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存最早的书法墨迹作品有哪些?(摹本也算)?

万里旅行网 2023-03-18 11:09 编辑:yyns 215阅读

保存至今的古代状元试卷,全篇无涂抹无错字,书法家也不过如此吧!

《儒林外史》中有一段范进中举情景的描述,道出了多少读书人的科举梦。十年寒窗苦读,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只为走上仕途路,然通往这条路的钥匙就在一纸薄卷上。

古诗有载,描述了青云直上的读书人回头看举子们奔波在科举之路,一朝登仕鸡犬升天,而像姜夔这样,继苏轼又一全能才子,擅诗文通音律会书法,可偏偏终生未走上仕途路。

中国的科举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它在中国延续了一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虽然记载和评述科举制的典籍史料颇多,但历代科考试卷却存世不多。陈列在博物馆的文物中是否有一件保存完好的试卷呢,我们接着往下探讨。

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

泱泱大国发展繁荣,能人、才人众多,脱颖而出报效国家的无一不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的。科举制度从隋朝创立至清朝取缔,历经1300多个春秋,曾有多少状元在殿中诞生,状元试卷又记载了多少风云。现今的我们能够一睹风采的机会却如大海捞针。

幸运的是在山东青州博物馆珍藏着大陆唯一的一件状元卷,它的作者是明朝人,万历年间的状元郎——赵秉忠。

1573年山东青州郑母村的一户家里,赵僖的儿子出生,就是赵秉忠,父亲赵僖曾官至礼部右侍郎,所以赵秉忠也算生在官宦之家。与所有文人走的路一样,四书五经背的滚瓜烂熟,父亲和家里族人均给予巨大的厚望。而他的确也不曾让族人失望,15岁做到补府学生,24岁中了举人,年龄是举人中比较年轻的,到了明万历二十六年,仅隔一年,也就是25岁便参加当年的殿试,高中一甲第一名,为族增光。

殿试是所有考试中最严格,最显才华的考试,要直接接受皇帝的提问。面对皇帝的拷问,赵秉忠超出了自己年龄的成熟稳重,在怀着尊崇万历皇帝的心态下,对当朝时事加以自己对见解侃侃而谈,丝毫不惧朝堂之威。凭此才能、气质博取了万历皇帝的青睐,获得状元之名。赵秉忠苦读诗书,进入朝堂,不辜负皇帝的厚爱,为官公正,把多年的抱负付诸国家。

当然官场的形形色色难免会有不同政见,因此性格耿直的他得罪的官员也不在少数。1622年万历皇帝逝世,朝中大臣黄尊素积攒多年不满,对他进行弹劾。赵秉忠被罢官后携那份状元卷回到家乡,家族仍以多年荣耀为傲对其状元卷珍若瑰宝,相传后代,至今成为大陆收藏的唯一状元卷,国家收录为一级文物。

状元卷在后人手中的命运

那么这份宝贵的状元卷一开始由谁保存,又是怎样保存至今并被国家珍藏的呢?赵秉忠的出生地郑母村并不是默默无闻,曾有很多朝廷命官在此出生,他们卸甲归田后,仍选择了郑母村,这样也带回了很多被众多文物爱好者喜欢的东西。

1983年,青州文物管理所所长闻名拜访此地,受到当时村民的欢迎,并知村民赵焕彬的手里有状元卷这一文物。学识渊博的所长知道关于殿试的普通卷都极其难寻,更何况状元卷,据他所知,现博物馆并无珍藏此类文物,便动身来到赵焕彬的家中祥问状元卷的事情。

过程一波三折,起初并未受到赵焕彬的信任,没有吐露实情,在所长表明身份时,稍放松警惕但并未提及卷子真实情况。细心的所长没有放弃,仍多次拜访,并把状元卷对国家的重要性给赵焕彬讲述,循循引导其能主动上交国家。面对所长的坚定,赵焕彬内心从挣扎到放弃,终于为了国家利益交给了所长。来之不易的状元卷,让青州博物馆的专业人士开展了一切技术保护,展示在馆内后受到国内外的爱好者前来参观,场面空前壮大,逐渐成为了镇馆之宝。

状元之才

在这份试卷上,看到的是万历皇帝给予的荣誉,看到的是赵秉忠工整的小楷书法,看到的是赵秉忠对朝廷的建议,看到的是赵秉忠对治理国家的献策。由此,古时科举制度并全无缺点,失意之人虽有,但仍需把抱负写在试卷上,让国家看到,成为栋梁之才。

科举制度自隋朝开始到清末废除,持续了1300多年,期间产生了800多名文状元,有案可查者620余名。科举制度到明朝时期演化成一套完整的科学考试体系,进入了鼎盛时期,从出题、监考、判卷等都极为严格和规范。

科举考试的状元卷作为重要档案收藏于宫廷之中,任何人私自携带出宫廷都要治重罪。但由于改朝换代、战乱以及外国侵略等,历代存于宫廷中的状元卷都已丢失。流传至今的状元试卷,少之又少,在大陆只有一份,就是山东省青州市博物馆珍藏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明朝赵秉忠殿试状元卷。

这份状元卷为十九折册页,通高47.6厘米,每折宽14.1厘米,全文2460个字,行文流畅,字体工整,全文无一处涂改,无一处错别字,一气呵成。篇末依次署有少保兼太子太保、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九名阅卷官的官职和姓名。

册页之首的下方,赫然盖着竖长硕大的“弥封关防”;上方,则是万历皇帝朱笔批“第一甲第一名”。从书法、文风、布局、神韵、才情来看,这份状元卷都堪称经典。评卷官及万历皇帝所写之批记都十分工整,从其书法功夫上可见古人对文化素养、修养的重视。

这份状元卷的作者赵秉忠(公元1573年-1626年),字季卿,号其阳,出生在青州一个官宦之家,因受家庭影响,自幼勤奋好学,熟读儒家经典四书五经,才华横溢,在乡试、府试、院试中脱颖而出。15岁补府学生,24岁中举人,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89年),他25岁参加殿试,一举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状元,30岁任会试同考官,39岁升庶子,后升礼部尚书。

赵秉忠殿试状元卷以其历史文化价值成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为青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但是在青州博物馆收藏之前,一直在其后人手中,并被视为传家之宝,悉心珍藏,从来秘不示人。从明代万历年间到现在,历经400多年的风雨沧桑,状元卷依然保存完好堪称奇迹。

那么赵秉忠的这张状元卷是如何逃过劫难保存下来呢?藏在深宫大内的状元卷又如何流落到民间的呢?赵家后人又是如何把赵秉忠的状元卷从宫廷带到青州的呢?至今的几种说法都是推测和传说,真相已成历史之谜。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