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宁附近少数民族旅游村寨
蒙古族的那达慕、傣族的泼水节、傈僳族的刀杆节、彝族的火把节、白族的三月街、哈尼族的扎勒特、藏族的酥油花灯节、景颇族的目脑纵歌、拉祜族的月亮节、苗族的花山节等等。
1、开年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彝语称“嘈堂创”,意为节日的开头。每年正月初八、初九举行。活动内容为:聚众祭祖;占定当年重大节日歌舞和族祭头面人物;为当年各种节日活动集资筹粮。
2、护林节
彝族传统节日。亦称忌欢节。流传于隆林、那坡县部分彝族区。分别于农历三月初三和五月十六日举行。古代彝族靠山吃山,形成花卉树木有灵的观念,每年春夏草木和农作物萌发时,择日敬祭草木和作物幽魂,以示保护它们茁壮生长。那坡县彝族还于节日期间组织象征性的“打猎”活动,数名小伙子分别扮猎人、猎犬和猎兽,在林中嬉戏狩猎。从节日当天起,将铜鼓、葫芦笙和彝胡等乐器封存起来,宣告一年一度的禁忌期开始,直至十月初十才开禁。
3、跳弓节
那坡县彝族传统节日。亦称跳公节。彝语称卡契、孔稿、嘈契。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具体时间因村屯而别。相传古时候,彝族祖先出寨抵御敌人,于四月上旬至中旬陆续获胜还乡,族人设宴及歌舞庆贺,沿袭成俗。北宋始有该项活动。分大跳和小跳。9年举行1次大跳,每次6~9天。每年举行1次小跳,每次3天半。人们围绕金竹丝开展歌舞活动,邻近村民来观赏和道贺,场外有临时集市贸易。
4、盘王节
瑶族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亦称“做盘王”、“跑盘王”、“还盘王愿”、“还祖公愿”。各地节期不一。一般秋收后举行。1984年8月17~20日,在南宁召开的全国瑶族代表座谈会,通过以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相传,盘护为评王击败高王,娶评王三个公主为妻,被封为盘王,生育6男6女。后盘王上山打猎,被羚羊撞落山崖而死。后人为了纪念盘王始祖恩德,伐梓木作鼓,取羚羊皮蒙之,击鼓庆祝。由于时值秋收后进行,含有庆丰收意义。
5、达努节
马山、都安、巴马、平果、隆安等地自称“布努”的瑶族传统节日。又名二九节、祖娘节、祝著节、瑶年。达努,瑶语意为老慈母。传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是瑶族始母密洛陀的生日,后人出于崇拜,定该日为祝寿日。时日,家家户户杀猪宰羊,宴请宾客,同时还举行铜鼓舞、斗画眉、赛弓箭、赛马等文娱活动。达努节经历史变迁,逐渐从民间宗教节日变成丰收节和平安节。
6、鸟节
富川等地盘瑶传统节日。又名敬鸟节、赶鸟会、招鸟节。农历二月初一,家家户户做汤圆、糍粑,挂到树上喂鸟,并烧香祈祷,希望田里无虫无灾,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现鸟节还增添了鸟交易、青年男女对歌等活动。
7、斗马节
苗族传统节日,浒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山区。当地苗族有以斗马取乐习俗。相传500年前,苗族姑娘都爱嫁勇敢的斗马能手,小伙们爱上同一姑娘,苗王就组织斗马来决定姑娘的归属。以后斗马逐渐演变为盛大节日中的主要活动。
1987年,融水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把县庆日――11月26日定为苗族斗马节。节日活动有斗马和赛马两项,最后评出第一、二、三名。斗马节期间,还同时举行传统文化活动。
8、拉鼓节
苗族传统节日。苗语称希牛。大节每13年举行一次,拉4米多长的鼓;小节每3年举行一次,拉1.7米长的小鼓。节期均为3天。鼓用大泡桐木按尺寸挖成空心,两头用牛皮封紧,鼓桶上通两个气眼。节庆活动分为箍鼓、唱鼓、拉鼓、葬鼓阶段。是时远亲近戚纷纷前来“吃鼓”,一起欢度节日;主人们分鼓吃猪肉,杀鸡宰鸭,盛情款待,整个村寨沉浸在欢乐之中。拉鼓节意在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兴旺,祭祀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
二、南宁的主要少数民族是
南宁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居住的城市。居住着壮、汉、苗、侗、瑶、满等35个民族。
其中壮族的服饰特点是:
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壮族男装多为破胸对襟的唐装,以当地土布制作,不穿长裤,上衣短领对襟。穿宽大裤,短及膝下。有的缠绑腿,扎头巾。
在服饰上男子比较素。
壮族妇女的服饰端庄得体,朴素大方。
且特别喜欢在鞋、帽、胸兜上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人物、鸟兽、花卉,五花八门,色彩斑斓。
三、南宁市的少数民族
南宁市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的首府城市。居住着壮、汉、瑶、回、苗、侗、满、蒙古、毛南、京、仫佬、傣、布依、黎、傈僳、拉祜、俄罗斯、彝、仡佬、土、水、高山、土家、朝鲜、白、藏、纳西、畲、锡伯、维吾尔、哈尼、景颇、普米、鄂温克、珞巴等35个民族。
壮族是世代居住在本地的土著民族;汉族是秦汉以后陆续迁来;回族是元朝以后迁来;瑶族和苗族大多是清代以后迁来;其余的民族多是解放以后陆续从各地迁来。2004年,南宁市总人口648.8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73.3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57.53%。在少数民族人口中,壮族人口362.3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55.85%。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居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首府城市之首。
四、南宁少数民族节日
宾阳炮龙节,主要有百龙舞宾州炮龙之夜文艺晚会和烟花燃放、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炮龙展示、百家宴以及书画、摄影展等活动。
“三月三”歌圩,原名“三月三”歌节,自1985年起先后举办了18届,2003年后更名为“歌圩”,推出山歌擂台赛、千人竹杠阵等富有壮乡特色的活动项目。
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主要活动有开幕式、布洛陀之夜晚会、布洛陀民间祭祀大典、壮民族山歌歌王大赛、国际雄狮大赛、壮民族歌圩体育运动会、布洛陀文化研究成果发布会、商贸活动等。
环江毛南族分龙节,活动内容主要有敬祭仪式、民族体育竞技表演、山歌对唱、民族特产及工艺品展销、民族文艺晚会、千人傩面狂欢篝晚会等。
龙胜红瑶晒衣节,红瑶(瑶族的一个支系,以崇尚红色为美,妇女所穿衣服多为红色而得名)文化讲古、劳动场景展示、红瑶习俗展示、民族歌舞表演、千人送新娘表演等活动。
五、南宁有少数民族风情吗
南宁居住着壮、汉、瑶、回、苗、侗、满、蒙古、毛南、京、仫佬、傣、布依、黎、傈僳、拉祜、俄罗斯、彝、仡佬、土、水、高山、土家、朝鲜、白、藏、纳西、畲、锡伯、维吾尔、哈尼、景颇、普米、鄂温克、珞巴等35个民族。
壮族是世代居住在本地的土著民族;汉族是秦汉以后陆续迁来;回族是元朝以后迁来;瑶族和苗族大多是清代以后迁来;其余的民族多是解放以后陆续从各地迁来。
六、南宁有什么少数民族村落能玩的
鼓鸣寨位于广西南宁市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原名“古民庄”,是一个依山傍水、四面环山的古村落。据村中陈姓老人说,因寨子后山有石头敲击如鼓响,所以称为鼓鸣寨。全寨民居约120座,大部分为清代和民国时期修建。鼓鸣寨民风淳朴,村民热情好客。全寨有陈、韦、苏3个姓氏,居民全部为壮族。古民庄地处大明山脉,环境优美,距离上林县城30公里,距巷贤镇政府9公里。这里依山傍水,湖水清澈,绿树环绕,鼓鸣寨虽然偏居一隅,与世隔绝,但是它的古民居建筑虽简陋,但不简单,各种装饰性的建筑别出心裁,独具匠心。
七、南宁周边民族特色游
南宁市民族大道东段小学坐落于美丽的南湖之滨,毗邻自治区党委。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社区教育、家长委员会形成传统。
学校注重特色发展,以学生的队列训练为突破口,造就出一批批团队精神强烈、斗志昂扬的学生;以宏扬民族文化为本的民族器乐演奏、中华经典诵读特色初显;以科研为先导,积极参加国家课程改革实验,“珠心算” 、“主动学习教学策略研究”等课题实验取得显著的成绩。
民东人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民族东小学——人生蓝图开始描绘的地方。
八、南宁少数民族比例
广西除了汉族以外,还有11个少数民族,分别是:
壮族 1482万人,占广西人口的33%,是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为广西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于南宁、百色、河池、柳州4个地市。
瑶族 134.9万人,占全国瑶族人口62%,占广西人口3%。瑶族在广西分布广泛,全自治区88个县市中有1000人以上者达60个县市。
苗族 广西苗族人口42.3万人,占全国苗族人口5.5%,占广西人口1%。广西苗族主要分布在桂北、桂西北高山大岭地区,最大聚居地是融水苗族自治县。
侗族 广西侗族人口29.87万人,占广西总人口0.66%。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在三江、融水、龙胜3个自治县和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仫佬族 广西仫佬族人口15.26万人,占全国仫佬族人口98%,占广西人口的0.34%。仫佬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主要分布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及邻近的县。
毛南族 广西毛南族人口6.9万人,占广西人口的0.15%。毛南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主要聚居于环江,少数分布在南丹、河池、宜山、都安一带。
回族 广西回族人口2.74万人,主要分布于桂林市及临桂、阳朔以及柳州市、南宁市,也有居住于灵川县、永福县、鹿寨县的。
京族 广西京族人口1.37万人,是广西少数民族中惟一以渔业为主的民族。其祖先于明朝年间由越南凃山—带因捕鱼漂海而落居于广西北部湾的尾、巫头、山心等地。
水族 广西水族人口1.15万人,主要分布在南丹、环江、河池、宜州、融水、都安等县(自治县)、市。
彝族 广西彝族人口0.62万人,仅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57万人的很少一部分。我国彝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广西彝族主要分布在邻近贵州、云南的边缘县份如隆林、百色、凌云等县。
仡佬族 广西仡佬族人口0.29万人,是广西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少的民族(全国的仡佬族有43.8万人)。广西的仡佬族是在明清时期从贵州迁移来的,主要分布在隆林各族自治县及西林县。
分享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