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主要景区

万里旅行网 2023-02-04 04:03 编辑:yyns 201阅读

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主要景区

东湖风景区位于武汉市中心城区的东部,地处武汉交通要道内环线和外环线之间,面积88平方公里,其中湖面面积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6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城中湖。1982年,东湖风景区被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东湖的湿地环境吸引了大量鸟类

每年接待中外游客200万人次,1999年还被国家授予“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2000年成为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以其独特的山水风光和浓郁的楚文化享誉国内外。1999年被定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单位”,2001年 1月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

东湖湖岸曲折,碧波万顷,青山环绕。东湖的花木品种繁多,一年四季不断开放,其中犹以春兰、夏荷、秋桂和冬梅最为著名。园内共五大景区,目前开放的有听涛、磨山、落雁和吹笛四大景区, 景区各具特色,移步换景。

近年,东湖又新建成了楚风园、疑海沙滩浴场、亲水平台、东湖新三景、刘备郊天坛等多处新景观,其中疑海沙滩浴场为全国最大的内陆海沙泳场。还改善了风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服务设施和娱乐设施,构成了景区内游、行、吃、住、娱、购一条龙的完善体系,在发展大东湖景区的同时,形成了有区域特色的听涛水上娱乐游览区、磨山楚文化游览区、落雁生态休闲游览区,以及环东湖文化景观群等。 吹笛区以优美的自然风光取胜。景区内的马鞍山海拔138米,是东湖风景区内最高的山。濒湖有吹笛山,传说朱元璋的第六子朱桢被封武昌时曾在此山吹笛,山以是名。

东湖南面的伏虎山麓有著名的卓刀泉。据《湖北通志》载:“关公行军于此,以刀卓地得泉。”泉在一古庙中,明初楚藩昭王为之筑台、置栏、并建亭盖护。今亭已倾废,井台井栏犹存。庙壁嵌有不少碑记,《卓刀泉记》中载:“昔汉寿亭侯关公治兵江陵时卓刀,以此故名。斯泉之水冬温而夏冽,其色淡碧,味甘如醴,饮之可以疗疾。”寺庙周围松柏繁茂,环境雅静。 磨山景区是国家风景名胜区东湖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是中央文明办、建设部、国家旅游局确定的“全国文明风景区旅游示范点”;

是国家首批4A级旅游景区。2002年6月正式通过国家ISO14000环境质量论证。

磨山景区三面环水,六峰逶迤,分为楚文化游览区和植物专类园游览区。总面积14.37平方公里,其中水面2.7平方公里,尤如一座美丽的半岛。在这里登高峰而望清涟,踏白浪以览群山,能体味到各种山水之精妙。充足的雨量与光照,使这里各种观赏树种达250多种,共200余万株,在武汉有“绿色的宝库”之誉。磨山植物专类园区经过几十年的建设与开发,逐步建成并开放有集科普、观赏、游览与一体的13个植物专类园。楚文化游览区有雄伟壮观的楚城门,楚人进行商贾贸易的楚市,楚之始祖祝融塑像,媲美江南三大名楼的楚天台,号称碑、字、文三绝的《离骚》碑刻,全国最大的“唯楚有才”石雕园和南国哲思园等。著名的“朱碑亭”位于楚文化游览区与植物专类园区之间。近年来还修建了刘备郊天坛、关圣庙、清河桥、摩崖石刻、烟浪亭等极具文化内涵的新景点。 落雁景区

落雁景区位于东湖东段团湖水域的沿岸,南源九峰马鞍山森林公园山谷,东沿新武东村西南岸,北至白马区,其间包括龚家岭先锋村、湖光村沿线。岸线曲折,湖湾交错,是东湖风景区的核心景区,总面积10.24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5.9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4.29平方公里。

水域面积以团湖水域为中心,陆地面积以沿岸半岛、坳谷和岗地相间为主,以湖泊岛屿为辅。沿湖水生湿地植物十分丰富,自然分布面积达十几万平方米,陆地植物种类繁多,仅现已开放的自然生态休闲园的骨干树种就有50多个,其中拥有古树名木及其后续资源30多株,是武汉市古树名木资源最集中,最具观赏价值的古树名木群落。由于这里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良好,近几年来,来此栖息繁衍的鸟类越来越多,基本上形成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旅游胜地。

封丘县的地理环境

封丘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新乡市东南隅。县境南北长38.2公里,东西宽48.7公里。县境北和滑县相接,东北与长垣县毗邻,西和西南与延津县、原阳县接壤,南界、东界黄河环绕,与开封市、开封县、兰考县隔河相望。

气候温度

封丘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月平均气温-1.0℃。7月份平均气温27.2℃。年平均气温13.9℃。年平均降水量615.1毫米。无霜期214天。年平均地温16.0℃。其月际间变化特征是1月最低,平均-0.4℃,7月最高,平均30.4℃。极端最高地温69.0℃(2002年7月2日),极端最低地温-23.0℃(1990年1月31日)。月际间变化规律与气温一致,气温年际变化不大。

日照变化

据封丘县人民政府网显示:1986年~2002年,年平均日照时数21171小时,比1985年平均日照时数少25.3小时,日照率48%。全年日照最多、日照率最大的是5月和6月,分别为225.6小时和214.8小时,日照率54%。全年日照最少的是12月,仅127.9小时,日照率45%。年最多日照时数为2411.0小时(1997年),年最少日照时数1871.5小时(1989年),年际差539.5小时。17年中,春季(3月~5月)平均日照时数600.7小时,占全年的30%;夏季(6月~8月)平均日照时数608.5小时,占全年的30%;秋季(9月~11月)平均日照时数512.9小时,占全年的24%;冬季(12月~2月)平均日照时数418.8小时,占全年的16%。

霜期地温

据封丘县人民政府网显示:1986年~2002年,平均无霜期213天,最长245天(1999年~2000年),最短176天(1990年),年际差68天。初霜日平均在10月28日,最早年在1990年10月17日,最晚年在1996年11月17日。终霜日平均在3月30日,最早年在2000年2月29日,最晚年在1991年4月26日。

据封丘县人民政府网显示:1986年~2002年,年平均地温16.0℃。其月际间变化特征是1月最低,平均-0.4℃,7月最高,平均30.4℃。极端最高地温69.0℃(2002年7月2日),极端最低地温-23.0℃(1990年1月31日)。5厘米地温平均15.3℃,界于地表温度和气温之间,月际间变化规律与气温一致,地温年际变化不大。 截止至2013年,封丘县共有耕地面积130万亩,黄河滩区面积逾40万亩。

农用土地

2009年封丘县农用地面积94428.82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77.05%,其中:耕地面积76348.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2.3%;园地面积1653.6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35%;林地面积5639.1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牧草地面积0.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0.0002%;其他农用地面积1078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8%。

建设用地

2009年封丘县建设用地面积16790.83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7%,其中:城乡建设用地面积15438.95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6%,其中:建制镇面积1184.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97%;农村居民点面积12743.6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4%;采矿用地1510.5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23%。交通水利用地面积为1325.2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8%。其他建设用地面积为26.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02%。

其他用地

2009年封丘县其他土地面积11330.86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9.25%,其中:水域面积为10766.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79%;自然保留地面积564.6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6%。

2009年封丘县完成造林 1.65万亩,四旁植树130万株,完善四旁网格8万亩。

2012年树莓种植5万亩,果蔬种植4万亩,木浆速生林3万亩。 封丘县境内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鸟类156种,野生兽类12种,两栖、爬行动物9种,鱼类32种。

陈桥镇东湖湿地是中原地区非常稀少的湿地,栖息着很多国家级一类、二类珍稀鸟类。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75.93万人,包括汉、回、满、朝鲜、蒙古、苗族等,其中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

人口分布 封丘县各乡镇人口分布情况乡镇人口(人) 乡镇 人口(人) 乡镇 人口(人) 潘店镇5.4万陈桥镇5.2万荆乡回族乡6225城关镇7.9万鲁岗乡3.8万陈固乡4.2万荆隆宫乡6.242万赵岗镇5.8万城关乡5.2万黄陵镇3.98万冯村乡3.6万应举镇5.3万曹岗乡3.5万留光乡4.8万潘店镇5.4万居厢乡35080王村乡4.5万李庄乡3.6万黄德镇3.8万尹岗乡3.2万 “人口分布”信息编辑于2015年1月,参考资料来自封丘县人民政府官网 人口特征

●人口寿命:2014年封丘县百岁及以上老人有104人,占总人口的13.69/10万;区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7.35岁,高于76.8岁的平均指标;60岁以上老年人口共11.59万人,占总人口比例15.27;其中80岁以上老人共19443人,占60岁以上人口的16.78%。

●突出成就:2014年6月封丘县被中国老年学学会认定为“长寿之乡”。 《封丘县续志》卷三《氏族志》载:“王村王氏,其先为河汾人,始祖王东君精堪舆,明洪武七年被僚友徐相邀游大梁,见河朔乃福地,遂携家迁于封丘之北五里日王村。”

民国年间的《封丘县续志》卷三《氏族志》中32姓108族共有45份族谱,其中载明由明初洪武由山西迁至封丘的计有18份族谱,占全部族谱的40%。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