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半坡氏族是中国黄河流域氏族公社的典型代表。黄河流域是中国大地最早进入农耕文明的区域,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气候特征表现为“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光照足、高温、降水丰沛的雨热同期是我国非常优越的气候资源,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
黄河是一条相对年轻的河流,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晚早更新世,流域内还只有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各自形成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河流侵蚀、夺袭,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间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距今10万至1万年间的晚更新世,黄河才逐步演变成为从河源到入海口上下贯通的大河。
二、黄河入海口的主要景观
有诗曰中国的第二长河《黄河》(左河水):“雪原雷动下天龙,一路狂涛几纵横。裂壁吞沙惊大地,兴云致雨啸苍穹。”黄河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一路呈“几”字形纵横5464公里奔向渤海,以天然的大手笔打造了无数的自然景观,同时,大河两岸也有中华儿女创造了无数美丽的人文景观。
仅黄河入海口就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东营是黄河入海之地,它有中国最完整、最广阔、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有著名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人们誉为鸟类的天堂。
21世纪的黄河河口,已发展成为一个美丽富饶的经济带和旅游圣地,最具代表性的有“长地”的河口、石油的宝库、红色的圣地、黄金海岸。 黄河在东营市垦利县境内109公里,年径流量3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人们称之为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
垦利县现有土地面积313万亩,人均占有土地15.3亩,是山东省平均水平的5倍多,也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土地后备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黄河入海口是胜利油田的发祥地和主产矿区,地下油气资源富集,现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5.48亿吨,胜利油田的第一口高产油井就是在黄河入海口垦利县胜坨镇胜利村开采成功的,胜利油田由此得名。
胜利油田自开发建设以来,其油气产量的43%、已探明石油地质储备的70%都出自垦利县的地下。 黄河入海口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濒临渤海,海岸线全长142.57公里,既有河海交汇处黄蓝分明的神奇景观,也有碧海蓝天的海滨特色。黄河入海口附近有海洋生物600余种,盛产黄河口刀鱼、东方对虾、文蛤、虾皮、梭子蟹、鲈鱼等名优海产品,素有“百鱼之乡”、“黄金海岸”的美誉。
三、黄河流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河流域有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近年来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二十四节气,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华胥历》《伏羲历》《夏小正》。另外被列入国家及省市县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唐三彩烧制技艺、汝瓷烧制技艺、洛阳肖氏烧伤自然疗法技艺、雀金绣技艺等,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是黄河流域多种现代技艺之根。这些技艺,世代传承,是中华民族之魂。
四、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
大汶口文化 石家河文化 中原龙山文化 中原文化 江汉文化 大溪文化 仰韶文化 马家窟文化
黄河水和黄河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在古老的黄河流域,演出了一幕幕壮丽辉煌的剧目,回报母亲河的养育之恩。
150万年前西候度猿人在现今山西省黄河边的芮城县境内出现,其后,100万年前的兰田猿人和30万年前的大荔猿人在黄河岸边取鱼狩猎,生活繁衍,继续为黄河文明的诞生默默耕耘。
7万年前山西襄汾丁村早期智人,3万年前内蒙古乌审旗大沟湾晚期智人,奏响了古老黄河文明的序曲。
距今10000-7000年的细石器文化遗址、7000-3700年的新石器文化遗址、3700-2700年的青铜器文化遗址和出现于公元前770年的铁器文化遗址等几乎遍布黄河流域。从中石器时代起,黄河流域就成了我国远古文化的发展中心。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创造发明了人工取火技术、原始畜牧业和原始农业,他们拉开了黄河文明发展的序幕。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帝王统领着中华民族把古代黄河文明推向了令世界瞩目的辉煌顶峰。火药、指南针、造纸、印刷术,唐诗、宋词、元曲是黄河文明中闪闪发光的瑰宝,发明创造和科学成就不仅推动了中国的发展,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促进了全人类的进步。
大汶口文化 石家河文化 中原龙山文化 中原文化 江汉文化 大溪文化 仰韶文化 马家窟文化
新石器时代的大汶口文化;
铜石并用时代的石家河文化;
黄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马家窑文化;
黄河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
有:半坡文化,距今5000年左右
五、4月份想去河南旅游,都有什么好玩,值得去的景点啊
黄河大观
黄河大观位于郑州市北郊郑邙公路23公里处,是一个以黄河文化为前景,以黄河流域的人文景观为表现形式,融国内外高新技术和建筑艺术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型主题公园。
黄河大观园内以3.7公里长的模拟小黄河为轴线,分文化风情区和北岸高科技游乐区。文化风情区由黄河流域代表性的19处人文景观组成:包括泰山、龙亭、龙门石窟、大雁塔、兵马俑、长城等。
北岸高科技游乐区建有亚洲最大最先进的动感影院,影幕有一座七层楼高,材料特殊,画面甚是清晰逼真,令人身临其境。
黄河小浪底
黄河小浪底景区位于河南省济源市西南30公里黄河中下游交界处,西起八里胡同,东至黄河西滩,长50公里。距古都洛阳40公里。这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大河滔滔,气势磅礴,沟壑纵横,坡谷相映,峰奇峦秀,姿态万千,构成独具特色的黄河旅游景观。有龙山文化,仰韶文化,新石器早期文化遗址,有夫子崖,王母洞与黄河大佛等。
小浪底工程位于黄河中下游交接处最后一道峡谷口,有83%的工程量集中在济源境内,它不仅是中国治黄史上的丰碑,也是世界水利工程中的杰作,总投资额400亿元人民币,创下三项世界之最,六项中国之最。建成后将形成272平方公里的浩瀚水域,港湾交错,山水交融,构成一幅山青水秀北国江南的壮丽画面。
鸡公山
鸡公山雄踞武胜关、平靖关、九里关之间,是大别山的一支余脉,西与桐柏山相接,南距武汉174公里,北距郑州340公里,面积达27平方公里。
鸡公山主峰海拔811米,报晓峰海拔744.4米。鸡公山素有“青分楚豫”之称,是我国南北方天然分阶界线。
鸡公山是全国四大避暑胜地之一,早在本世纪初就与北戴河、庐山、莫干山齐名。古人“ 三伏炎蒸人欲死,清凉到此顿疑仙”的诗句,就是鸡公山清凉宜人的生动描绘。三伏盛夏,山外挥汗如雨,燠热难当,山上则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
鸡公山还是天然的动植物园,这里植被丰茂,种类繁多,1700多种植物在这里安家落户, 针叶树、阔叶树、山花、异草争繁斗茂,参差相杂。山上可入药的植物有600多种,珍贵的有灵芝、九死还阳草、马蹬草、何首乌、七叶一枝花等。
鸡公山种类繁多的森林植被为各种珍禽异兽提供了繁衍栖息的天然场所,仅野生鸟类就有17目、109种之多,野兽类有豹、鹿、野羊、赤狐、豹猫、花面狸等。
鸡公山的石,具有怪、美、巧、奇、的特点。报晓峰突兀拔起,酷似引颈欲啼的雄鸡。骆驼峰、狮子峰、狮头崖、狼牙山、将军石、恋爱石、宝剑石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在河南省洛阳市城南十三公里。这里因伊水东西两岸之香山和龙门山对峙如天然门阙,故古称伊阙,隋唐以后,习称龙门。
龙门山河壮丽,风景幽美,故诗人白居易曾云: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石窟密布于两岸的崖壁上,长达1公里。它和敦煌莫高窟、 大同云岗石窟,合称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
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国、隋、唐和北宋诸朝,其中尢以北魏和唐代大规模营造达一百五十多年。
据解放后统计,东西两山现存窟龛共二千一百多个,佛塔四十余座,碑刻题记三千六百多块, 全山造像十万余尊。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的潜溪寺、 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都是代表性的洞窟。
奉先寺大卢舍那佛像龛的群像雕造,气势雄伟,雕琢精, 表现了古代艺术大师的卓绝技艺。魏碑精华龙门二十品 和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所书伊阙佛龛之碑, 则是书法艺术史上的珍品。
在迄今为至的一千四百多年里, 龙站石窟曾遭受到自然风化的侵蚀和人为的破坏。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