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瀑布的人文历史有哪些?

万里旅行网 2023-02-01 10:57 编辑:yyns 131阅读

壶口上下之所以形成诸多渡口,是因为壶口瀑布是黄河水上运输的一道天然障碍,它将黄河水运通途分割为两段。

往来船只行驶到壶口前,先到渡口停泊卸货,通过“旱地行船”,越过壶口瀑布,到另一处渡口再装船水运。加之,秦晋之间,经济交流频繁,冬季又有冰桥之便,因而出现一个个渡口。当时,这些渡口是黄河中游地区南、北、东、西水运货物的集散地。秦晋峡谷的黄河水运为内蒙古和中原、陕西和山西等地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衣锦渡,冯家碛、圪针滩、小船窝等,历史上都是有名的摆渡口和航运码头。山峡乡民、军旅、商贾常常由此往来。象圪针滩古渡口,至今仍保留着较完整的古集镇风貌,岸边缆船的石孔以及石岸上船夫开凿的山路,依然如故。在东龙王辿与圪针滩,还保留有明代窑洞数百孔,完整的院落及用石板铺砌的古街道等。壶口至龙门的黄河峡谷段,两岸峭壁耸立,中有黄河天堑,为秦晋天然屏障,因此也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历代王朝为了固边,曾在沿线设有“总管府”、“慈马戍”、“司侯司”、“巡检司”等军政机构。清时,还在黄河东岸筑起长城,阻止西捻军过河。壶口一带,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古代经济与军事活动的重要性,因而当时人们将许多重大活动刻文于石上,保存下来的主要石刻有东龙王辿碑刻,现存有10余块,其中有:

①龙王庙献戏碑和重修乐楼碑。此两碑分别刻于嘉靖年间和康熙初年,碑文记录了龙王辿集镇的形成与经济活动情况。

②牛马王庙重修乐楼、山门碑,记录了作为水旱码头和重要集镇的东龙王辿兴盛时期的状况。

③修复捻军东渡时烧毁庙宇碑,刻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从侧面反映了东龙王辿当时经济活动情况。

④清军抵御捻军强渡黄河的战斗中阵亡将士纪念碑,为研究捻军的军事活动提供了重要线索。

⑤官碑镶嵌在圪针滩古渡口岸边的石崖上,记载黄河漂运木料中,发生的抢木料事件,全碑保存十分完整。

⑥孟门石刻。清代徐洹瀛题写的“卧镇狂流”4个大字,刻于孟门巨石之上,形象地概括了孟门山的自然特点。

⑦民国八年(1919年)石刻。对壶口瀑布在陕西一侧区域范围及土地管理作了明确规定,是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建设的重要史料(布告原文在文化文物志)。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