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名这个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标题能让观众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去与作品产生心理联系,用得好会有奇效,比如这个,René Magritte的经典作品:
René Magritte将上面这幅画命名为《图象的背叛(这不是一个烟斗)》,“看上去明明就是一个烟斗”,当观众开始这样想的时候,这个别具心裁的标题就成了引发观众审视作品,思考作品主题的催化剂。当大家解读出这只是一副描绘烟斗的画,是一个烟斗的形象符号,而不是烟斗本身,就会对“图象的欺骗性”恍然大悟。
大致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分别有这么几个类型:
1、提取符合作品基调的关键词
作品的标题应该体现作品的主题、灵感或概念,但却不必将这些内容完全暴露出来。理想的标题应该只做一个提示,告诉观众如何接近作品,提供一个进入作品背景与故事的切入点。
符合这种理念的命名的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一言以蔽之”,仅仅用一个单词展现作品的基调。
以Edvard Munch的名画《嫉妒》为例,这个简单的标题直接传达给观众,画中三个人物之间的情感氛围。
蒙克把画中绿色脸庞的人定义为被抛弃的男人,画中的女性角色是他的爱人,另一位男性角色是他的对手。
这种方式可以说是一种最普遍的命名方式,联想出一系列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关键词,可以是一些简单的名词,例如天空(sky)、空间(space)等等;也可以是一些抽象的形容词汇,例如无言的(speechless)、短暂的(ephemeral)、无法言说的(unspeakable)等等。
在拟定好初步的标题后,也可以试着为关键词加上几个描述性的词语,这样可以为标题的范围限定更具体的维度,强化作品的传达内容。例如达利的著名画作《记忆的永恒》,这个标题在“记忆”之上又添加了“永恒”的描述,这一个形容词就传达出了时间的疯狂流逝感。
2、致敬经典/玩梗
如果作品是从某一幅经典作品中得到的灵感,标题中可以增添向经典致敬的元素。比如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创作的《60幅最后的晚餐》,在达芬奇著名的画作《最后的晚餐》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
安迪·沃霍尔在作品中表达了对“宗教与失落”主题的思考,并借助《60幅最后的晚餐》的标题,向达芬奇的画作《最后的晚餐》致敬。这副作品成为“最后的绘画系列”中一个著名的例子,也是迄今最大尺幅的拍卖画作。
借助前人已经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可以降低自己作品主题的传达难度,同时也会给我们的作品集加分。
除此之外也可以借鉴一些与自己的作品主题立意有相似之处的概念理论或实验名称。比如一些学生在探讨平行宇宙的话题时,可能会从“薛定谔的猫”这个著名的量子力学思维实验,延伸出“薛定谔的银行余额”、“薛定谔的U盘”等等让人会心一笑的标题。
3、“无题”
一般来说我们不会把作品命名为“无题”,因为观众对没有题目的作品的关注度和理解力往往更低。但是很多艺术家却偏偏不起标题,比如毕加索坚称自己与自己的作品标题之间毫无关系,对他来说,视觉是艺术作品的唯一语言。
“无题”什么时候用合适?
比如在一些概念作品中,没有标题本身已经成为作品的标题,并且是一个意味深长的标题。因为它表达了一种抽象主义的态度,为观众提供自发解读的留白空间。
例如擅长绘画大尺幅高饱和的抽象作品的Clyfford Still会有意的省略标题,让读者自由的诠释作品。
他曾这样解释道:“我不希望有任何影响、妨碍或佐助观众对我作品的观看和理解”。他将自己的作品比作某种开放解读的罗夏墨迹实验(心理学用墨迹图案测试人格的一种方式)。他认为观众如果从他的作品中,看到了令人不快的图像,或者是恶魔,在自己的灵魂中寻找解释就好了。
除了他之外,极简主义者唐纳德·贾德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使用了“无题”来抹去他自己或他做决定的痕迹。
"无题"合适的使用场景,大概就是“当我们将物体和美学萃取至精华后,语言则显得累赘”吧。如果大家觉得自己的作品时专注于表达纯粹的视觉效果,或者说不希望通过语言描述去引导观众的个性体验,也可以为自己的作品保留“无题”的状态。
总的来说,命题的核心就是为观众提供一把理解作品的“钥匙”。就像研究蒙德里安的《红 、蓝、黄的构成》时,我们可以从标题中看出作者对形式设计与色彩理论产生的兴趣。
所以在命题时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我希望观众以何种状态与我的作品接触?我希望观众首先在我的作品中关注到什么?我希望向观众传达什么?我希望引起观众怎样的思考?”或许命名思路就来自于此。
——————————————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