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但为何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共性与个性的说法,有出处吗?
不是说这种说法不对,而是文化的概念范围太广,在不清楚论据范畴的情况下,既不能反对,也无法支持。
我更喜欢的说法是多元统一体。也就是问题的后半部分,在更普遍的情况下都是成立的。
二、为什么说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
华夏文明确实吸收了他族文化之养分,这不假,比如:大明时代有如火如荼的西学东渐;华夏复国之后,我们拼命吸收欧美、日本、苏联之哲理、科学、人文等优秀文明成果;古代印度、西域的文化也影响了华夏……以上每一条都有实打实的证据,比如大量的当今汉语词汇来自日本。
然而,你说“中华文化集各族文化之大成”?凡事就怕认真,你倒是给我拿出证据来,证明“各族文化”怎么影响中华文化了,不对吗?比如满族文化有何贡献于中华文化?是丑出天际的鼠辫猪尾巴,还是大拉翅?是鱼皮衣服,还是地窝子?是萨满跳大神,还是白水野猪肉?是恩将仇报,还是背信弃义?是杀人越货,还是屠城无数?是虽远必赔,还是“日满一体”?是“主子吉祥”,还是“奴才遵命”?
三、为什么说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啊?
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差异
孔子开创有教无类,推广学习,引起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最终儒家成为集大成者,最终归儒。到了宋明理学,基本上已经是三教合一。对于三教,有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之说。
1、儒核心是“仁”,道核心是“无为”,佛核心是“空”
2、儒重视礼,道认为提高修养,不需要礼
3、儒入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道顺其自然
4、儒是有差别的爱人,道自然规律不讲感情,法爱不能解决问题需要畏惧,墨家无差别的爱
5、三纲五常是变化的,仁政理念自古有之
6、儒释道都有因果关系,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7、孝和仁
四、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区别是什么?
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就是自然文化,由自然文化延绵5000多年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强大的,具有中庸的思维,就是不偏不倚,中华民族还具有化的能量,就是如何平衡一切事物的发生,以及具有融合的能量,中民族是一个包容的民族,5000多年的中华民族从来就没有去殖民任何一个国家。
五、大汉民族与中国文化形成的关系是什么?
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周边各民族文明进步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汉化的过程。
因此,中华文化也不可避免的以汉文化为主。中华文化包含汉文化,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并与中华文化的其他部分相互交融。
六、为什么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有多元的内在性和外在性。
内在性在于庞大的土地和分散地域人口分布,多源流的人口来源,必然产生随机性文化发育。这点类比美国,美国多元化主要来自于移民,东西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地域风情,乡村和城市的生活特点,这才孕育出移民文化,乡村歌曲,波普文化等。多元对立的是统一,中国是统一政权为主的国家,内在性的统一化,主要源于国家政权的指令,主要在统治方面,以及道德价值取向,但不约束于各种本土文化和次生文化,而且不同政权的兴起,都会兴起不同的文化,因此政权的多变性给了多元化对抗统一的机会,比如汉文化来源于楚文化,北方胡人游牧文化经过近两千年已经大大影响中原文化。
外在性方面,古代在东亚大陆,中国文化基本是输出者,日韩只有学的分,因为日韩属于边缘文化区,当时日韩文化无法通过航海,缺少足量的经济活动能力。中国的文化输入主要在西部走廊,中国文化多次受两河流域文化影响,而较少受希腊文化影响。通过农作物输入追溯,乌尔第三王朝和夏文化有交集,西周与巴比伦王朝有交集,波斯与元明有交集,以及佛教的输入。由于两河流域和中国是类似的农耕集权统治,有相互借鉴文化的需求。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