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魂”的核心和内涵又是什么呢?
其实,对“中华魂”并不需要做深奥的解释,简言之她就是中华民族独有的家国情怀。即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纵观世界,任何一个民族都没有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浓烈。56个民族认祖归宗,一个统一的名字叫炎黄子孙,就是铁证。
万里长城就是中华魂的具体象征。
电影《长津湖》就是中华魂的艺术呈现。
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是有其物质基础和文化统领的。
中国地理环境优越,东边和南边都是海洋,西边是山脉,北部是高寒之地,人迹罕至,形成了天然的地理屏障。
这种地理屏障,不仅决定了亚欧大陆上的其它强大文明难以轻易插足,同时,也促成了中华民族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以家族为本位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伦理纲常。这种建立在血缘、亲情基础上的社会伦理关系和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生产关系,正是家国情怀形成的根基。
始皇帝首建第一个中华大一统国家,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和货币、度量衡等各种制度,使中华魂的汇聚、发展、升华和传承,具有了前提和载体。
尤其是文字的统一,决定了中华民族大一统文化的形成,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凝聚力。
从“故土难离“、“落叶归根”,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位卑未敢忘忧国”,“愿得此身长报国”,“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直到《义勇军进行曲》,志愿军抗美援朝,4万多白衣天使逆行新冠肆虐的武汉……无不是中华魂的具体写照。
正是这种凝聚于华夏大地的民族魂,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延续至今的国家,并继续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展现雄威。
二、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核心分别是什么?
中华文化论“ 形、体、神、用”
{郭復亮:《易•系上》第四章说:“仰以观于天文[天地间昼夜明暗变化、星辰运行轨迹],俯以察于地理[山川河流、风土物产],是故知幽明之故[即可以认识和掌握阴阳变化的道理];原始反终[还原推衍万事万物发生、灭亡的全过程],故知死生之说[就能知道生死之间的道理];精气为物(邵雍:形也体也),游魂为变(邵雍:神也用也),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世间万物皆由精气组成,因精气成分差异,自然具有不同的特性和功用。精气和游魂的差别,能决定形成各不相同的生物类别。由其本体的阴阳特性,及其所具有的性情表现,就可以了解超越生物类别之上的灵魂的情况。灵魂的本质是灵性,万物的灵性是相同的,阴鬼、阳神也不例外。
{郭: 清•刘斯祖说:“精与气和而成形 [精气、物质相互结合,生成形体]。那个能周游六虚而发生变化的,[为天地宇宙的神。被物质精气承载的,]即形中之神,[即是游魂。在人则是魂魄,在物则是物质的特性功用]。所以又以物为本体,所谓‘阴静之居,变为妙用,阳动之宇,体则形而神宅焉’[精气相合,方能成阴质形体,有此形体,方可承载阳魂来居,阳魂居于阴体,方能成其妙用]。”又说:“有体则有形,形为神之宅[自然界事物的生成,先有体,体生形,形成之后,神来居。这主要指个体生成的情形];有神则有用,体为形之应。[先有神,神起用则聚气以生形,有形象才聚合物质而成体。这主要指自然界物类最初生成的情形。事物的神、形、体三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相互适应、相互吻合的。后一种情形生活中比较少见,常存在于宇宙中虚空生物和道家逆修的过程中。这就牵扯到了中华文明的物种起源论的有关内容。]”
{郭: 中华全学中的概念,都是比较笼统宽泛的,只要本质或起源相同的事物,往往就用一个名词来称谓,所以涵义较多,给后人的阅读理解造成大麻烦。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体,指的是形体和质体,但有时候体却指的是事物的本体。南怀瑾先生在《我说参同契》曰:“在东方文化,体虽然看不见,仍然是有。体在哪里见?在用上见,在相上见。有用有现象,体的功能在其中矣!譬如人会讲话,但能够讲话的不是言语,也不是嘴巴,是人的生命会讲话。在哪里看见呢?就在他讲话上,讲话是他的相,现象是体的用,所以体是在相和用上见的。离了相和用,虽然有体,却不可见,不可知,不可说,无形无相。所以东西方哲学有时候把人的思想搞得很混淆,往往有些人讲体,其实只是在讲相,有的只在讲用,他又牵涉到本体,于是就搞不清楚了。实际上体、相、用是一个东西。”}
三、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和、合二字。
和,是和睦,和谐,和平,和美,和悦,和煦,和合。
中国文化不讲求零和思维,也不追求你输我赢的丛林法则,而是追求天下大同,追求在尽可能平等的条件下实现和谐圆满,和谐共生,这就突出体现了“和”字的提纲挈领作用。
无论是平和、祥和,还是求和、共和,都在极力谋求这个关系中最大的累加项,以期取得最大的社会成果,达成最大的社会期望值。
我们通常讲“和谐共赢”,就是它的最终依归。
所幸,我们今天繁荣了,发达了,依然在提倡这种无输无赢、共进共退的普世价值,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最大济世准则。
合,即合理,合法,合规,合情,合适,合格,合作。
意即做到允厥执中,不偏不倚,太极两仪,大开大合。
将一切社会因子都归集到和合的框架之下,使其相互并存,相互融合,同生并进,美美与共,进而达到和谐一统的高度,实现最高层次的人间精神思维的最佳整合。
中国文化,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兼容性,还有无与伦比的博采性、吸附性,无论是哪个族群或者哪个邦域的特色文化,都能在这里找到其最适宜的归属地位,从而更紧致的融入于当时、当地的文化主流当中,伴随着新融入的血液,产生一种水乳交融的文化氛围,汇成滔滔洪流,包举并蓄,和谐万邦。
我们的先人们,始终讲求“修齐治平”的理想格局,我们心目中的最极致目标,是独善其身以后,能够兼善天下。
汇天下于一羽,融万物于须臾,俯仰遥畅之余,逸兴遄飞之具,开出和谐美景,共享盛世繁华。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