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人文景观有哪些
非洲历史悠久,在各地留下了人类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物、古迹、文化遗址等。它们是非洲重要而丰富的人文景观旅游资源。
非洲是人类起源地之一。考古学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而考古发现的地点本身也就成为旅游者关注的旅游点。尼罗河下游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6000多年以前,尼罗河一带就发展了灌溉农业。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推动了古埃及的天文学、历法、数学和水利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并留下了众多的古迹,如吉萨的大金字塔中规模最大的胡夫金字塔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继埃及之后,北部非洲成为迦太基、希腊、罗马等古代文明的重要地区。突尼斯古城迦太基的遗址、古罗马的斗兽场现已成为世界闻名的重要旅游点或旅游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人也曾经历石器、铁器时代。在公元前8到6世纪,古代苏丹建立了非洲内陆第一个文明古国――库什国家。公元1~6世纪,建立了古代强国阿克苏姆帝国,当时以及后来,还建立了其他一些古代国家。著名的津巴布韦遗址(“石头城”)是撒哈拉以南规模最大、保留最完好的石头建筑群,它们是公元6~8世纪的遗物。1987年津巴布韦政府在此建立了大津巴布韦遗址博物馆。
公元7世纪,西亚的阿拉伯人开始向非洲迁移,因而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在北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致北非逐渐成为阿拉伯文化的主要中心之一。北非许多城市中的清真寺等古代建筑,成为旅游者参观的旅游点或旅游者参观的对象。
在北非和东北非于中世纪进入封建社会的同时,撒哈拉以南一些地区也出现了经济文化水平较高的古代王国,如加纳王国、马里王国、桑海王国,现今津巴布韦境内的莫诺莫帕塔王国等。
川西坝子有什么人文景观
成都平原,又名川西平原、盆西平原,四川话称之为“川西坝子”,是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部的一处冲积平原,人文景点有武侯祠、三星堆、杜甫草堂、金沙遗址、明蜀王陵等景点。
地形地貌 成都平原四周群山环抱。龙门山山脉(邓峡山)斜列于西,龙门山横拦于东,南连名邓冰汛形成之高台地,北接安县秀水一带山地丘陵,地形上形成南北对峙,东西夹持,从平原中心向周边阶梯状抬升的、封闭的菱形盆地景观。平原内部地形平坦,南北长约200千米,东西宽近90千米,地面高程730-460米,由北西向南东倾斜,地面比降3-11‰。从地形上可将平原分为扇状平原和周边台地两大部分。前者位平原主体,称为平坝区;后者围绕平原周边断续分布。
气候特征 成都平原四季分明,日照少、气候温和,降雨充沛,属暖湿亚热带太平洋东南季风气候区。平原西北龙门山山前一带,气温较低,降水充沛,蒸发量略低,向东及东南有雨量略减、气温略高的趋势。
成都平原区气温变化小。多年平均气温为16.1℃,年最高气温一般出现于7、8月份。从多年资料看,最高月平均气温不超过26℃,最低月平均气温一般不低于4℃。因此冰冻极为少见,无土壤及地下水冻结现象。
景点简介 武侯祠
成都武侯祠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其是中国唯一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历史人物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1961年,武侯祠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成立成都武侯祠博物馆,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分为文物区、西区和锦里三部分,总面积230亩(15万平方米)。
三星堆
即三星堆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汉市南兴镇鸭子河南岸。最早于1929年(一说1931年)在遗址上发现一坑玉石器,1934年试掘。20世纪60年代对遗址范围内的月亮湾遗址等进行发掘,80年代以后又历经多次发掘。遗址为东、南、西三面有城墙的城址,面积12平方千米。城内发现有房址、祭祀坑、作坊遗址、墓葬等遗迹。其中,1986年发掘的两个器物坑出土了大批青铜器、金器、玉器、石器和象牙等。三星堆遗址的早期遗存属于宝墩文化,主体遗存属于商时期的三星堆文化。
杜甫草堂
又称杜甫草堂博物馆,坐落于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该地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今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