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书评(东北有哪些民族文化?)

万里旅行网 2023-03-31 12:41 编辑:yyns 243阅读

一、东北有哪些民族文化?

东北一般不讲民族吧,你要是单拆出来那仨省都有各自的民族文化,辽宁应该偏满族,毕竟有故宫啥的,吉林和黑龙江没呆过多久就不说了

二、推荐一本介绍东北文化的书籍?

书名:《一团坚冰》

作者:杨知寒,90后新锐作家,曾获豆瓣阅读征文奖、萧红青年文学奖。

出版社:译林出版社

简介:《一团坚冰》是萧红青年文学奖得主杨知寒的全新小说集。本书以东北人物风情为基调,通过风格迥异的9个故事,9种人世严寒,生动讲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东北往事。

在这些故事中,藏着许许多多在人世间严寒中步履蹒跚的人;那是儿时抹不掉的记忆,也是日后行事为人的底色。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童年的影子,看到了怀念的大雪,看到了记忆里清脆的糖葫芦,也想起了房檐上坠下来的冰溜子。

就如书封上所说:“人如同一团巨大的坚冰,谁又真的能在里面藏进火种呢?”

《出徒》:从小学二年级开始,每个寒假“我”都挑着母亲做的山楂糖葫芦到集市上去卖。

母亲小时候,腿摔残疾了,虽然那时学习成绩不错,但却不能再上学,后来嫁给父亲,专心培养孩子。

只不过家庭开支拮据,母亲的腿走不了远路,于是在院子里种上几棵山楂树,冬天做成糖葫芦让父亲和“我”去集市上卖。

起初“我”不愿意,叫卖不出口,作者的这段描写令人动容:“母亲让我在院里东走几步,西走几步,南走几步,北走几步。等走回到她面前,听见她说,这院子就这么大。不多学点本事,即便你手脚全乎,也会和妈妈一样,做个废人。你想做思想上的瘸子吗?”

后来“我”开始习惯去卖糖葫芦,甚至爱上这种挣钱的感觉,导致初中时学习成绩下降,母亲后来就不让“我”去了。

在这篇故事里,作者用平静的笔调,刻画了东北农村冬季的雪花,寒冷的气息,平凡人家为生计所做的挣扎和努力,还有人性中善与恶、亲情中不可避免的人际冲突。

作者最后用“如果活着也算是门手艺的话,那么故事里的‘我’早在14岁那年便已出徒”来点题。

《邪门》:主角是“我”的前姨夫。全篇通过姥姥的讲述,姨夫的形象越来越清晰。

之所以提到姨夫,是因为姥姥看到“我”的男朋友,给人感觉和姨夫特别像。

姨夫曾在部队工作,虽然长得不高,但是身形挺拔,一表人才。

1990年代,姨夫和老姨恋爱两个月就闪婚了。虽然新婚初期过了一段温馨生活,但后来渐渐露出马脚:打孩子,打老婆,还喜欢du博。一度被人堵到宾馆要钱,姥姥知道后虽然倾家荡产帮他还钱,但最后还是和老姨分道扬镳。

因为“我”的男朋友给姥姥的印象特别像姨夫,所以姥姥又将这件往事提起。

说到邪门,有时生活真的邪门。本来可以过上好日子,偏偏有人选择一条不归路,亲手将自己的生活推向深渊。

人的一生,有一些东西是绝对不能碰的,一旦碰了,就是亲手将自己和家人推向火海,最后把生活毁掉。

《一团坚冰》:本书的最后一篇,也是点题之作。

讲述了一名网吧网管,在帮南下的姐姐姐夫照顾外甥的同时,和外甥的班主任之间发生的故事。

说是发生,其实很多都是这位舅舅内心的想法而已,并没有付诸行动。

这个故事发生在网吧流行的年代,彻夜通宵游戏、泡面、烟雾缭绕。仿佛在作者的文字中,又一次闻到了网吧里那股熟悉的味道。

——

在这本《一团坚冰》中,东北人可以看到自己曾经熟悉而亲切的故乡之景。想了解东北的人,也可以翻开来,在寒风中领略那份寒冷与激扬。

三、想研究下东北的历史民族民俗。有什么好的资料可以推荐下吗?

个人推荐看一些纪录片,查一些当地的县志啥的,靠传说太不靠谱,毕竟东北这地儿流行保家仙,萨满,所以故事里面总有些鬼呀,神呀什么的,我印象里有记录专门记录赫哲族的纪录片,早期的很真实,对的纪录片也要看早期的,后期有的拍的太假了,过分添加自己的主观臆想。

四、求推荐一本能概略介绍东北历史、人文、风俗的书?

金毓黻的《东北通史》以及东北作家群。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五、大家有没有推荐的关于东北历史和文学作品的书?

介绍东北相关的书还是很多的,随便推荐一些,有人看就再更一些:

其他答主说的林海雪原、呼兰河传我就不重复了

首先是文学作品:

现代作家周立波的作品《暴风骤雨》,讲革命时期东北土改的,《东北方言词典》里有很多选词就是出自这本书,尽管周立波先生不是东北出生的,但文间地方特色非常浓。

美国人迈克尔·迈尔的《东北游记》,虽然是美国人所写,但书中的东北是如此真实、活灵活现,这本书在国内外都挺有名的,暂且将其放到文学类里,我心情复杂地相信以后它会成为关于东北的历史作品。

《哈尔滨档案》,讲述了在哈尔滨的俄罗斯家庭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延续。让人慨叹唏嘘。

《抚顺故事集》,这是一个生活在抚顺记录生活点滴的诗人创作的短篇集。对于追忆平淡东北过往的人来说,非常值得一读。

然后要请出当下大火的铁西三杰了:双雪涛、班宇、郑执

这三位都是出身于沈阳铁西的新一代作家,对东北社会有着比较深刻的领悟和生动的描绘,这三位80后作家笔下的东北故事连接着过去和未来。

去网上搜这三位的书单就可以了,《平原上的摩西》、《飞行家》、《冬泳》、《逍遥游》、《仙症》。读了不会让人失望,有的批判尺度还挺大的,我甚至买了台版。

然后说说历史方面的:

常诚老师的《现代东北史》,从晚清讲到解放战争,缺点是成书较早,有一些瑕疵和遗憾。

傅斯年的《东北史纲》,开篇就说了东北满洲之辩,然而几十年前书中说的清清楚楚的东西,知乎上还是拎不清。

《东北古代方国属国史》,文如其题,很厚重很有用,东北的历史很远、很宽

《张作霖和王永江》,算是国内比较少的描述奉张时期东北且评书味不浓的书了,可惜已经绝版。

田毅鹏老师,吉林大学东北史专家,的文章十分具有研究价值,搜他的作品准没错,推荐一本讲述老工业基地单位体制及其解体崩溃的书。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目前和东北有关的只有吉林卷、辽宁卷、内蒙古卷,黑龙江卷好像还没出?

《最后的帝国》,一个德国人写的伪满洲国游记,挺有意思的,还有一些作者拍的照片,但有一些瑕疵,比如大连的那颗大子弹被作者回忆到沈阳去了。

还有很多很多,特别是外文的,有人看我就再更。

六、求「中国民族史」或「北方民族史」书单推荐?

王钟翰《中国民族史》,大部头,好像128万字。

《中国民族史概要》,大概四十万字,入门之选。

社科院出了一套中国历代民族史丛书,八本。

林幹《北方民族史通论》也可以看看,简单,条理清楚。

台湾中研院院士王明珂的《华夏边缘》、《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主要用人类学理论分析早起中华民族的形成以及与周边民族关系。

旅日学者王柯主要关注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想以及民族政策,他的著作也可以看看。

七、东北地区都有哪些独特的民俗文化?

东北民族体系由四大古族构成,东胡鲜卑室韦蒙古族、秽貘夫余高句丽百济朝鲜族、肃慎挹娄靺鞨女真满族、商族古燕族汉族,奠定了四大民族政权行政区布局变迁对东北历史的影响。独特的文化造就了独特的习俗。

说到习俗,那必须要说说美食呀!过年时,东北人喜欢将酸菜、肥肉和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 “杀猪菜”。

虽然简单,但是却饱含人们对一整年辛勤劳作的慰劳。

八、有哪些关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书?

。没人理我吗

九、为什么只有东北地区形成了跨越省份与民族、认同度极高的「东北文化圈」?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农耕民族。而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稳定,喜欢固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这份对家园难以言明的向往,是刻在我们血脉中的。因此对于当年那些闯关东的老百姓来说,要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故土,背井离乡去开辟新天地,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惊人的毅力,甚至还要有赴死的觉悟。

东北三省的历史很早,可以追溯到战国七雄时期。关外的辽西、北京地区、河北北部,都是属于燕国的统治下。到了南北朝时期,前燕和后燕也分别管辖过这里。

我们今天一说起“关东”,大家会想到山海关之外的东北三省,但是山海关是直到明朝时期才建立的。在最初,“关东”指的是函谷关以东。函谷关在河南的灵宝县,从西周以来,便是中原王朝用来沟通关东、关中的门户,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明朝洪武十四年,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徐达在河北秦皇岛筑城建关,设立了明朝长城最为重要的东北关隘,扼东北与中原之咽喉,因为这个关隘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从此之后,山海关以内,被大家称为“关里”,而山海关以东、以北的地区,就成为了我们今天印象里的“关东”。

到了16世纪,大明在末年国力衰微,逐渐失去了对关东地区的控制。关东地区的一些民族部落趁势崛起,其中女真族的首领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立了八旗制度,于1588年统一了东北地区。

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大汗,重建金国,史称“后金”。也就是从这之后,东北地区开始被满清视为自己的起家之地。努尔哈赤死后,他的儿子皇太极继位。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沈阳)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女真号为“满洲”,并在蒙文的基础上发布了满文。大家知道,文字是一切信息、文化的基础,从此之后,关内和关外的文化开始出现了极大的差异。

皇太极去世后,他的儿子福临继位,大家看过《鹿鼎记》吗?就是那个在五台山出家的顺治皇帝。小说里面有很多虚构的情节,实际上福临是一个殚精竭虑的皇帝。

1644年是顺治元年,就是在这一年,清军开始入关和明朝的军队作战。打仗是要钱粮的,辽东地区因为长期的战乱,导致人口减少,土地荒芜,偏偏东北地区又土地肥沃。于是清朝政府从1651年开始,准许关内的老百姓到关外去开垦土地,于是早期就有一批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汉人陆续来到辽西、辽东开荒种地,这就是早期的闯关东的雏形。

到了两年之后的1653年,清朝政府直接颁布了《辽东招垦令》,规定:“招民百名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所招民人,每名月给口粮一斗,每地一垧给种六升,每百名给牛20只。”这个可是把优惠政策给拉满了,于是辽南地区不断有新的汉人老百姓加入,关东的土地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

福临6岁登基,共计在位18年,在24岁的时候,就因为染上了天花驾崩了。清朝就这样迎来了第四位皇帝,爱新觉罗·玄烨,也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康熙皇帝。

这个时候时间已经是1661年,距离清朝一开始准许百姓“闯关东”,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时间。因为清朝政策的天时+黑土地的地利+自己能干的人和,最早一批去了黑土地的老百姓们,已经开始落户生息,日子越过越红火。而这其中,以山东的老百姓最多,因为离得近嘛。

从顺治十五年至康熙元年间,整个关东地区的人丁增长数字非常明显,增加土地开垦数目也在增加,但是老百姓一多,有人就要闹心了,首先就是康熙本人。

清朝入关之后,虽然打败了明朝的军队,逐渐统一了全国,但是“守业更比创业难”,如此大的疆域,究竟能坐多久?到底能不能坐得住,谁的心里也没底,因此对于历任的清朝统治者来说,都要给自己和自己的后代留一条后路,这条后路,就是自己的老家“关东”。

塞外关东地区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只要把这一块土地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那么即使有一天守不住江山,也可以选择退回关外,重新发展几年,择时东山再起,而且这地方可是正儿八经的龙兴之地啊。于是在最开始,清政府就为了保护关东地区采取了很多手段。比如用土堆成宽、高各三尺的土堤,上面植入柳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柳条边,

东北地区盛产人参、山货,早期有朝鲜人经常去采挖,于是皇太极下令修缮了东段柳条边,后来为了划分蒙古游牧牧区和农耕界限,顺治又下令,修缮了西段的柳条边。没错,柳条边就是早期的国家边界墙,主要作用就是用来划地盘。

但现在的问题是,随着这些年关外的汉人越来越多,康熙不由得担心起来:万一有一天,自己的老家被汉化了,那我们还能回得去吗?中华民族可以传承千年,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汉文化的同化能力实在太强,这一点熟读历史的康熙相当清楚。

于是,为了保护祖地的“参山珠河之利”,维护东北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康熙在1668年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不仅如此,为了对关东进行更好的封禁政策,康熙还直接用上了物理隔绝,再次修建了柳条边,禁止汉人移民关东。

康熙之后,大清迎来了雍正皇帝。雍正之所以在民间的声评不太好,是因为曾经制定了很多政策,动摇了很多士大夫、贵族阶级的利益,其实雍正是一个很开明的皇帝。比如雍正在登基之后,就颁布了法令,规定“各省凡有可耕之处 ,听民相度地宜 , 自垦自报 , 地方官不得勒索 ”。再次允许老百姓可以择地耕种,于是雍正时期,移民的垦田范围不止局限在沈阳一带,甚至开始向北扩展,逐渐深入吉林 、黑龙江地区 。

到了乾隆时期,由于国家逐渐稳定,使得原来的八旗子弟得到了充分休息,人口也渐渐地多了起来。人一多,就会带来各种生计上的问题。比如屯田东北就会发生东北流民与旗人争利的矛盾。为了保证旗人可以独享东北的地利,乾隆选择通过严禁手段,来保障东北土地不被民人占种。就这样,关内和关外的移民,以及文化的交流,在清朝政府的干扰下逐渐停止。

但是到了嘉庆朝,大清的国力开始逐渐微弱,对边疆的控制力也越发力不从心,北边的沙俄不断侵蚀黑龙江边境。这个时候东北的人口相当稀少,政府根本就无法进行管辖,于是在1792年,嘉庆帝开始解除对山海关的移民封禁政策。

公元1855年,一场罕见的水灾袭击了山东、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区。这些地区的老百姓不得不面临严重的生计困难,而土地辽阔,人烟稀少的关外地区,成了当时这些农民活下去的唯一途径。于是很多人就这样拖家带口,不远千里地来到了传说中的黑土地,重建家园。

在当时,前往关东地区的主要是山东的老百姓,去往关东主要有两条路,旱路和水路。旱路就是从河北东部穿过山海关,抵达关东,因为这条道路上有一座临榆关,所以也叫做榆关道;而水路则是直接在山东半岛的烟台地区乘船,在东北的辽宁半岛上岸。

电视剧里面也有这个场景,朱家一家本来打算一起走水路,但是机缘巧合之下失散了,于是萨日娜带着两个小儿子走了水路,而大儿子则是带着鲜儿走了旱路。两条路无论哪一条,都艰难重重,萨日娜和儿子们差点饿死在海上,而大儿子最后是一路要饭,才找回了家。他们这还算幸运的,有很多闯关东的百姓,甚至把自己的性命留在了路上。

山海关的城门,曾经界定着关外和中原大地,但是从清朝1897年全部开禁后,到1910年,关东总人口增至1800万人。民国年间38年间(1912年——1949年),山东人闯关东数量达到平均每年48万人之多,总数超过1830万,大约占全部闯关东人口(3700万)的一半。

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整个东北地区已经有将近4000万人口,统计闯关东后留下的山东人,达到700多万,约占当时东北总人口17%。

洪流澎湃的“闯关东”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有史以来,民间最伟大的人口移动壮举之一。

十、作为一个民族文化传承者,对于民族文化你了解多少?

少数泯㵀越发扬自己的泯㵀文化,就与主体民族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大,文化差异越大,离心力越来越大,迟早有一天与主体民族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少数泯㵀要想长久地存活下去,就要积极汉化,积极向主体民族靠拢,以获得主体民族的信任和支持!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