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和书法有联系吗?

万里旅行网 2023-03-29 10:44 编辑:yyns 202阅读

国画 书法相通 不相似 本质是一

下面说的:有些是书画迹象上的一些分析;有些内容粗看起来可能与问题没什么关系

有些内容也不能作为我观点的直接证据 但是可以供您参考


不要觉得:书法一定是写在方格里面的,或者书法有恒定的格式 【这是重要的认知前提】

比如说:

左:汉瓦当 右:毛公鼎铭文的左半部分


看几个新石器时代的彩陶:

二---1 墨法即是笔法

有人可能觉得上面的彩陶绘画,只需仔细认真就能完成,其实并非如此:

不具备“书法功力”,不以“书写的状态”去画

图案是不会有“光彩”的,不会是现在看到的这个样子。

这不是玄学,而是先人从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墨法即是笔法。

《历代名画记》:“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清 布颜图 《画学心法问答 问笔法》:

“画家与书家同,必须气力周备,少有不到,即谓之败笔。”

《画学心法问答 问用墨之法》:

“笔墨相为表里,笔有气、骨,墨亦有气、骨。墨之气、骨由笔而出。”

清 华琳《南宗抉秘》:

“今试使一能书者与不能书者,同于一方砚上用墨,及其书就,彩色迥不相侔。此人人所易见而易 知者,何必更疑于墨法乎!”

国画的功力须以书法功力、状态作为基础。

宋代工细的花鸟画也不例外:染色不以笔法,色就不灵、不真。

所谓“能入纸、能出纸”,染色抛却用笔,则色不能渗透绢丝。色不渗透绢丝,则色不能沉稳,也不能清明,所以不能有光彩。


二---2

彩陶时代还没有文字,却已经有了“以书入画”的事实,这是为什么呢?

“书法”能力是一种人的本能。

而不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技能。所谓的“练书法”是通过学习,觉察到“书法”是一种本来具有的能力,并将其显扬出来罢了。

这种本能首先被应用于绘画

“书法”“书写”,“写”:泻 / 倾泻而下 / 满溢而出

石涛《苦瓜和上画语录》:“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

《历代名画记》:“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以书入画”、“书为心画”不是自我标榜、华而不实的宣传语,是内核,从新石器时代起就是。


三 “书法创作能力”不能直接转换成“绘画能力”

书、画在现实中必然存在“术业有专攻”的情况:不可能每个画家的书法都很厉害。

西周---三国:全国从事绘画者98%是画工,他们的书法作品我们现在是见不到的。

而且这个时段里,多数画工未必识字,所以也不存在写字这回事了。

以上是西汉壁画 战国漆器,无疑都是画工之作。

没有人能证明他们是否识字,但从中可以看出这些画工的“书法功力”。

三国两晋,士大夫参与绘画的就多了起来,兼通书画的就多了。

截至到初唐,著名画家进入法书品评者有

蔡邕、嵇康、宗炳、萧绎、陶弘景、殷令名、薛稷 七人

而能进入法书品评的总人数也就只有81人。

81 这个数字是唐 李嗣真《书后品》中明确提出的,与其余同时期书论不会相差太大。

《历代名画记》中明示兼善书、画者:

蔡邕、曹髦、吴王赵夫人、诸葛瞻、司马绍、荀公会、王廙、王羲之、王献之、嵇康、王濛、戴逵、勃仲若、顾宝光、宗炳、王微、宗测、刘系宗、刘瑱、萧绎、陶弘景、顾野王、蒋少游、王由、殷英童、阎毗、李元昌、李元嘉、阎立本、王知慎、薛稷、殷令名、殷闻礼、殷仲容、王绍宗、卢鸿、郑虔、郑逾、张諲、李绪、李平均、严杲、杨德本、齐皎、韩滉、张志和。

共46人。《历代名画记》中“历代能画人名”共收录317人(没数错的话)


《历代名画记》:“其(王献之)后陆探微亦作一笔画,连绵不断,故知书画用笔同法。”

“张僧繇点曳研拂,依卫夫人《笔阵图》一点一画,别是一巧,鉤戟利剑森森然,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

上面两幅是吴道子风格的绘画

可以试着临一下,没有书法功底,根本临不下来,这还不是吴的真迹。

而《历代名画记》中明示的兼善书、画者的名单中,并没有陆探微、张僧繇、吴道子。只说吴道子授笔法于张旭,学书于贺知章。

所以说,不是出色的书家,未必没有雄厚的书法功力。

综上所述,可得一下三条结论:

1、“书法创作能力”不能直接转换成“绘画能力”;

2、“绘画能力”需要“书法功力”的支撑;

3、有雄厚的“书法功力”也未必轻易就能拥有“书法创作能力”


钟繇《用笔法》:“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钟繇是纯粹书家,却终日以画增益书学。

书论中对于书法的描述,用的几乎全是图像,或者是动态图像。

如:“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程旷平书如鸿鹄高飞,弄翅颉颃。又如轻云忽散,乍见白日。”

感知笔画的“像”,就像在优秀作曲家的眼中,音符是彩色的 是人物 是情节……

左: 石器时代 岩画 右:战国 石鼓文


王微《叙画》: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

观画 当见势

可形可见的图像 均有势 而势 即“划”/ 即“笔” / 即“画”

手、足、躯干 均是笔画 藏锋、起笔、行笔、收锋俨然


从创作的角度出发

如果是泥塑 先立骨架 骨架即大势 绘画也是一样的

大势之中 自有头、目、手、足 种种细节自然生发

【董其昌《画旨》:山之轮廓先定,然后皴之。今人从碎处积为大山,此最是病。古人运大轴,只三四大分合,所以成章。虽其中细碎处甚多,要之取势为主。】

所以说:

在“势”的基础上 加之实际物体的细节 即画(国画)


甲骨文 & 五代 黄荃《写生珍禽图》

两图是否有一些共性呢?

布白相似,大效果就会存在相似性。书画布白,原理一致。


《历代名画记》:“遗其形似而尚其骨、气”;“形似、骨气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布白与骨、气是一体的两面

骨、气立而白自生

书画都讲骨、气

相比:画就是多了许多中间地带

比如颜色、枯、湿、浓、淡等等。所以乍看会没什么联系。


综合看一些图

***西汉盾牌 & 战国刺绣

可与草书、鸟虫篆相对照

其实与任何字体都能联结,古代许多书论当中都曾讲过类似的内容


***良渚陶器刻画 & 西汉石刻

两者都带着很浓重的书法思惟。中国人雕、刻尚且如此,何况绘画!


……


再扯就没完没了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