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白的女儿和老婆是谁???
见郭沫若《李白与杜莆》附:李白年谱。上说李白二十七岁,与许圉师的孙女结婚。书中有具体考证,记不清了。而《狼图腾》中引见孟驰北《草原文化与人类历史》说李白:“儿子叫“颇黎”,这在汉文中无法解释,用颇黎作人名像汉族人用“龙”取名一样。李白的女儿叫“明月奴”,在今天的维吾尔族中叫“阿衣努儿”的女孩子很多,“阿衣”是月亮, “努尔”是光,明月奴,月是意译,奴是音译。”与郭说也可一附。
二、草原的民族风情和风土人情
草原盛会一一那达幕:即游艺、联欢的意思,源于七百年前。那达幕之日商贩云集,说书献艺应有尽有,热闹非凡,最扣人心弦的莫过于赛马、摔跤、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壮、稻谷飘香的8月份举行。 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丈余,先用木杆、牛皮订成网状方架数片,然后连成园仓式,再用园木组成伞形园顶,顶中 央有一个圆形天窗,晴启阴合,用以流通空气,吸收阳光,是草原牧区最喜欢的居住用具,也是外地游人最感兴趣的下榻场所。 祭敖包:这是蒙古族传统的宗教活动,敖包是在草原、山坡或沙丘高地上用石头、土块、柳条等垒筑而成的。“敖包”最早是在茫茫无边草原上建立起来的能识别方向、道路、边界的标志,后成为祭祀山神、路神的地方。祭敖包多在7、8月份举行。祭祀时敖包上插树条,上面挂有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在蒙古族人民心中,敖包是神圣的净地。 献哈达:哈达以白布帛或丝绸为主,长短不一,一段约一尺二寸至一尺五寸长,两端有丝脱出,约半寸许,其长短均视被交者和场合而定。献哈达是蒙古族迎送客人、馈赠礼品、年节交往中的礼节,有时还伴随吟唱和祝词,更染敬重的气氛。 手扒羊肉:蒙古语称手扒羊肉为“布和力麻哈”。是草原上蒙古民族简便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刚屠宰后的羊,挑选好的部位,(头蹄下水除外)白水下锅,原汁清煮。羊吃草原上的五香草,调味齐全,不加任何调味品,只要掌握清煮技术,就能做得美味可口。在食用时不用餐具,用手扒着吃。 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斟酒敬客最考究,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之忠诚的珍贵食品。主人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洁白的哈达上,唱起感人的祝酒歌,表达自己的真诚与感情,此时客人理应随即接过酒,能饮则饮,不能饮则品尝少许,然后将酒归还主人,万不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谢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您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交朋友、不能以诚相待。
三、草原文章是什么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我们访问的是陈巴尔虎旗。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牛羊多起来,也看到了马群,隐隐有鞭子的轻响。快了,快到了。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这是主人来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见到我们,主人们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在汽车左右与前面引路。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进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摆上了,主客都盘腿坐下,谁都有礼貌,谁都又那么亲热,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会儿,好客的主人端进了大盘的手抓羊肉。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这时候鄂温克姑娘们,戴着尖尖的帽子,既大方,又稍有点羞涩,来给客人们唱民歌。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饭后,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客人们也舞的舞,唱的唱,并且要骑一骑蒙古马。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是呀!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四、世博会 内蒙古馆 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 征文
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内蒙古自治区依托独特的区域特征和草原文化资源,确定以“城市发展中的草原文明”为参展主题,提出了“北斗星光,文明共享”的未来城市发展理念。借世博会的平台,向全国全世界展示内蒙古的形象,展示草原文化、草原文明的风采。
内蒙古实体馆主体外型由哈达环绕而成,象征内蒙古各族人民对来自五湖四海宾客真挚的欢迎和祝福。
实体馆内共设置13个展示互动项目和1个环幕影院,设计创意源自源远流长的草原文化,选择了草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草原、沙漠、森林、白云、繁星、蒙古包、哈达等七大元素,像七个音符谱写出一曲绿色、和谐的交响赞美诗,充分展示生活在这片神奇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顽强地从远古走来,豪迈地向未来走去的历史与现实,展现各族人民对未来草原城市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盼。
实体馆的最后一个展项内容:“豪迈向未来走去”,由内蒙古自治区各族少年儿童,用绘画、作文来描绘、勾勒他们心中的美好城市。这些儿童画从不同方面、不同视角描绘他们对未来生活的追求与畅想,勾勒出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与向往的生动画面。
城市使人的生活更美好,需要人类的不懈努力和创造,儿童是世界的未来,是未来美好生活的体验者、建设者、创造者。
实体馆工程建设确定于4月14日完成,并于4月20日依照上海世博会安排进入试运营阶段,5月1日正式开馆。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汉、蒙、满、回、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数十个民族的人民,用广阔胸襟,英雄主义精神,以崇尚自然、生态永续的发展理念,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新的文明和进步,也为悠远流长的草原文明注入了新的活力。
内蒙古自治区将在这届世博会上向世界呈现一个具有独特人文特色、悠久历史文化、焕发着勃勃生机的内蒙古,一个保持传统、创新进取、民族团结的内蒙古。
距离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一个月的时间,今天,我们将带您走进上海世博会内蒙古馆,为您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让您一睹实体馆及馆内设置的13个展示互动项目的风采。
远古奔腾而来的精灵――骏马
展馆中昂首奔腾的骏马寓意内蒙古各族人民团结进取、共同发展,以英雄主义精神,满怀希望奔向未来的美好生活。
祝愿生活更美好――哈达
哈达环绕内蒙古馆,象征内蒙古各族人民对来自五湖四海宾客真挚的欢迎和吉祥的祝福。
蔚蓝故乡的依恋――云朵
云是吉祥、向上的,令人遐思无限。在这片白云依恋的地方,内蒙古各族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充满了憧憬与向往。
草原深处的温暖――蒙古包
蒙古包是应草原游牧生活而生。蒙古包对草原的气候有极强的适应性,是草原游牧民族智慧的结晶。
风和阳光伴我行―――绿色能源
在展馆中设置可以互动体验的电动汽车、草原飞行器,展示未来草原城市对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保证城市运营所需能源的诉求,增强参展者的节能环保意识,以减少因资源和环境问题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困扰。
美丽草原我的家―――内蒙古百科
在展厅中设置大型LED综合信息屏,参观者可以通过点击操作台上的提示,了解内蒙古自治区各民族人民团结进步,共同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了解内蒙古的自然景观,感受草原美景,了解悠久灿烂的草原文化。
曾经瀚海传真情―――元上都
在展示体验区地面直径1.5米的玻璃地景罩内,放置一张草原都城―――元上都遗址的羊皮卷,展示不同历史时期草原城市的发展,让参观者更多了解蒙古民族及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了解他们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大漠中的生命礼赞―――胡杨树
历经千年仍昂首屹立的胡杨树,用“尊严无价,岂眈流云蜃景;气节永恒,撑持心域天堂”的气度展示生命的力量,表现精神的永远。它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也充分展现了内蒙古人民顽强进取的精神。
历史长河中的奇葩―――文物
在展厅地面镶嵌放置千百年来内蒙古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如:卧鹿纹金马鞍、五体文夜巡牌、银碗、元青花等,让参观者充分领略草原文明的辉煌。
黄沙漫漫梦中醒―――沙产业
展示体验厅的地面设计是由沙子向草地的过渡,展厅中应用了沙砖等沙质制品。此设计主要体现了内蒙古人民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不利条件,使沙子变废为宝、为人所用的智慧和战胜沙漠的乐观精神。
居列延的梦想―――草原城市沿革
居列延是草原城市的早期形态,是草原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
豪迈向未来走去―――沙岩儿童画
在展示体验区地面的玻璃地景罩内、展厅侧墙上,放置从全自治区2010幅儿童画精选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中展厅侧墙上的儿童画是将儿童画制作为沙岩画拼接而成。
与现代文明同行―――远程信息技术应用
在展馆中设置远程医疗、远程教育应用等内容,让参展者了解未来草原城市的发展。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