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哪些 以汉字为主题创作的艺术作品?
作者:芭莎艺术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3529219/answer/150361545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与《天书》相反,2012年,徐冰创造了一本人人都能读懂的《地书》。《地书》由当代社会的各种表意符号(尤其是网络聊天表情符号)组成,讲述了主人公小黒(一个标准白领)一天24小时忙碌风趣的生活。徐冰用当下最流行的图像语言,展示了当下的生活。
徐冰《地书》
徐冰说:“这两本看上去截然不同的书有共同之处,不管你讲什么语言,也不管你是否受过教育,它们平等地对待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天书》表达了我对现存文字的遗憾;而《地书》则表达了我一直在寻找的普天同文的理想。”
徐冰有很长一段时间在美国生活,他生活在西方,本身却携带着中国的文化。在这种矛盾冲突下,他创造了《英文方块字》,这种字体已经被日本录入了字库。
二、中华汉字是全世界唯一可以作为艺术品挂在墙上欣赏的语言文字,你认同吗?
嗯,绝对不认同。 @Mastalia 所言极是,比如“可以作为艺术品挂在墙上欣赏”的蒙古文书法的报道《我旗书法家以100幅书法作品展方式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
内蒙古新巴尔虎右旗人民政府我不知道两位回答阿拉伯书法的朋友为啥匿名…… 我早先曾经在一些场合表达过类似“阿拉伯-伊斯兰书法是唯一可以媲美汉字书法的书法艺术”的观点,但这个观点丝毫不否认其他语言文字的书法艺术的价值。我曾经还看到过一些鄙夷西文书法的观点,诸如“那是艺术字不是书法”之类的,实话说,真论起来各种书法都能归为“艺术字”,中国古人无非就是正常写写字,今人就拿来当做“作品”了,今人需要花费被古人更多的时间精力研习章法,进而进行创作,也无非就是时过境迁书写工具和方式发生了变化——西文书法也罢,阿拉伯书法也罢,同理。
阿拉伯语书法到底算艺术字还是书法?如果题主肯尝试从“需要花费时间精力研习章法并进行艺术创作”的角度审视各种汉字之外的文字的书法艺术的话,一定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可以作为艺术品挂在墙上欣赏”的阿拉伯书法作品也见于现代室内设计:
下面我尝试以阿拉伯-伊斯兰书法艺术(以下简称“阿拉伯书法”)为例,简单罗列一些和汉字书法艺术间的可比之处,窃以为,研习传统书法十多年的我还是有那么点话语权的。
(1)古代的传统
汉字书法源自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书写传统,篆、隶、楷、行、草不同的书体,尤其篆和隶,反映的是早期汉字的形态,传统书法采用的传统汉字(包括异体字),都是基于汉字书写的传统。
同样地,阿拉伯书法的各种书体同样体现了阿拉伯字母的书写传统和形态发展。这种传统性经历了千年的传承至今,早就和现代的书写方式大相径庭,但仍旧被保留在书法艺术实践中。关于阿拉伯书法书体的介绍可以看 @男爵兔 的这篇,我也有在回复中添加一些讨论:
除了汉字之外,其他文字有「书法」这回事吗?(2)特定的工具
汉字书法使用的毛笔在今天绝非常规书写工具,对于研习书法的人而言,选用什么笔,狼毫、羊毫、兼毫,写多大的字用多大的笔,等等,甚至选用哪家的笔,都有很多讲究。有的时候并不是随便搞个善琏湖就万事大吉了,我自己还有过非常奇怪的爱用笔,写小楷非得用它不行。当然也或许只是功力不足。墨也一样,研墨的过程是很需要耐心的,就算选用便利的液态墨汁,也有不同的讲究,内含胶质的比例会影响书写的流畅,此外还要配合不同类型的宣纸进行考虑,这些很多时候在家长送小孩子学书法的模式下被简化了,但真正用心研习的人是要自己用心考量的。
同样地,阿拉伯书法使用的芦苇笔或者竹笔也有很多讲究,甚至作为书法研习者的重要的“训练”之一是削制自己的笔:以自己的大拇指作为度量,以合适的力道反复削出平滑的曲线,调整笔尖的宽度和平滑度,如果不是用于古库法体(或称希贾兹体)的平锋的话,还要按照左右手使用做30°左右的斜锋。墨和纸方面同样,按照传统都是有诸多要求的——比如使用灯油燃烧残余制墨、用白垩粉处理纸张,就算今天简化了的替代品,也是要按照合适的方式进行——比如使用海绵替代蚕丝准备墨盒、用现代工业产品的蔷薇水处理墨汁,等等。
(3)严格的章法
练过传统书法的大概不少人知道“永字八法”,但我最初练颜体的时候也只不过是跟着老师临摹字帖,字帖里没有的就得靠老师写字样,这个过程中米字格、田字格、回宫格都是非常重要的辅助学习章法的工具。不过我个人实质的飞跃是真正拜师作为关门弟子从头开始练欧体的时候,在老师的指点下研习黄自元的间架结构。那个时候我才真正明白,章法的研习不仅仅是靠着格子找到字样中笔画的位置,而是要熟悉一些间架结构的原则,进而更多地考虑笔画自身的比例和相对空间位置。这个思考方式的转变对于进阶练习和理解(进而欣赏)行书和行草非常重要。
同样地,由Ibn Muqlah(ʾabū ʿalī muḥammad bn ʿalī bn muqlah)创制、经Ibn al-Bawwāb(ʾabū al-ḥasan ʿalī hilāl bn ʿabd al-ʿazīz)完善的配合圆形的“点系统”是非常严谨的一套辅助书法研习的比例测量系统。字母相对于基线的位置,不同笔画在基线上下的比例等等,都是非常有讲究的。
不同书体在不同字母的点比例方面有很明确的差异,比如ʾalif到底应该7点高还是3点高,等等。
以我个人的体验,熟练掌握运用这些章法和掌握汉字书法章法对于研习者而言,有着非常可比的难度,需要相似的时间、精力、耐心。
(4)师徒的传承
其实传统书法在成为培训机构的卖点之前,大体上是师徒传承的模式。前面提到了我曾经“拜师”,其实我最初也不过少年宫书法班的随便学学特长的一个一年级学员而已。真正的老师——算第二位老师——是一位离休在家自己开班的书法老师,很严厉,小朋友们都有点儿怕他。后来的我第三位老师,才给了我真正意义上跟随书法家研习的体验——老师是宁书伦的弟子,所以大概我还能排在宁老的徒孙辈,在我之前他没教过学生,书法只是他工厂“正业”之余的“工作”,妻子似乎也不怎么理解他的技艺,儿子也没有继承的意愿,现在想来,他可能是真把我当做传人来教,各种倾囊而出毫不保留,偶尔还聊聊艺术人生,“拖堂”是家常便饭,师母不喊他吃饭的话12点下课拖到1点也不奇怪。入室弟子的经历中,除了原本计划的楷书之外,老师还根据我的需求指点了行、草、隶,甚至邀请我体验了手工裱字的全过程,闲聊的内容除了间架结构这种基本技法,还包括行款设计、草书鉴赏、书法创作、纸墨、题字等等等等。
同样地,阿拉伯书法艺术也有着非常类似的师徒传承,类似的【字面意义上的】手把手教学。
运笔路线、笔锋处理、力道掌控,此外还有一些可以灵活处理的变通,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的传统书法而言,不经过老师的指点的话,很多时候是无法从字帖之类的出版物中得到的;而阿拉伯书法同样存在非常具体的运笔路线、笔锋处理、力道掌控等等。
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对于我国的阿拉伯语专业的学生而言,了解和体验真正意义上的阿拉伯书法的机会少之又少,偶尔可见的所谓的阿语系“书法比赛”大体上是让低年级本科生尝试性地展示一下自己练习写字母的“成果”,很多专业学生可能四年过来也没能真的搞清楚一些最最基本的字母的特点。我教字母的时候会特别提醒学生ﻝ和ﻙ的“外壳”是不一样的,但这些我自己领悟到认为有些意义的东西,在别的老师看来可能根本就是浪费时间,写出来能认就得了,还不如多花时间背背单词。当然,这么多年在美国,三度深入接触基础阿拉伯语教学,我发现其实这边也一样,甚至更差——我斗胆断言美国的阿语学生的字,总体上一定比中国阿语学生的字要差得多。但是,为了“讨好”学生不断创造良好学习环境的课程设计者们却给不少美国学生提供了接触阿拉伯书法的机会——比如邀请个书法家做个超短工作坊等等。我觉着其实咱们国内的阿语学子也值得拥有类似的机会体验阿拉伯书法,或者说,教师们也不妨亲自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给学生们简单介绍一下。毕竟就算平日用现代的原子笔书写常见的卢格阿体,同样也是有章法的书法体,而学生们可以轻易获得相关知识的途径并不多。外研社的《阿拉伯文行书字帖》(马忠厚, 史希同 & 杨智敏 1988)早就绝版了,我当初特意到穆民区的小书店才淘到一本,上外两位老前辈的《阿拉伯书法艺术》(周顺贤 & 袁义芬 1993)我当初也只能去淘旧书,许多年前前抢到的《阿拉伯文书法简明教程(试用本)》(2007)怕是也没得买了吧,现在只能期待《实用阿拉伯书法教程》(周丽娅 2017)能持续一些年份……我忘了有木有买这本了。。得回去查看一下书架。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