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西山景区观音庵(浙江普陀山观音寺)

万里旅行网 2022-11-25 22:36 编辑:长孙士 117阅读

1. 浙江普陀山观音寺

该寺是宋神宗元丰三年,即公元1080年,在原“不肯去观音院”基础上改建,朝廷赐名为“宝陀观音寺”。明、清两朝,本寺经过三次兴废。

明洪武十九年,即公元1386年,倭寇骚扰海疆,普陀山寺殿僧徒、佛像被移至宁波栖心寺,就是现在的七塔寺,至明正德十年,即公元1515年由僧人募资修复。

明嘉靖三十二年,即公元1553年,倭寇又犯沿海,又迁普陀山佛像于镇海招宝山,隆庆六年,即公元1572年起,再次兴复,朝廷拨金重修,赐名“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清康熙八年,即公元1669年,本寺被荷兰侵略者抢劫一空,僧众被迫第三次内迁。

康熙二十三年,海疆平静,僧众陆续回山。

康熙三十八年即公元1699年,朝廷再次赐金重建,并赐额“普济群灵”。从此,该寺始叫“普济禅寺”,一直沿用至今。这就是寺名的由来。经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扩建,寺院规模宏大,遂成现在的普济寺。

2. 浙江普陀山观音寺主持邮寄地址

他是演员程前的父亲。在86版西游记中扮演观音寺的主持。因为贪恋唐僧的袈裟。竟然起了歹心。借来袈裟后居然谋害唐僧师徒。企图放火。结果被孙悟空发现,从天上借来避火罩。使得大火无法靠近唐僧。但是其他和尚就倒霉了包括主持几乎全部被烧死。

3. 浙江普陀山观音寺开光60年

白马禅寺,位于晋城市市区北侧五公里的白马寺山顶上。白马寺山又名司马山,相传北魏司马懿封长平候曾登临此山而得名。后因山顶建寺名白马禅寺,故而更名为白马寺山,此山主峰海拔1010米。

白马禅寺创建年代不详,金李俊民游白马寺山诗曰“千年古庙映崇岗,寂寂空庭草树荒”由于战乱原因仅剩一座景公塔,巍然矗立,向人们昭示它的往日辉煌。

1989年冬,城区宗教局邀请五台山善财洞主持隆慧法师为城区佛教协会会长、白马禅寺主持,并重修白马禅寺。

1993年阴历六月二十四正式奠基,修建藏经楼,历经十四余年。陆续修建完成了藏经楼、大雄宝殿、天王殿、地藏殿、九龙壁、伽蓝殿、大毗卢殿、文殊殿、念佛堂、斋堂、文殊塔、祖师殿、舍利塔、上客堂、二僧院以及东西配房等工程。

藏经楼于1993年修建,1994年阴历九月十五举行落成剪彩法会,面积有348平方米。楼下为五佛殿,供奉有云南居士从缅甸南坎观音寺请来的玉佛五尊(五方佛),及一尊观音像(缅甸玉)。楼上珍藏有乾隆藏、大正藏、佛光藏、天台藏、及藏文藏经。

大雄宝殿九四年动工,历时二年,于九六年阴历九月十五举行落成典礼,计823平方米。殿内为横三世佛,背后为海岛观音,两侧为文殊、普贤及十八罗汉。“大雄宝殿”匾额是赵朴初亲笔题写,九八年举行了开光法会,隆慧大和尚、请佛大和尚、源慧大和尚为佛像开点灵光。

天王殿243平方米,门头有中国佛协赵朴初亲笔题写“白马禅寺”匾额。殿内正面为弥勒菩萨,背后韦驮菩萨,两边四大天王。天王殿的 两边是钟鼓楼,各35平方米。于九七年建成九九年九月十五举行开光法会,隆慧大和尚、根通大和尚、慈贵大和尚为佛像开光。

大毗卢殿占地1134平方米,是白马禅寺最大的殿堂,殿内七重悬塑,主塑五方佛、五百罗汉、八十八佛、八十四大悲咒像、罗汉柱、五层八角亭柱、十二圆觉、二十四诸天、释迦本身传、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灵山会、楞严会、龙华会、华严会、三身佛、三世佛、极乐世界、琉璃世界、藏像千手观音、千钵文殊、密宗护法金刚、以及大型密宗金刚座等。塑像大的高三米,小的仅余寸,共一万余尊。实属国内罕见的工程。大殿于2000年举行了落成典礼,寂度大和尚参加了法会,目前佛像还在紧张贴金与彩画中,预计在2008年竣工。

毗卢殿两侧分别是地藏殿和文殊殿各352平方米。地藏殿供奉地藏菩萨像及闵公道明像全是汉白玉制;文殊殿内是五方文殊分别为(聪明文殊、狮子文殊、智慧文殊、无垢文殊、孺童文殊);第二法王宗喀巴大士、四臂观音、绿度佛母、云音佛母,殿内塑像均为藏密风格。2000年阴历九月十五举行开光法会,隆慧大和尚、寂度大和尚与普证大和尚主持了法会。

五方文殊塔于2003年冬奠基施工,2004年农历九月十五竣工。塔为藏式风格石质结构,须弥座台高2.7米,塔高15.6米,须弥座为全部雕刻作法,雕以宝相花、莲花、牡丹花等,须弥座上围以栏板、雕刻花草、望柱为狮柱。

中央为小式八棱须弥座,亦即塔座,八角为八尊护法金刚力士像,八面雕以佛教八宝,二龙戏珠等图案,塔台以上还有五百罗汉大型像塑。塔身有五方文殊像。另高台中室,为地宫一座,里面供有24天尊像,转经筒。整座文殊塔巍巍壮观、风格别致、独树一帜。

文殊塔东西两侧配殿各占542平方米,配殿中段分别为伽蓝殿、祖师殿。值得一提的是,白马禅寺祖师殿供奉的是达摩祖师、慧远祖师、能海上师三像,分别代表了禅宗、净土宗、大般若宗祖师。

寺院门前的广场西侧是主持隆慧大和尚应僧俗四众之请,为诸僧圆寂后有所托身所建的舍利塔,此塔亦为全部石质结构,于2005年初冬动工,2006年农历九月十五竣工典礼。须弥座的高台中央耸立的塔为五层密檐式,中塔高9.9米,两侧塔高7.9米,塔上雕有地藏菩萨像,罗汉像,并刻有经文语,塔座围以石灯、石狮、石像。须弥座高台面阔18米,进深23.6米,亦为雕刻之考究作法。上面四周是古式栏板望柱,高台外有石牌坊一座,与舍利塔交相辉映,更显庄严肃穆。

广场中央有九龙壁一座,长20米,宽18米,双面雕塑,座为须弥居样式。顶为瓦脊斗拱样式。

广场南面的山上是唯一遗存的白马禅寺古代建筑“景公塔”。据说清康熙三年,甲辰三月,有一官名景文魁,慨以俸金修复早先失毁的白马寺塔,且更盛于前,故名“景公塔”。从景公塔碑记内证实原塔是明代建筑。

1999年经市委规划局规划,土地局认可划拨宗教用地138.367亩。

4. 浙江普陀山观音寺开放时间

普陀山拜观音菩萨。当年鉴真东渡的时候,从五台山请了尊观音菩萨像,乘船往日本去。结果船总是遇到风暴,又漂回普陀山。所以就在此修建了庙宇,名为不肯去观音寺,专门供奉菩萨像。

5. 浙江普陀山观音寺电话号码

 高僧慧锷

慧锷(生卒不详):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之高足。唐咸通三年(862),慧锷第三次入唐求法,至唐咸通四年(863)春,在五台山请得观音圣像一尊,归国途经普陀莲花洋面受阻。夜梦一胡僧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风相送。”

慧锷以梦泣告众人,皆惊异,就从潮音洞登岸,供奉观音像于一张姓居民住宅。至后梁贞明二年(916),地方官府在张宅故址建“不肯去观音院”,宋元丰三年(1080)诏改“宝陀观音寺”(今普济禅寺),普陀山遂以观音菩萨的道场而渐著于世。

6. 浙江普陀山观音寺上门化缘

    扬州观音寺旧称功德山,位于蜀冈东峰、大明寺东首,与大明寺隔壑(现为“双峰云栈”)相望。山高32米,是古人称为“江淮南北,一览可尽”的胜地。相传为隋炀帝“迷楼”故址。后人为了记取历史教训,在迷楼旧址上建了“鉴楼”。

     宋绍圣二年(1095)晁补之在山上建造摘星亭,又名“摘星楼”。元代,申律和尚化缘在此建庙,明洪武十二年(1379),惠整和尚续建。初名“功德寺”,又名“功德林”,山亦名“功德山”。

     明末清初,因寺中主供观音菩萨,改名为“观音禅寺”,山名也改为“观音山”。清成丰年间,清军与太平军作战,观音寺遭毁。

      顺治中期修复,光绪年间,寺庙又被大火所毁。后又由润之、至岸等和尚化缘,重建庙宇,再塑佛像。到解放时,观音寺有寺房95间,住僧15人。

7. 浙江普陀山观音寺有多少个寺庙

普陀山历史悠久,宗教文化浓厚。早在二千年前,普陀山即为道人修炼之宝地,秦安期生、汉梅子真、晋葛稚川都不得曾来山炼丹、修道,至今山上仍留有“炼丹洞”、“仙人井”等遗迹。

历史上普陀山名几经更变。春秋越王勾践时(公元前497-465年)与舟山等岛统称甬东。传西汉成帝时(公元前32年-公元7年),南昌尉梅福来山隐居,采药炼丹,自此称梅岑山。宋时称宝陀山。宋宝庆《昌国县志》载:“梅岑山观音宝陀寺在县东海中,梁贞明二年建,因山为名。”宋张邦基《墨庄漫录》云:“宝陀山,去昌国两潮,山不甚高峻。”元称补陀洛迦山。宋至明代有以梵语“补怛洛迦”意译称白华山。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钦赐宝陀观音寺为“护国永寿普陀禅寺”,山以寺名,此为普陀山名之始。因其东南海中有洛迦山,又有普陀洛迦之称谓。昔时历代帝王多建都北方,其南之东海称作为南海,故元、明时期也称南海普陀。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