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不是没文化,而是没宣传,或者宣传方向出了问题。
重庆宣传口的那些人,包括本题下的很多回答,天天嘴里念的都是啥袍哥文化、码头文化之类没营养的话,有用吗?
对大多数人来说,袍哥不是啥文化,万一要说,我觉得古惑仔洪兴陈浩南山鸡之流都要出名的多,整天就宣扬啥袍哥,你怎么不宣扬刨猪汤呢!
重庆这么大,为啥一直揪着重庆主城这一亩三分地不放呢?
重庆的三国文化、诗文化之类的官方文化,土司、巫、石刻、鬼非官方叙事,哪一个在历史文化长河中不熠熠生辉?
文化需要宣传,酒香也怕巷子深!
宣传需要懂营销,抓重点,蹭热点。但纵观重庆这边,宣传口距隔壁是差了十万八千里。
一、重庆官方文化
先就说成都鼎鼎有名的两张文化名片:三国文化(武侯祠)、杜甫草堂
这东西重庆从不宣传,没有吗?有!而且应该更出名。
(一)三国文化:发生在奉节的白帝城托孤、水旱八阵图、武侯祠等元素是响当当的三国文化。
1.白帝城托孤是刘备在与东吴的大战失败后,在白帝城病危,将诸葛亮招到白帝城,将儿子也就是后主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的历史典故。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三峡的著名游览胜地。原名子阳城,为西汉末年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白帝城”。白帝城是观“夔门天下雄”的最佳地点。
2.八阵图在重庆奉节有两处,水八阵图和旱八阵图。《三国演义》第84回中,陆逊往西追袭,前离夔关不远,逊在马上看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这便是诸葛亮设置的八阵图。杜甫有一首诗《八阵图》便是描写的奉节的八阵图。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3.武侯祠作为成都的名片,事实上因为诸葛亮生前叫武乡候,死后谥为"忠武候",所以凡是纪念诸葛亮的地方 都叫武候祠。奉节也有一座武侯祠,原名武侯庙。杜甫的《武侯庙》便是描写现奉节武侯祠。武侯祠内则是诸葛亮、诸葛瞻、诸葛尚祖孙 三代塑像。 这里面的建筑,始建于唐代,后毁于战火,这是明代嘉靖年间重建的,雕塑全部保存的是明代的风格,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了。两边分别是他的儿子诸葛瞻,一位文官,孙子诸葛尚,一位武官,可谓一门忠烈。
武侯庙
作者: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我相信,这些文化,并不逊色与任何一个地方的三国文化。
(二)诗文化:重庆的“诗城”文化源远流长,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等都曾登临重庆奉节,游夔门,留下大量诗篇。
1.杜公祠
成都有杜甫草堂,重庆有杜公祠。纪念的,都是诗人杜甫。
杜甫在成都居住五年,杜甫留下诗作2400余首,其中有《春夜喜雨》、《蜀相》等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更是千古绝唱。杜甫在成都创作的这些诗,论艺术成就可能不如杜甫晚年在夔州(今重庆市奉节县)所创作的秋兴八首,但胜在通俗可感,生活气息浓厚,所以流传最广。比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充满画面感,活脱脱一个老头被熊孩子欺负了气不过来的样子,充满生活气息。
在重庆奉节期间,创作达到了高潮,不到两年,作诗430多首,占现存作品的百分之三十。这时期,其作品有《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登高》等大量名作。其中最为著名的诗句为:被评为“此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2019年大热的电视剧《庆余年》中,主角在剧中靠着背诵杜甫的《登高》名满京都。便是在奉节所作。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秋兴八首·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杜甫离开奉节后,人们把诗人居住过的草堂遗址保留下来,建了杜公祠(草堂),把祠堂前的小溪改名为浣花溪;奉节古城的南大门“依斗门”,也是根据《秋兴八首》中的诗意命名。杜公祠碑记原位于奉节白帝镇浣花园艺场,该碑记刻于清光绪,记述重修杜甫故居杜公祠的经过,是研究唐代诗人杜甫在夔州寓居行踪的重要资料,约1500字,由于该碑所处周边环境差,破损严重,且位于三峡库区二期水位线下,2003年4月,白帝城文物管理所将其整体搬迁至奉节草堂中学校内,予以管理和保护。在北宋时,奉节杜公祠(草堂)和成都杜甫草堂一道被誉为“东西草堂”。
2.李白
李白共三过夔府,第一次是他25岁风华正茂之时,留下《宿巫山下》、《巴女词》、《江上寄巴东故人》、《清平调歌》、《欢元丹邱坐巫江屏风》等咏怀三峡的诗篇;第二次过夔府,留下《上三峡》;第三次是李白58岁时,在一个彩霞满天的清晨,李白返舟东下江陵,怀着惊喜交集的心情,踏上了三过瞿塘峡的新航程,留下千古名篇,“古今七绝第一"的《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其他名人诗篇
白居易、刘禹锡、苏轼、黄庭坚、范成大、陆游这些都到达过奉节,留下不朽诗篇。
但这里先提一下刘禹锡,留下的竹枝词。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代: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竹枝词》流传甚广,但之所以先单独说一下《竹枝词》是想顺便谈谈《竹枝词》的特殊点,《竹枝词》是古代重庆一带的一种民歌,人民边舞边唱,用鼓和短笛伴奏。赛歌时,谁唱得最多,谁就是优胜者。刘禹锡任夔州(重庆奉节)刺史时,非常喜爱这种民歌,他学习屈原作《九歌》的精神,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制成新的《竹枝词》十一首,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富于生活气息。其中2003年出版的《历代竹枝词》辑录了从唐代到清末历代诗人所作竹枝词二万五千余首,是迄今为止中国国内收录竹枝词最多的一部资料集。
白居易也作了《竹枝词》,歌咏重庆奉节。但白居易在重庆另外一个地方更有名,便是重庆忠县。白居易在忠县总计呆了不到两年,做诗却有百首。后人为纪念他对忠县的贡献专门修建了白公祠。这座祠堂始建于宋,清代重修,与洛阳香山“唐少传白公墓祠”齐名。
竹枝词四首.其四
唐:白居易
江畔谁人唱竹枝?前声断咽后声迟。
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
陆游
思夔州
宋·陆游
武侯八阵孙吴法,工部十诗韶頀音。
遗迹故祠春草合,略无人解两公心。
还有在重庆其他地方留下的诗篇。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离思五首·其四
唐: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二、土司、巫、石刻、鬼非官方叙事
只有官方的话语才叫文化吗?
文化可以是群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工具,附属物、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文学艺术、规范,律法,制度、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精神图腾
从政治历史来看,重庆肯定没办法和北京西京南京这些城市比,要知道,和这些官方文化比,重庆的民间文化,那叫一个丰富。
移民文化
重庆市一座移民城市。
土司文化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描述的那个土司家族,离我们不远,在重庆也有。
巫文化
巫山、巫溪一带
石刻文化
大足石刻为首的渝西石刻文化。
鬼文化
酆都名山
先写到这儿,后面有空一个个展开。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