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在于(文化传承究竟有多重要?)

万里旅行网 2023-03-31 11:15 编辑:yyns 212阅读

一、文化传承究竟有多重要?

这个问题还挺值得深思的。首先,文化为什么能够传承呢?在我看来,是因为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记忆。每个人的记忆,因为经历、见识的不同,都千差万别,纷繁复杂。但我们又因为地理、历史等因素,拥有着彼此共同的记忆。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这些共同记忆,可以是小到杭州市井小巷里古早味早餐的烟火味,大到口耳相传、早已烙印在每个人脑中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之类的传说故事。一条街的邻里邻居,一座城市的历史源流,一个民族的古老传说,我们每个人分享着彼此的共同记忆,从而获得深深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一个城市的市井记忆


而文化传承之所以重要,是因为离开了这些人类的共同记忆,我们的生活就如同刀刃上无限小的一点,我们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为什么喜欢吃米饭而不是面食,为什么喜欢吃咸粽子而不是甜粽子;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将往哪去。说白了,离开了这些共同的记忆,我们是完全无法认清自己的。正是这些共同记忆,将我们无限狭窄的现实与广阔的过往岁月结合了起来,从而使我们可以在过去的基础上创造未来。


我想,这就是文化传承重要的原因。


可是呢,这些人类的“共同记忆”,是极其容易遗忘或者消散的。毕竟,人类就是一个善于遗忘的物种。这时候,博物馆就成了人类支离破碎的记忆的保存者,也是人类记忆最后的捍卫者。


知乎上总有一些“月经”提问,说参观博物馆究竟有什么意义?我想最大的意义就在这儿了吧。人类善于遗忘?没关系,博物馆替你保存了记忆。即使人类文明最后毁灭了,但如果世界上的博物馆都还存在着,我们的后人还可以通过博物馆,在废墟之上重建我们的文明。

“缪斯神庙”,世界上第一座博物馆


在博物馆之中,有一种类型叫做非遗博物馆,我觉得最能体现出博物馆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人类过去的一些遗失的技艺,全都浓缩在这些博物馆里面。杭州的京杭大运河边,有个博物馆群,分别是刀剪剑博物馆、伞博物馆、扇博物馆,我以前经常喜欢去逛逛。提到江南,我们脑海里立刻想到的,是吴侬软语,小桥流水,撑着油纸伞的姑娘分花拂柳而来。

杭州伞博物馆


可是我们也都知道,现在下雨天,谁还会撑着把油纸伞呢?那样的意象,不过是我们对江南的美好记忆罢了。这些记忆,恰恰被完好地保存在博物馆里。走进伞博物馆,那白墙灰瓦的色调,琳琅满目的油纸伞,立刻让人会想到戴望舒笔下,那个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的姑娘。


当然了,对历史的记忆,全人类是共通的。瑞士因表而出名,在瑞士,到处都是关于钟表的记忆。日内瓦的瑞士钟表博物馆,陈列着超过500多年,记载着瑞士人民钟表制造业历史的钟表珍品。从15-18世纪的沙漏、日晷,到17、18世纪的早期钟表,19、20世纪的珐琅表,再到19世纪后期镶嵌珍宝的饰物手表,这些关于“时间”的装置,藏着每个瑞士人的集体记忆。通过博物馆展示的藏品、对钟表制作技艺的展示等,他们从中寻找到了归属感。

二、传承民族文化的意义是什么?

地球上万千生物归根到底活着就是为了自己基因的传承,人类也不例外。每种生物都有不同的亚种,而人类的种族之间的区别就是各自不同的文化,文化的传承就是这个种族能够延续的根本原因,一个种族文化的衰败同时也预示着这个种族即将被淘汰

三、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为什么重在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从社会历史、经世之用,到家庭传统、为人之理,传统文化中熠熠生辉的思想,虽经动荡,虽历战乱,仍在一代代人中延续传承,不曾消逝。

传统文化本身,不仅反映当时当下的风貌民化,在传承中也不断延续或革新,取精华去糟粕,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特质和观念形态。常言:“知其何来,方能知其何往”,在传承中延续弘扬的传统文化,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民族的魂灵、力量的源泉。

“文化”一词,古已有之。《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引申为包括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典章礼仪等;“化”本义为变易、造化,引申为改造、培育等,也印证了“文化”在词根里就意含着在传承中变化的意味。

传统文化重在传承,但不是一成不变,固守成规;而是因时而变,时传时新。

由这一点再说说延申的想法。我自己仍喜欢手捧书卷,不甘读书笔记只是电脑里的二进制,而希望一字一字写在本上。在笔尖滑动之际,在字句段落之间,或因“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的意境而赞叹,或由“且待小僧伸伸脚”的典故而大笑… 但不得不承认,长久以来,传统文化多以书籍、字画等形式流传,在现代的信息获取环境和习惯下,这些固有的流传形式,渐渐式微,几乎只在义务教育阶段被大家使用。因此若传承方式缺乏与当下新世代人群喜好的结合,可能难以获得满意的效果,也会抑制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好在近年来,传统文化创新传播的意义愈发被重视,非常多形式创新、有趣有料、大受好评的事例被我们看到。比如用视觉记录、解读文物修复专家们匠心精神的《我在故宫修文物》,通过展示这些不为人熟知的专家的生活工作,从而让我们了解和熟悉文物背后的文化,故事背后的历史。与此类似的还有《国家宝藏》,借由故事讲述人让我们穿梭古今,用动情的阐释让宝藏们的“一生”活灵活现。又譬如QQ音乐X故宫“古画会唱歌”音乐创新项目,让现代音乐描绘古代绘画,让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碰撞出全新的火花。用跨界的方式活化了中国传统文化,也因此得到了第19届IAI国际广告奖全场大奖。

这些新内容的出现,不仅延续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引发了新世代人群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我们可以相信,我们的文化文明一定会在这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得到传承和延续,充满生命力。

四、如何传承中华文化?

传承中华文化,首先要认清我们中华传统文化是什么,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哪里,要结合历史、结合农村实际,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了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建立起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试想,中华几千年的文明,难道不如西方短短几百年的文化思想吗?西方人的信仰是什么?是鬼神。中国人的信仰是“天地君亲师”,信仰的是对自己有恩的人或物;西方人提倡的所谓“自由、平等、博爱“都是“假、大、空”,是无源之水,自相矛盾。试想,一个不知道感恩的民族,一个靠掠夺发达的国家,纯粹是一个野蛮的民族,与禽畜何异?还有什么”仁爱“可言?一个充满种族歧视的国家,能有什么”平等“?一个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的国家,能有什么”自由“?试想,一个没有被教化的人,还算是人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思想文化深厚,有着重大的优秀的文明成果,是西方文明所不能比拟的;西方国家的长处在于科技领先,不能因此而否定我们的优秀的传统文化,更不能盲目地崇洋媚外、搞全盘西化,要树立对自有文化的自信,传承好中国优秀的传统的思想道德文化。

请看:中华民族之瑰宝——论《家规家训》 - https://zhuanlan.zhihu.com/p/70286910

五、如何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文化?

中华民族历史有五千多年了,延绵不断产生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自己通过读历史可以明白很多道理,启发很多智慧,虽然时光变迁,道是不变的。如《道德经》里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我们应该如何尊重和传承呢?我认为应该从客观实际出发,正确的公正的理解中华民族文化开始。


认真通读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历史。



下面列举几本历史书籍供大家参考:



一、《上下五千年》


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据史籍材料,加以组织和剪裁,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



二、《史记》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三、《资治通鉴》


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四、《中国通史》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初版于1923年9月,出版后数十年内不断重印再版,仅1933年至1935年间就重版了4次,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年),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为此,本书也是其中最权威和最完整的一部。


中华文化,以中原文化为基础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中华特有文化。历经千年以上的时间历史演变。中华文化,相传经历了有巢氏 、燧人氏、伏羲氏 、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 ,到中国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发展,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中国,带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屹立在世界东方。

自古以来产生了很多文化经典,比如:伏羲八卦,文王64卦,《周易》,《道德经》,周易 《十翼》,《黄帝内经》,《诗经》,《尚书》,《春秋》,《庄子》,《论语》,《大学》,《中庸》等等诸多经典,需要我们不断的去阅读。


自己应该阅读经典和正确的领会学习经典道理,应用于实际生活发展。
通过实践结合知行合一,明白了经典文化道理就算是继承中华文化。
把自己明白了中华文化,传播给身边的人,传播出去,发扬光大中华文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