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鼓的传承意义

万里旅行网 2023-03-20 23:57 编辑:yyns 141阅读

一、山东大鼓的传承意义

山东大鼓历史悠久,音乐唱腔独特,节目蕴藏丰富,地方色彩浓郁,它直接促发了山东快书的形成,并对乔派河南坠子和西河大鼓等的形成与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世纪后期以来,山东大鼓逐渐趋于衰落,现在仅有少数演员还能演出,亟待扶持保护 。

二、二十四节令鼓的历史发展

1988年,适逢第九届全国华人舞蹈节于新山举行,其开幕礼便是以九面鼓串击,雄壮的鼓声相互撞击所产生的震撼力,使文化人陈再藩产生了以二十四面单皮鼓代表一个节令,鼓配为节令,将呐喊与鼓声结合为一体的一个初步概念。陈再藩的原始构想,再得到新山著名歌乐教育家、作曲家陈徽祟的酝酿、音乐性的再创作,才有了二十四节令鼓完整演艺形式的诞生。

据说,当时新山懂得打鼓的人并不多,于是陈徽崇便在新山宽柔中学里从该校华乐团、军铜乐团等团体里,将懂得打鼓的同学召集起来加以训练,成为了第一批二十四节令鼓的鼓手。

在1988年的某天,新山的柔佛古庙响起了世界上第一声二十四节令鼓的鼓声,世界第一支二十四节令鼓队正式成立了。时光荏苒,在这19年里,二十四节令鼓从新山宽柔中学慢慢地推广到了全国各地,进而推广到了世界各地。各种节令鼓的比赛常年进行,在彼此的鼓艺切磋中为节令鼓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养分,使节令鼓的文化内涵与击鼓技术不断地得到良好的改进。而从马来西亚到中国大学升造的学生,也将二十四节令鼓的种子带到中国的大专学府,迄今最著名的应该算是中国福建华侨大学的二十四节令鼓队。

2005年9月12日,二十四节令鼓甚至回到中国湖南省的炎帝陵,以表现出祖先农耕智能结晶的群鼓合擂祭拜老始祖神农氏。二十四节令鼓这一表演,意味着诞生于马来西亚南陲的文化艺术,循着文化血脉,回到老始祖的怀抱里,让大家沉浸在雄厚的鼓声震撼里。如今听说马来西亚文化部表示二十四节令鼓是大马独一创作的文化,可以申请为国家文物遗产;而二十四节令鼓的原创人陈再藩和陈徽崇也已在众多新山华团领袖的见证下,将中文与国文的申请备忘录移交给了文化部副部长黄锦鸿。二十四节令鼓,是一个由马来西亚华人打造出来,具有浓厚中华色彩的文化品牌。如果此次能获得国家的认可,其意义将不只是肯定了华人艺术的地位,更表现出马来西亚多元文化并存的气派,同时将让更多人认识到:二十四节令鼓乃发源于马来西亚,是令马来西亚人足以自豪的文化象征!

三、安塞腰鼓的发展与流传

安塞腰鼓市一中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 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想先期在黄土地上的狂风 展示出黄土高原农民朴实而豪放的性格 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中国民间舞蹈艺术最高荣誉大奖 近年来 他先后在11届亚运会开幕式 香港回归庆典 等大型活动中表演 并赴日本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同时进行 磅礴的气势 精湛的表演力令人陶醉 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 安塞县被国家命名为“腰鼓之乡”

四、安塞腰鼓的历史是什么?快点!!!

起源于安塞一带的民间广场舞艺术,有2000多年的历史

五、我国的铜鼓之乡,已有多年的历史,现在却被遗忘了

东兰铜鼓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保留铜鼓文化的“活化石”。目前,该县民间传承使用的铜鼓达612面,素有“铜鼓之乡”的美誉。铜鼓类型以麻江型最多,占世界传世铜鼓总量的四分之一。同时,还发展出以东兰为主要传承地的“壮族铜鼓习俗”以及与铜鼓文化派生的铜鼓舞、猴鼓舞、壮族歌圩、壮族蚂拐节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1990年以来,先后有日本、法国、泰国、澳大利亚、新加坡、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陆续到东兰进行铜鼓文化习俗考察。

为保护和向世人展示神秘铜鼓文化,该县自1993年以来,对县内的传世铜鼓进行普查登记,同时对“壮族铜鼓习俗”以及与铜鼓文化派生的铜鼓舞、猴鼓舞、壮族歌圩、壮族蚂拐节等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舞蹈加以保护传承。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铜鼓春榔舞》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瑶族猴鼓舞》和《布努瑶二声部瑶歌》被列入河池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8年,该县依托铜鼓文化获得“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称号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