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请问引用少数民族作者的文章的英文格式是怎样的?
这方面,每个人自己有多次机会,自己给自己规定出现在期刊里的名字。但最好方便自己方便大家。规定一次不再变了。
显然按照读音来贴近最好。也有风格迥异的。
重新看问题后,问得是:名字已经用汉字写出来了,要还原成少数民族名字。这个就,灵活解决吧。要跟期刊沟通。求助编辑解决。
二、苗、蒙、藏、壮、维等少数民族语言是否像英语、汉语等使用人数较多的语言具有同等的表达能力?
任何语言都可以表达任何人类想要表达的概念。例如A语言有概念,表达方式为"e",B语言中之前没有的表达方法,则可以直接借用“e",或另创表达方式“x”。无论是抽象概念,还是具体概念,莫不如此。
A语言中对概念集合S中元素的划分情形和B语言或许不同,这和居住环境、文化习俗有关。赤道上某个部落的语言中可能没有对雪的称呼,但这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见过雪,而当他们一旦乘坐飞机来到哈尔滨旅游之后,自然就会采用某种方式来称呼雪,可能是snow,可能是xue,可能是kakukuku,也有可能是harbin。
至于文字,则是另外一个层面上的事情了。并不是所有语言都有文字的,也不是所有语言的使用者都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来书写书面语,正如山西人一般不用山西的方言来写信,写报告,写小说一样;而香港的粤语流行歌曲绝大部分也都是用粤音来读北方话。中国的高原塔吉克人使用维吾尔文,韩国以前使用汉文。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使用的是汉文训读体,也就是用日语来写、读中国的文言文。所以当时玉音放送的时候大部分日本老百姓是听不清楚天皇在嘀咕什么的。
国内的壮族、苗族长期通用汉文,本民族文字推广程度不高。藏族、维族、蒙古族均有本民族同行的文字(维族和蒙古族有不止一种)。这些文字都是拼音文字,甚至都和拉丁字母一样,有着同样的起源。
三、有哪些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推荐?
谢邀
想看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得先学会其语言,维吾尔文学里上个世纪的诗词散文长短篇小说数量不少质量也不差,但被翻译成汉语的很少,已经翻译的也没有全进入社会 。没有欧美和日韩作品那样得到大量的保证质量的翻译。
少数民族的文学作品不少,我知道的维蒙哈三族都有自己完整的文学体系,近现代也出现了很多文学家和优秀作品。
没有资金,九十年代之前有体制的支持,市场化后少数民族的文学竞争不过西方的,社会资本基本上全投入到日韩和欧美文学作品的翻译。没有社会资金的投入全靠业余翻译是没办法保证时间和质量的。
没有读者,80-90年代多数人眼里唯独西方才是先进的所以他们的文学质量棒棒的,其他的都是落后封建 文学都很差,所以没有什么人喜欢看。
优秀的翻译人才短缺,翻译文学作品不仅要熟练掌握两个语言 还要熟悉两方的文化文学风格 得有一定的文学继承。随着上一代大师们的去世,已经出现断代了。
没有观众导致没有人愿意投资,没有投资导致没有人翻译,也没有人愿意出版,就这样在恶性循环。
印度总理到访哈萨克斯坦时念了一首吾提库尔先生的诗,这下先生火了 他的好几个作品正在翻译成英语中。
之前在西方中国的近现代作品也比较罕见,也没有什么人喜欢看,甚至比日本、阿拉伯、土耳其的还少。不是因为中国作品质量不行,这是因为西方不了解中国的文学风格,而且翻译和宣传没到位,最近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高西方人也开始慢慢的关注中国文学作品了。
四、中国为什么允许某些地区的英文名称不是拼音?
我觉得存在这样的情况。
首先,目前我国存在多个地区或城市拥有非汉语拼音的英文名字,这些地区都或许包含着几种原因。
第一种就是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受民族文化的影响,地名其实就是当地民族语言的音译,甚至汉字名称才是被翻译出来的名字,所以在我国的法律法规面前,56个民族56朵花,拥有民族文化的地名不可厚非。
第二种则是历史遗留问题。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因为外国投资者需要和中国商人进行交易,而大清在很长时间里并没有将自己的城市名称国际化,使得外国投资者不得不使用自己的本国语言来音译这些地区,大多包含沿海及内地较发达地区,比如Canton和Peking等等。
第三种我认为是政治因素。西藏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却有一些国家企图在西藏胡作非为,所以为了方便外国政客通俗的称呼一个地区,他们便擅作主张的给西藏起名Tibet。
五、为什么呼和浩特英文名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拉丁转写(Huhhot),而齐齐哈尔用汉语拼音(Qiqihar)?
齐齐哈尔人来答一下
这个问题本身是不准确的,齐齐哈尔的拼写也是齐齐哈尔的民族语言发音的转写。
一般认为齐齐哈尔是达斡尔语天然牧场的意思,虽然达斡尔语没有文字,但是和蒙古语、满语的关系都很密切,大量的词汇是一致的,清代档案文书里有大量的满文材料中存在齐齐哈尔的满文写法
穆林德夫的满文拉丁转写是cicigar,同时也有cicihar的写法,区别在于右侧是点还是圈。至于首字母是c还是q,只是转写方案不同而已,没有本质区别。所以现在齐齐哈尔的英文拼法同样是该地名的达斡尔语、满语拼法,只不过正好和汉语一致而已。
六、「哈尔滨」的英文名称「Harbin」是否汉语拼音的拼写?
“哈尔滨”拼作Harbin其实稍微有点不好解释…… 简单点说是GB17733-2008《地名标志》和GB_T 15514-2015_《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及相关地点代码》所钦定的。至于为什么这么钦定,详下。
少数民族地名的转写可以突破普通话音节的限制,它为1976年6月颁布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所规范。
第二条 音译转写法限用《汉语拼音方案》中的26个字母,两个有附加符号的字母和一个隔音符号,为了使转写和记音比较准确,音节结构可以不受汉语普通话音节形式的限制,隔音符号可以在各种容易混淆的场合应用,记音的时候附加符号可以加在特定的字母上面代表特殊语音。
少数民族文字用拉丁字母的,音译转写以其文字为依据。跟《汉语拼音方案》中读音和用法相同和相近的字母,一律照写;不同或不相近的字母分别规定转写方式,文字不用拉丁字母的,根据文字的读音采用相应的汉语拼音字母表示。没有文字的,根据通用语音标记。
但是,实际上,仅维吾尔语、蒙古语、藏语地名使用本转写法转写。其他少数民族地名,哪怕是使用拉丁字母的地区,依然按照汉语名称逐字转写。此为1986年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所规范。
(四)蒙、维、藏语地名以及惯用蒙、维、藏语文书写的少数民族语地名,按《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拼写。
(五)其他少数民族语地名,原则上以汉译名称按《中国地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汉语地名部分)》拼写。
问题就来了,Harbin是满语地名,原则上应该按照汉字逐字转写,而如今依然使用Harbin,是因为GB规范性文件没有引用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范,只能通过《少数民族语地名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法》第三条来解释了:
其他特殊情况具体斟酌处理。
下面是具体的转写规则
七、多种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使少数民族语言在逐渐消失,怎样有效地延续语言的多样性?
作为普通人的感性认识。
少数民族语言,都不用少数民族,甚至汉语,在英语的压迫之下,压力都是越来越大。有赖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国家的支撑,总算日常生活用不着英语,但科技前沿领域还是避免不了。
另一个问题:未来语言的多样性恐怕不在于民族语言,而在于专业领域的分别。现代社会分工太细了。结果是字我都认识,说的啥不知道。来自我前几天看一个很简单的物流常见公式数理推导的感悟。我还是干物流的,公式我上学的时候就知道。这次就想看看怎么来的,然后懵圈了。
安全库存公式是怎么推导的? - 知乎 (zhihu.com)
一文彻底解剖经典安全库存公式! 小白瞬时都能成专家 - 知乎 (zhihu.com)
八、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是否会逐渐消失?
看你如何定义 少民文化特色
如果是 穿上鲜艳的服装 蹦蹦跳跳 唱唱闹闹
那只要有旅游业存在
就永远不会消失
但是 其他的深层次的东西 就不好说了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