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学 读( )法,有( )到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出自《弟子规》)
二、朗诵经典诗文的方法
我是这样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方法教学
振兴小学 邝静怡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从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得到提高,并具有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进而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最终热爱古诗词。
诗重感情,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在古诗词教学中,我重视让学生在读中展现画面,重视在读中想象意境。
一、 读想结合。
通过展开想象,把仿佛看到的、听到的情境、感受,用自己的诵读传达出来,化语言文字的符号为鲜活的画面,鲜活的意境。古诗词的语言精练,文字精美,短短的几十个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内涵。因此在读古诗词时,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诗句中的意思,从而感悟语言、熏陶感情。如《秋浦歌》这首诗的教学时,我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进行自由的联想,有的说想到了冶炼工人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有的说想到了月夜下工人忘我劳动的情景;有的说仿佛看到了一群勤勤恳恳的冶炼工人打着赤膊迎着寒风在炼钢;还有的说在读中看到了工人们乐观的工作态度……
二、 读悟结合。
语言的感悟就是要培养语感,感悟到语言的精妙之处,语言的表达效果,语言的感情色彩。语言的感悟是“读”出来的,情感的熏陶也是“读”出来的。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的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每读一次都是一次不同的情感体验。
三、 读写结合。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流传千年,为圣哲所作,言语行间处处充满智慧,是对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学生天天习读,犹如与圣人对话,时间越久,文化浸润,心性养成,尽在其中。于是,我抓住古诗的这一特点,在诵读古诗之后,都鼓励学生写一些诵读体会,画一幅意境画,使学生不仅停留在诗文的表面上,还深入到诗文的主题中,更深刻地感悟诗情。
多形式地诵读经典诗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中华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他们将来的学习也有很大帮助。更重要的是,这些古文蕴含着如何做人、做事的深刻哲理,是对《学生守则》的一种丰富和补充。
三、诵读国学经典
言忠信,行笃敬。 选自:《论语》 意思:说话忠诚老实,行为厚道严肃。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选自《礼记》 意思:有时紧张,有时松弛,这是周文王、周武王处理政事的办法。现在多指工作、学习和生活要劳逸结合。 一树百获者,人也。选自《管子权修》 意思: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获的,是培养人才。培育人才虽然费时、费力,但是收获很大。 士有百行,以德为首。 选自《三国志》 意思:志士有百种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后来用来说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选自《左传》 意思:击第一遍鼓,士气振奋;击第二遍鼓,士气开始低落;击第三遍鼓,士气就完全消失了。这句话鼓励大家趁情绪高涨时一口气将事情做下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意思:人不是生来就什么都知道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呢?说明向他人求学的重要性。 万物之中,以人为贵。出处:范晔《后汉书?周举传》 意思:在天下的万物之中,人是最宝贵的。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出处:《老子》 意思:天下的难事,一定是从容易的事发展起来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从细小的事发展起来的。 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出处:《礼记》 意思: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见,听什么也听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专注。 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出处:桓宽《盐铁论》 意思:不因为不得志而改变气节,不因为地位卑下而改变志向。 不迁怒,不贰过。出处:《论语》 意思:不拿别人发泄怒气,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出处:葛洪《抱朴子》 意思:不学习而想得到知识,就像想得到鱼而没有网一样。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出处:《旧唐书》 意思:(一个人)不敬重别人,实际上是不敬重自己。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出处:《论语》 意思:时间在不断过去,我们要珍惜时间。 内不自诬,外不诬人。出处:《韩诗外传》 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意思:学好像登山一样艰难,学坏如山崩一样容易。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处:《晏子春秋》 意思:坚持不懈做事的人,总会成功;酣筏丰禾莶鼓奉态斧卡不停步向前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意思:耳朵听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经过实践的。
四、诗词的诵读方式有哪些?【尽量详细点】
“白鹿洞书院是宋代“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坐落在庐山五老峰下的山谷中。南唐时,有人在庐山白鹿洞旧址建立学馆,旨在收授生徒以教,称“庐山国学”。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为南康军守,重修院宇,在此讲学,并奏请赐额及御书,朱熹曾亲制学规,提出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治学方法。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