墓,在今天浙江绍兴,墓前有曹娥碑,传此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江更名为曹娥江,而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

端午节的第四种说法是为了纪念现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的。秋瑾字睿卿、竞雄,号鉴湖女侠,小字玉姑,浙江绍兴人,幼年擅长诗、词、歌、赋,且喜欢骑马、击剑,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28岁时参加革命,影响极大,预谋革命起义,不幸在开会时为清兵所捕,坚贞不屈,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在绍兴轩亨口英勇就义。秋瑾虽然是六月初五殉国的,但是后人敬仰其诗、其人,复哀其忠勇事迹,乃将其与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合并举行纪念,也在端午节这一天纪念这位女英雄、女诗人。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端午节,又称为五五节,是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节日的由来是相传战国时。

端午节起源: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端午节的别称之多,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事实也正是这样的。关于端午节的来源,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等等。

迄今为止,影响最广的端午起源的观点是纪念屈原说。在民俗文化领域,我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都与屈原联系起来。俗说屈原投江以后,当地人民伤其死,便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又说人们常放食品到水中致祭屈原,但多为蛟龙所食,后因屈原的提示才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做成后来的粽子样。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又被称为端阳节、五月节等!还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