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族文化是民族传统精神的凝结,是普通百姓衣食住行中的修养和习惯,您怎么看?
我是赞同这种说法的。
但是我觉得在当今社会首先要先分清所谓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什么,从狭义上来讲,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着装和风俗习惯,所以在精神和思想上也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我们目前的社会上,我们主要提的还是中华民族的总精神。这就要求我们的出发点是从国家整体出发而非我们的一个单一民族。
政治课上说过我们的民族政策和民族精神是要团结统一,共同繁荣发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提供自己的力量。
所以题主的问题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勤劳勇敢,奋发向上,谦逊有礼,不卑不亢是我们在与人处事的行为标准。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在这些行为中体现出来。
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具有非常优秀的国际化视野和文化自豪感。随着国际社会的风云变幻,我们的行为准则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形成国人特有的理解和处事方式。其实我们的民族文化就像是马克思主义一样,也在时代的洪流中不断发展,当国人形成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时,就可以被视为一个国家新发展的文化和民族精神。
二、弘扬民族精神与发展先进文化的关系?
作为一个彝胞、一名理论工作者和业余作家,我一直期待着彝州有这么一台大戏:它能够全面展示彝州风情,能够表现彝族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精神内核;它能够走向大众,为市场所接受,能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同类作品相媲美;它是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标志性作品,又确确实实与民族文化资源大州的盛名相称。今天,我们终于迎来了《太阳女》的诞生。《太阳女》让我们高兴、激动,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资源的成功整合
从字面意义上看,“整合”是调整各要素并加以重新组合,使之达到协调统一。整合是对事物的原有结构进行调整,使事物得到发展和完善。整合是一种创新行为,它对一个事物的内在结构、或对其内在与外在环境的联系加以调整,使事物改变原有形态,甚至原有性质,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资源的概念,就演艺团体而言,是演艺团体在向社会演出过程中所拥有或所支配的能够实现演出目标的各种要素组合。随着文化产业建设的不断发展,资源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从传统的自然资源,演变到信息资源,再到现在的知识资源,资源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广,也越来越难以把握。资源整合的核心就是把自然资源、信息资源和知识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加以合理的配置,以实现资源效用的最大化。
就《太阳女》的创作和演出来说,它的资源整合活动是非常成功的。这主要得益于《太阳女》的决策者、策划者和主创者们十分准确地确定了整合资源活动的主体即执行者、整合资源活动的客体即整合活动所指向的资源对象、整合资源活动的环境即外部条件。这使《太阳女》创作人员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眼界开阔。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太阳女》的策划者们对资源整合活动环境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他们把《太阳女》这一作品的艺术环境和市场环境作为主要整合环境,因而在创作中注意了作品的艺术水准和观众的接受认可度。另外,策划者和主创者们对于资源的认识也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由于我们对资源的认识长期停留在自然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层次上,谈起文化产业,我们对我们民族千百年来创造出来的文化如数家珍,我们对世人给我们民族文化的评价念念不忘,但对民族文化如何在新时代的激烈竞争中实现自我更新、自我提升思考得不多,更缺乏一种对其他地区、其他民族演艺产品成功因素的理性分析,因而在审视自我时常常感到困惑。通观《太阳女》,我们不难发现,《太阳女》的编创已经揉进了云南省近期非常成功的民族歌舞的先进方法,比如演艺人才的引进与组合、先进设备的配置与使用、优秀节目的选择与融合、资金的筹集与使用、节目的制作与打磨。这些都体现出了策划者和编创人员对资源的认识已跃升到了运用知识资源的层次。可以说,资源的成功整合,是《太阳女》成功的基础,它提升了《太阳女》的市场竞争力。
(未完,待续)
三、传统文化精神与传统文化元素关联性有什么呢?
所谓精神,无非是能影响思想的东西。所谓元素,无非是形成传统文化的基本单元。
两者的关联性体现在信息层面,在信息运动层面,在对信息运动的作用力层面。
传统文化的决定性元素,在对信息运动的作用力层面上,只有一个元素,就是能精准将信息运动方向引向光明方向的力场——信息能量场。
传统文化之信息能量场元素,在人脑中反映为人脑操作系统,为思想模式,为价值观,为行为准则,为精神面貌。元素与精神的关联性,正如物质与物质的特性、功能与使命的关联性,为体用关联关系。
如铁元素,有刚性、柔性、刚柔相济性。是为铁元素与铁精神之关联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之信息能量场元素,有计算机性、CPU性、主控中心性、网络性、可同步性、可调试性、可检验性、函数性、精准性、睿智性、求真务实性、保真性、光明性、实践检验性、主动扬弃性、与时俱进性、人民江山性、广开民智性、人民中心与核心意识高度统一性、不违反自然规律性、坚持真理性、光明一元现多彩性、明辨是非性、越兼收并蓄越纯粹性、公平性、正义性、对敌人不手软性、诚信性、科学性、辨证性、唯物性、中国性、世界性、传统性、现代性、传统与现代统一性……。
以精神指代的中国传统文化诸多特性功能与使命,均为中国传统文化单一元素的体现。
四、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的地位或者重要性分别是什么?高中文化类答相关问题总是弄不清楚?
上下传承者传统文化,,,,一地一风俗,由原始社会延续而来,所形成的民族文化,,,以大汉民族为主体的是中华文化,,,其正义的积极的维护性的精神号称民族精神
五、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系是怎样?
弘扬中国精神,培育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既需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也需要大力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为时代精神提供生长根基和发展动力,是时代精神形成的重要基础和依托。民族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民族特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得以保持的重要保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自觉回应时代的要求,推动民族精神的不断革新,推动民族精神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从而为当下的实践提供精神力量。
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时代性体现,牵引着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并赋予民族精神以时代内涵。时代精神赋予中国精神以时代内涵,是中国精神引领时代前行、拥有鲜明时代性和强大生命力的重要根源。弘扬和培育时代精神,必须立足民族精神的根基,接续民族精神的血脉、承接民族精神的基因,使得时代精神既面向未来,又不忘本来,始终具有引领民族前行的强大吸引力和感召力。
综上所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交融汇通,使得中国精神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性,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奋力实现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六、大学生该如何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这个话题也正式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如今社会开放经济飞速发展,而与之相反的却是传统文化的的缺失。至于大学生如何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我觉得首先要社会及学校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教育,是之成为风气。其次个人增加在这方面的素养,多涉猎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再次要积极宣传推广传统文化,让周围的人都能知道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积极接受。这个话题很好,由于时间关系,我暂时说这些,请大家继续
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到底是什么?
久经历史沉淀,以丰富的内涵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其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主体精神、仁者爱人的人道精神、刚柔相济的坚韧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与推崇和谐、崇尚道德的理念等等,已然融入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日常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与生活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释义传统文化包罗万象,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我们在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中成长,所能想到的“仁义礼智信”的传统,各种经史典籍中蕴含的人生哲学等等,都能纳入传统文化的范畴,同样我们的艺术、思想、传统的生活方式,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历史上的存在都可以称为传统文化,但理念的传承与其中折射的慧人慧智的道理作为一种“活”的文化因其延续性在各个阶段发挥作用,传统文化在批判中得到继承与发扬,是因其有着丰富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创造形成的,有摒弃亦有创新,积累着中华民族产生以来所形成的全部经验与智慧,也是中国现代文化得以产生的根基,这种文化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社会的各个领域,以“文化软力量”的存在形式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传统文化的优秀部分,尤其在生命智慧、人生前行的层面上,在人们所遭遇的社会冲突、心理失衡、生活工作困境等问题上,其现代性价值最能得以体现。
二、中国传统文化不容忽视的强大作用(一)凝聚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其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与群体、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作为多民族国家,也正是靠着文化的力量让五十六个民族凝结在一起,相互交融,共同铸就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光辉史。我们现在倡导的团结一致、凝聚人心等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力量凝聚作用的发挥,推动事情良性发展,获得好的收效。(二)经世致用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学习《弟子规》《道德经》等,参悟其中蕴含的哲理,修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习惯,进而影响身边的人,也让自己有种获得感,保持明晰的思辨能力,自然会对现世的种种有自己的认识,在人生前行的道路上不至于迷茫无措。《孙子兵法》在商业、军事等方面更是被广泛应用,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在今天的各种形式下同样适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在实际生活中方方面面的体现与应用的痕迹比比皆是,举不胜举。(三)满足个人与社会精神发展需要物质生活的满足并不是个人与社会发展的全部需要与终极目标,反倒精神上的需求更是孜孜以求。科学的理论、高尚的情怀是人们精神发展的需求,传统文化则可以满足个人对社会的思想素质发展需要,有利于个人提高理论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创新素质,进而有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来源于百度)
八、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中国精神和道德传承等方面的影响?
回答之前先吐槽一下,这种涵盖面很大的问题怎么看都像是课程设计的问题。
首先来说传统文化,这里我就默认为是汉族传统文化了。按照我个人理解就是以儒释道为精神基础的,包含礼仪道德,人际关系,行为规范,科学技术,国家政策,战争思想等全方位的内容。能够被有形描述(这里是指文字、图画等形式)的传统文化约等于传统文人阶层的文化。而无形的文化影响可能更加深刻但不常被人注意。
就有形的方面而言,诗词曲乐赋小说,琴棋书画,千古文章,这些东西本质上都是传统文人阶层的文化。反应的更多的是传统文人眼中的世界和思想。这部分传统文化,尽管如今官方大力宣传,但是事实上对今人的精神世界影响力微乎其微。例如贯穿汉人历史的华夷之辨,带有强烈的世界民族史上都罕见的文化民族主义色彩。但是我们知道今日之中国弥漫着两种倾向,一个是逆向民族主义,一个是汉族虚无主义。很明显二者不仅不存在继承关系,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传统文人文化 没落的本质是古典文明对现代文明的全面溃败。新文化运动就是传统文人的一次自我革命,其中的领导者很多都是在传统文化有很深造诣的人,他们亲手埋葬了传统文人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礼仪道德,人际关系,行为规范,国家政策都被摧毁。这种情况,一般被称之为礼崩。汉人历史上大约有四次大规模礼崩,第一次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第二次五胡乱华胡人习俗混入汉人,第三次满清入关剃发易服,第四次殖民侵略西风东渐。其中持续了一百多年的第四次礼崩堪称对传统文人文化的毁灭性打击。
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人们不在被束缚在以土地为根本因素的传统礼法之中。宗族观念被打破,国家观念增强。安土重迁的思想被打破,开启前所未有的城市化进程。当代的国家观,历史观,甚至是审美观都是前所未有的西方化。传统文人文化基本丧失生存土壤,对人们的精神内核影响微乎其微。至于诗词什么的,对古代文人而言也不过是小道,就别指望这些东西能起到精神内核的传承作用了。
真正影响当代汉人行为,道德,礼仪的其实是那些无形的文化。你的父母可能曾经逼着你用右手拿餐具,尽管你们可能都不知道,这是礼记所记在的餐桌礼仪,汉人已经遵循了两千年的习俗。你可能以为喝热水是自来水水质不合格才产生的,然而南宋人已经普遍饮用热水了,汉人至少已经大规模饮用热水上千年了。
回到问题,传统文化对今人的精神世界以无太大的影响,除非死灰中的传统文人文化进行现代化变革,否则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影响只会越来越小。
至于道德层面,传统的道德观在很大程度上维系着整个社会的道德底线,但它依然受到了现代化带来的全方位的挑战和摧毁。
产生于农业社会的文化,如果不进行现代化变革,被工业化社会抛弃是必然。中国不需要回归农业社会的传统之中,需要的是创建适合工业社会的新文化新道德,回归传统只会阻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所以当前的某些做法,虽然是决策者找不到办法的办法,但本质是错误的。
更新一发
没想到我刚吐槽了一下回归传统是错误的,马督公就做了《保卫我们的现代生活》演讲,结论竟不谋而合,突然有一种自己并不孤单的感觉。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