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右翼中旗景区景点(科尔沁右翼中旗的特色景点)

万里旅行网 2023-02-21 03:05 编辑:admin 124阅读

1. 科尔沁右翼中旗的特色景点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因地处大兴安岭山脉中段而得名。

兴安盟东北与黑龙江省相连,东南与吉林省毗邻,南部、西部、北部分别与内蒙古的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相连。西北部与蒙古国接壤,边境线长126公里,兴安盟在国内处于东北经济区,在国际上处于东北经济圈,地理位置优越。兴安盟南北长380公里,东西宽320公里,总面积近6万平方公里。

全盟总人口近160万,是以蒙古族占主体,汉族占多数,由蒙、汉、朝鲜、回等20多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兴安盟地广人稀,密度平均为每平方公里26人。

兴安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盟无霜期为95天-145天,大部地区在110天-130天,年降水量平均400毫米-500毫米,适合一季作物生长。

阿尔山国家森林公园、科尔沁右翼中旗的五角枫,都是很有名的旅游胜地。

2. 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风俗和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县。旗这个行政单位起源于满清八旗制,新中国建国后为了民族特色保留了这个行政建制,旗相当于正常行政建制的县级行政建制。

3. 科尔沁右翼中旗的特色景点有哪些

广义的东北包括东三省和蒙东地区,东北带旗的地名在内蒙古东四盟市。旗相当于县

呼伦贝尔市有呼伦贝尔市阿荣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陈巴尔虎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

兴安盟有扎赉特旗、科尔沁右翼前旗、科尔沁右翼中旗。

通辽有科尔沁左翼中旗、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扎鲁特旗。赤峰有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腾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汉旗。

4. 科尔沁右翼中旗地理位置

吉林省白城市

白城市地势由西北向东南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西南略有抬升。西北部为大兴安岭东麓褶皱地带,分布着丘陵和低山,海拔300-662.6米;东北、东南部为平原,海拔130-140米;西南部广泛分布西北至东南走向的大小沙丘、沙垄,海拔150-180米,是潜化沙漠区。最高山峰敖牛山,海拔662.6米;最低地区为镇赉县和大安市境内的月亮湖地区,海拔一般为130米左右。

5. 科尔沁右翼中旗的风俗

鲜卑族为我国东胡系统的古代民族之一,先秦时已游牧狩猎于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其族名始显于东汉初年。亦有学者认为鲜卑族源于春秋以前的山戎或白夷,战国前后与乌桓等加入东胡部落联盟(或民族),成为东胡的余类及别支。秦汉之际,匈奴击破东胡后,鲜卑从中分离出来,据保鲜卑山(东部鲜卑起源于内蒙古东部鲜卑山,即今科尔沁右翼中旗西哈勒古河附近的大罕山,亦即辽东塞外之鲜卑山;北部鲜卑在大鲜卑山,即今大兴安岭北段;一说在今俄罗斯西伯利亚伊尔库茨克北、通古斯卡河南),并以鲜卑山命族名,各部均受匈奴统治。汉武帝遣师击破匈奴东部地区,部分鲜卑南下至乌桓故地饶乐水(今西拉木伦河)流域。东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105),北匈奴被东汉击破被迫西迁,鲜卑趁势大规模成扇形南迁西进,据有匈奴故地,吸收北匈奴余众十余万落(户),遍布于东起辽东、西至陇右一带,由是鲜卑诸部崛起于我国北方。

鲜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部落集团,族源也出现多元现象。最初的鲜卑部落可能是源于山戎和东夷北支的白夷等,根据其各部落发源地区和同其他部落融合情况来看,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与北部鲜卑,后又在两者基础上演化出西部鲜卑。

鲜卑在南迁西进的过程中,复与匈奴、丁零(高车)、乌桓、汉人等融合而形成为许多新族别。如南部出现了胡父鲜卑母的铁弗匈奴,阴山以北出现鲜卑与敕勒融合的乞伏鲜卑先祖,在西拉木伦河一带出现了宇文鲜卑。一说北部鲜卑进入匈奴故地后,与匈奴余部融合,成为鲜卑父胡母之拓跋氏。而慕容氏的一支吐谷浑西迁,与当地羌人等融合成吐谷浑部。而当拓跋鲜卑建立北魏统一中原后,便将“鲜卑”名称据为己有,而称慕容、段氏为东部、白部或徒河(徒何),称宇文氏为匈奴。

总之,鲜卑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民族共同体,各部之间极不平衡。按其发源地和后来迁徙分布及与其他诸族、部落融合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东部鲜卑、北部鲜卑与西部鲜卑,总人口数达二百几十万。东部鲜卑经过大首领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鲜卑;西部鲜卑主要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以及青、甘吐谷浑组成。其中慕容氏、乞伏氏、秃发氏,在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分别在中原与河陇地区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拓跋氏先建代国,后又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兼并其他鲜卑诸部;宇文氏建立北周。而吐谷浑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区建立国家,其生命力最强,一直延续至隋唐之后;663年吐蕃击破吐谷浑,670年吐蕃尽据吐谷浑之地,最后一个鲜卑政权退出历史舞台。

综上所述,鲜卑系我国古代民族之一,产生于先秦时期的大兴安岭山脉中部与北部,先附东胡后附匈奴,其名始显于东汉初年,寖强于东汉末、三国及西晋,兴盛于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其语言习俗同乌桓相近,原以游牧狩猎为业,居无常处;后在汉族影响下,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有所发展。内迁鲜卑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至隋唐以降,鲜卑逐渐与汉族及其他各族融合,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