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景区建设运营一体化的意义
没有扩建,是正常按规划进行建设。
本届园博会围绕“打造规划水平最高、新技术应用最前沿、建设与后续运营衔接最好、集博览会与 5A 级景区于一体的全国一流园博会”的目标定位,设置省级代表城市展园39个,国际园9个,徐州—上合友好园1个,清趣园1个,徐派园林园1个,望山依泓园1个,共享蔬菜园1个,宕口花园1个,创意园6个,企业馆3个。
2. 景区建设运营方案
一.旅游资源和经营业态的整合
传统观光旅游正在向综合性旅游转变,包括零售、餐饮、休闲娱乐、演艺、度假、康养等业态的组合更新,直接影响景区收入方式的转变,需要从组合比例和资源配置上整合调整;
二.当地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利用
目前市场上大多文旅项目千篇一律没有特色,项目特色源于本身的市场定位及产品定位,是对自身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包括名人、典故、环境等的开发,形成能够引发观众关注的特色活动和宣传内容。
三.总体发展定位和目标的设定
根据对市场分析和行业预测,制定出项目总体定位,包含文化定位、业态定位、形象定位、品牌组合定位,通过一定的数据分析和预判制定项目的明确目标并进行细分。
四.建立健全现代化管理体系和管理系统
1.制定各职能部门职责
文旅项目是需要多部门协作而为的,游客服务中心、交通中心、安保中心、营销中心等,必须要明确各部分间的职责划分才能让大家统一航道,劲儿往一处使。
2.制定各类管理体系
例如物业管理体系、安全生产体系、人力资源体系、行政后勤体系、财务管理体系、运营管理体系、规范岗位利益服务标准,出台旅游景区服务标准,构建独特的企业文化。
3.特殊板块的专项运营
文旅项目中一般都会有非常规项目的开展,比如研学项目、康养项目、品牌活动等用以盘活沉睡资源。这种专项项目是需要根据项目需要进行单独管理的。
4.打造宣传系统平台
宣传渠道是项目对外展示的窗口,对项目的形象提升和客流量提升有着重要作用,充分做好新媒体运营工作,建立好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宣传渠道,制作精良的传播内容,形成持续可互动的宣传系统平台。
5.做好营销方案
运营工作分为对外营销和对内管理,对外营销是为了达成目标而制定的策略规划,通过线上下的营销策略实施达到项目在品牌知名度和经济收益上的目标达成。
可见文旅项目运营管理工作需要多学科思维方式管理,如果从大方向上也可分为管理体系、服务体系、产品体系三个核心。管理体系是整个景区运营管理的保障,通常由管理机制及架构、管理制度和执行三个层面组成;产品体系是景区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景区运营管理的核心,包括旅游产品的定位、产品多元化开发、景区品牌的树立和宣传营销等内容。服务体系能提高旅游景区的美誉度,是景区运营管理的基本,服务体系一般包含安全、景区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员工的服务水平等内容。
3. 景区建设运营的公司名称有哪些
领队、导游、车长、订票员、签证专员、计调员、出入境操作、 会议会展、(旅游操作)等。
旅行社根据工作内容,大致分为四个岗位:外联OP(即业务员)、计调、财务、行政内勤。
外联OP,即业务员,地接社外联OP,面对的是组团部,接待组团社交给团队;组团社的外联OP,面对的直接是客人,如企业、个人有外出旅游需求的人士;同业散客的外联OP,客户同样是组团社。
计调,是旅行社特有的一个岗位,根据旅游要素,分为大交通(票务)、景区、用餐、用车、住宿等各项专业分工后,可分为房调、车调、票务计调等。
4. 景区建设运营是最关键的
1.门票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就是简单的门票经济,利用天然的资源进行简单的改造,同时修一个大门收取参观费用。这是目前国内观光型景点的主流模式,这种模式是否成功依赖于其旅游资源的品位。这种模式投资小,但如果资源品位不高,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资金的循环。当然,如何抓住卖点进行营销推广也很重要。张家界的天门山、黄龙洞就是这种模式的典型。
2.旅游综合收益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摆脱了单一的门票经济,而是强调餐饮、购物和住宿等多种收益形式。单一的门票经济难以适应现阶段发现的需求,收益也非常有限。一般情况下,一个景区的门票占到总收入的40%是合理,如完全依赖门票经济是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比如四川的碧峰峡运作很成功,除了门票外,还有酒店、餐饮和购物等多种收益。
3.产业联动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以旅游作为平台,利用旅游这个平台资源来开发相关的产业,从而获得比较多的收益。典型的农业旅游,除了获得旅游收益外,还有农业和农业加工的收益。内蒙古的牧业旅游也是比较典型的,投资商不仅发展旅游,还发展奶牛养殖业,形成互动,获得综合收益。
4.旅游地产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实际上是产业联动的一种,只不过这种模式在国内运作已经比较成熟,因此单独说明。这种模式是投资商在开发旅游的同时要求政府给与一定的土地作补偿(价格一般是各种办证的费用),旅游和地产同时开发,通过地产的收益来弥补旅游的投资。
5.旅游资源整合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些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景点的开发的通行模式。就是由一个投资商控制资源,做好基础设施,然后对各种项目进行招商,联合许多小投资商一起参与经营。广东的部分景区比较成功,比如中山的泉林山庄,投资商基本不做具体项目,景区内部的100多个项目都是众多的中小投资商建立。
6.产业和资本运作相融和的商业模式
这种模式就是将景区开发到一定程度后,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而获得收益。这种模式在广东的漂流行业比较盛行,在广东投资一个漂流往往只需要100多万元,如果运作得当,那么两年时间一般可以收回投资,随着资源的升值,进行高价出售。
7.混合商业模式
混合商业模式适合一些非常大型的景区,从前期的资金募集到推出采用多种运作模式,就是前6种商业模式的综合运用。
5. 景区运营建设成功经验
1、特色产品/景区+文化植入
特色产品和特色景区,作为线下导流的端口,需要具备一定的吸引性、可传播性、共鸣性与趣味性。如:西安永兴坊的摔碗酒便具备以上特性。
2、强有力的线上线下运营能力
强有力的线上线下运营能力,为“网红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与空间,使景区的日常运转能够得到有效的进行。成都秀丽东方生态文化景区,就在线上和线下就形成了运营闭环,保证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3、优势互补、整合营销
景区新营销并不是“散点出击”,单一地通过以上渠道中的一种进行营销,这样的宣传显得很单薄。新营销需要同区域的其他景区或行业一起优势互补,整合营销,互推抱团发展,甚至在营销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与传统媒介营销相结合,形成全方位立体式营销。这种整合打包可以是景区加酒店、滑雪加温泉、也可以是小镇加购物。事实上,每个垂直行业或其他景区的粉丝,是景区重要的潜在消费群体,整合的立体式营销会是一个庞大的景区宣传与互动平台。
4、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与流量
移动互联网的技术与流量,使得景区能够在线上得到有效的传播,拥有线上导流渠道。近来,不少景区的走红,都离不开短视频平台的推动作用。
5、加强员工与公众的交流
利用各种旅游交易会、展览会、展销会、推介会、专业论坛等,开展旅游景区员工与游客、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以增进社会对旅游景区的认同和了解,建立稳定的客户关系和良好的服务营销体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努力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口碑。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