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测备考: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
行测备考:中国古老的二十四节气
很多人在孩童的时候,想必就会背诵这首二十四节气歌了。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节气这个词是对时节和气候的概括,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运用自身的经验积累创制出来的一种用于指导农业生产的的补充历法,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中国人都知道的农历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阴即月亮,阳即太阳,也是说农历既要依据月亮的运行周期也要依据太阳的运行周期制定。古代中国因为是非常纯粹的农业社会,一年中的农业生产作物的种植收割必须要对太阳的运行情况有所掌握,“二十四节气”就是在历法中加入了能够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中国一共有24个节气,按照时间先后依次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 、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每个月有两个节气,如下图。
春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秋处露秋寒霜降)
冬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季的六个节气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春太阳位于黄经315度,时间为每年2月3-5日左右;雨水太阳位于黄经330度,时间为每年2月18-20日左右;惊蛰太阳位于黄经345度,时间为每年3月5-7日左右;春分太阳位于黄经0度,时间为每年3月20-22日左右;清明太阳位于黄经15度,时间为每年4月4-6日左右;谷雨太阳位于黄经30度,时间为每年4月19-21日左右。
夏季的六个节气为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夏太阳位于黄经45度,时间为每年5月5-7日左右;小满太阳位于黄经60度,时间为每年5月20-22日左右;芒种太阳位于黄经75度,时间为每年6月5-7日左右;夏至太阳位于黄经90度,时间为每年6月21-22日左右;小暑太阳位于黄经105度,时间为7月6-8日左右;大暑太阳位于黄经120度,时间为每年7月22-24日左右。
秋季的六个节气为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秋太阳位于黄经135度,时间为每年8月7-9日左右;处暑太阳位于黄经150度,时间为每年8月22-24日左右;白露太阳位于黄经165度,时间为每年9月7-9日左右;秋分太阳位于黄经180度,时间为每年9月22-24日左右;寒露太阳位于黄经195度,时间为每年10月8-9日左右;霜降太阳位于黄经210度,时间为每年10月23-24日左右。
冬季的六个节气为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立冬太阳位于黄经225度,时间为每年11月7-8日左右;小雪太阳位于黄经240度,时间为每年11月22-23日左右;大雪太阳位于黄经255度,时间为每年12月6-8日左右;冬至太阳位于黄经270度,1时间为每年2月21-23日左右;小寒太阳位于黄经285度,时间为每年1月5-7日左右;大寒太阳位于黄经300度,时间为每年1月20-21日左右。
二十四节气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成书于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完整地记录了全部二十四节。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公务员之路,从华图起步。
二、立秋就是秋天的开始吗?
是的。
1. 立秋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是秋季开始的节气。立秋一般预示著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节气)以后,秋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2. 节气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由于中国古代是一个农业社会,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中国正统的二十四节气以河南为本。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既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节气能较好地反映出太阳运行的周期。
三、请问二十四节气什么时候有的?它的依据是什么?
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汉族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随后人们根据月初、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利用之间的关系,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到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标示出季节的转换,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
在古代,通常将冬至到冬至之间的时间段(约365.25日)也就是岁实(回归年),分割为24段(每段约15日2时5刻),每段起始于一个节气,依次为: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现代二十四节气沿用定气,即以黄道升交点春分点为起点0度(但排序仍习惯上把立春列为首位),按黄经度数编排,所以二十四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得由专家测算。
2014年4月中国文化部正式启动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工作。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