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3(改)
关于「中文系」
中文系的内涵:指高等学校按专业性质设置的教学行政单位——“中国语言文学系”的简称,是高等院校下设的机构之一[1]。
中文系的外延大致包括:
- 两岸四地的中国语言文学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 北美地区的东亚语言文学系(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 日韩新马泰等地的中文/华文系(Department of Chinese Studies)
- 欧洲大陆及其他地区的汉学系[2](Department of Sinology)
- ......
(国内)中文系的学科设置和培养方案包括但不限于:
- 05 文学
-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 050101 文艺学:美学、西方文论与文化、中国古代文论......
- 050102 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语言学史,语言学理论,对外汉语教学......
-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史,古代汉语1/2,现代汉语,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版本学,校勘学......
-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先秦两汉 魏晋南北朝 唐宋 元明清及近代
- 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当代文学史...
- 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学:民俗....
- 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西方文学史.....
个人印象中,除了古代汉语上一年,现代汉语拆成了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用学等上两年,其他基本上一学期。不说内容的话,是不是觉得上面这些内容看起来高深莫测,很有文化内涵?!其实因教师教学具体风格而异。大多内容现在都忘了,除了语言学史,汉语史,古/现汉语基础和方言学,其他的知识跟我目前做的貌似也没直接关联(或许还没用到)。
不知道题目中的“普遍”是指怎样的情况,就个人体验来看,语言学和文学二者学好都不容易,只是文学看上去似乎比语言学入门门槛低一点,但是总觉得学文学很讲究“素养”,学语言学很讲究“论证”。当然有些人可能天生适合学文学(比如钱钟书)或语言学(比如赵元任),但是可能跟个人后天兴趣,教师风格和家学渊源等因素相关(毕竟乔姆斯基的父亲就是希伯来学者),也有人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有机会在文学/语言学上有很好发展。如果以艺术和科学将两者区分的话(其实不具有显著的区别性特征),就从两者本体特征和研究范式来谈谈吧。
本体特征
学中文的人大多喜欢“宏观叙事”。那就从宏观上讲好了,“世界”大致包含了以下层面的内容:
- 物理世界
- 生物世界
- 文化世界
- 信息世界
物理世界是客观的宇宙万物,生物世界是生命现象的产生和生命活动的表现,文化世界则是生命体对自身活动的知识和经验总结的潜意识外化。从人类演化的角度看,自然语言属于生物世界,而文学属于文化世界,二者的发生学有差异。语言先于文字产生,文字符号的出现帮助人类文明才能传承。
其他专业眼中的文学或许是谈谈诗词歌赋、看看小说、聊聊各种主义,写写读后感就够了,要么充满了古色古香的中式幻想,要么是小布尔乔亚的自由与洒脱。就个人读本科时接收到的训练来看,感觉跟重新读高中差不多。在某些学校,中文专业(广义)大一大二需要背诵的古典文献(包括诗词歌赋)就有整整好几十页(毕竟有的老师上课是要点人抽背的),古文字学老师每节课上课就点人问几个小篆或甲骨文。此外,本科生四年要完成十万字的写作任务(后来打了半折,五万也可以)。所遇名师不多,做学术科研的也不太多,所以没什么科研课题,大多数都是兢兢业业认认真真上课的老师。
不少人会觉得文学理论性课程比语言学理论课程有趣,看看B站上的公开课也会深有体会,文学理论讲的好的老师确实要比语言学多。文学更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切近我们作为人的部分,一是大量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学形象充实了同样枯燥的文艺理论,增强了理论的描述性;二是对感性的文艺创作过程的再分析不同程度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哪怕没读过原著的也会被吸引(但是听过之后有什么印象就因人而异了),这点某种程度上增强了理论的传播性。所以一般而言,文学的课,除了几个功力深厚的老教师,基本上年轻教师都是教学主力,也比较能吸引学生的兴趣。
语言学不然,除了分模块之外,大多数的语言学课程都是“反人性”的,需要对自身进行内省,用元语言思考。国内除了极少数开设语言学系的高校,大多数学校对语言学的学科属性都不明确,在学科培养上也比较保守。从几所学校语言学系本科生的培养方案里看,开设的课程看起来是很好的,但是仔细看一下师资力量和研究方向的话......(作为非本校人也不便发表观点)。个人没有太多外语学习经验,所以外语水平很一般,学语言学专业也只是兴趣使然,只是在求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老师启发了我的兴趣。
研究范式
有人认为文学研究就是文学史研究,也有人认为文学研究主要针对文艺理论和流派,中西方文学史以及中西方经典文学作品。文学研究大概是以中/西文学史为纵轴,以文艺理论和学术思潮为横轴,所以越往深处研究可能集中的是某个国家/地区、某个时段、某个派别、某个作家、某种体裁/作品的片段。本质是对人的意识的反思和人性的关怀,每个时代的作者和读者都有不同的时代特征。除了阅读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了解世界主流的文学流派,还需要储备坚实的中国古典文论、中西文化理论,西方哲学(文艺学)和文学作品批评等理论知识。学文学最主要/最艰深的其实是文艺学(学科代号可见一斑),其次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献和古典文论也是让人头大,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和西方文学史这种课上课时听起来多有趣,考起试来就会让人多抓狂。
还是本科生的时候很喜欢文艺理论,电影理论,和严歌苓的小说。很多名著小时候看过,长大之后也忘了,世界名著之类的看的不多,基本不看(金庸除外的)武侠、科幻、言情、侦探、推理,也不太关注历史、时政、财经等内容,比较喜欢绘本,小说和人物传记等。大学时老老实实啃完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索绪尔的《普通语言学纲要》和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还有一些现在忘了名字的厚书,码过一些影评散文之类的字,也参加过一些文学作品比赛云云。从小写的日记也有很多本,无非是些无关痛痒的流水生活和疯长的思绪。上中文系硕士班的时候接触了一点点「新儒家」的思想,但是那时候全身心都在语言学上,所以慢慢地退却了这部分的热情。以前顶多是教教外国人学汉语,中文系硕士班毕业后阴差阳错地做了不到一年的“语文老师”,将上辈子有可能「煞」过人的罪孽也弥补了,毕竟俗语有云“上辈子杀猪这辈子教书,上辈子「煞」人这辈子教语文”,而我是一口气从小学生带到高中生,看来上辈子很有可能是什么十恶不赦的通缉犯 :)
自己对学习的态度也是喜欢的就多看点,不喜欢的应付考试就行,随缘罢了。只是中文讲究做学问格式要严谨,不管水平怎么样,至少呈现出来的东西是符合大众对“中文系”的期待的。
案例分析
以下以一个具体案例来看文学分析与语言学分析的差异吧。
《杂诗三首·其二》
王維 <唐>
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寒梅著花未?”的语文分析
- 寒梅:冬天开的梅花。
- 著(zhuó)花:开花。
- 未,用于句末,相当于“否”,表疑问。
- 著花未:开花没有?
=> “寒梅著花未?”的文学分析
先看初高中的古诗鉴赏是怎样分析的呢?
答题模版:
这句诗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的内容(如:想问的问题不知从何说起,对家乡的思念竟在这一个不经意的问题之中),凸显了诗人......的心情,表达了诗人......的感情,起到了......作用(如这是诗人的留白,让读者去想象)。
再看大学的文学课是怎么分析的。
“來日”的训诂
來日:猶云「往日」也,與作「將來」解者異。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
欧丽娟(2018)在「孤独的多棱镜」演讲中[3],她从这句话中诗人的提问心理入手[4]
那麼究竟到底這一首詩的優點在哪裡?「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的這個提問,到底是觸及到人性的哪個面向?觸及到哪一個人性的問題?為什麼會跟一個離家很久的人的心境,如此深刻連接在一起,而且深深觸動人心?
......
比較起來,他似乎就融合了王績在〈在京思故園見鄉人問〉之中的「別種幾株梅」和「林花那後開」這兩句,意思是:「隆冬春寒中的梅花開了沒有?」,而也就只有這麼一句。相較起來,在同樣思鄉情切的背景之下,王維的提問就顯得太過簡略了,那這確實如同我們剛剛已經提醒大家,是一個非比一般的狀況,也當然引起了各種不同的揣摩跟詮釋。那最負面的一種,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就是用這一點來推論王維是自私的。然而這個說法的不合情理,當然就無需贅言。
第一瞬間的反應:自我防衛的心理機制与「不敢問」的情怯......
=> 中级:“寒梅著花未?”的句法学分析
这句话的句子结构其实很耐人寻味。先是一个基础题,这句诗里面有几个词(word)?
- 五个:寒/梅/著/花/未?
- 四个:寒梅/著/花/未?
- 三个:寒梅/著花/未?
假定这句诗里有五个词,根据古代汉语一个字是一个词的原则,那么这句诗可以翻译为:
寒 梅 著 花 未?
winter plum blossom flower NEG?
问题:
- 这句诗的“梅花”是NP还是DP?是定指还是泛指?
- 这句诗的时态(tense)是什么?
- 为什么表否定的「未」出现在句尾表反问?(negative yes-no questions?)
第一,指称。这里的「寒梅」不是泛指,而是特指。
“寒梅著花未?”
(種在雕刻精美的窗前的)那株梅花開花了沒有?
第二,再看时态。现代汉语一般被认为是「弱时态」语言,或者没有时态的语言(Tenseless language),如果将原诗(中古汉语)翻译成现代汉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句:
一般进行时:
a. "Is the winter plum blossoming yet?" 寒梅开花了吗?
b. "Isn't the winter plum blossoming yet?" 寒梅还没开么?
一般现在时:
a. "Does the winter plum blossom yet"
b. "Doesn't the winter plum blossom yet?"
一般完成时:
a. "Has the winter plum bloomed yet?"
b. "Hasn't the winter plum bloomed yet?"
根据前面的语文分析以及文学分析,大家觉得对应的是哪一个呢?
第三,这句话是否定是非问句:
=> 现代汉语
- 那株梅花開花了吗?
- 那株梅花開花了沒有?(对应原诗)
- 那侏梅花还没有開花么?
看看自然语言中的否定是非问句:
=> 现代希腊语(Modern Greek)
- Den ipie o Yannis kafe?
Neg drank the Yannis coffee
‘Didn’t Yannis drink coffee?’ - O Yannis den ipie kafe?
the Yannis Neg drank coffee
‘Did Yannis not drink coffee?’
=> 西班牙语(Spanish)
- a. ¿No bebe Juan?
Neg drink Juan
‘Doesn’t Juan drink?’ - b. ¿Juan no bebe?
- Juan Neg drink
‘Does Juan not drink?’
=> 德语(German)
- a. Hat (nicht) Hans (nicht) Maria gesehen?
has Neg Hans Neg Maria seen
‘Didn’t Hans see Maria?’ - b. Hat Hans Maria nicht gesehen?
Has Hans Maria Neg seen
‘Did Hans not see Maria?’
=> 韩语(Korean)
- a. Suni-ka coffee-lul masi-ess-ci anh-ni?
Suni-Nomcoffee-Accdrink-Past Neg-Q
‘Didn’t Suni drink coffee?’ - b. Suni-ka coffee-lul an masi-ess-ni?
Suni-Nom coffee-Acc Neg drink-Past-Q
‘Did Suni not drink coffee?’
思考:
- 上古汉语的谓词「未」为何演变变成了否定副词?
- 为什么中古汉语的「未」出现在句尾未不是动词前呢?
- 寒梅著花未?
- ?寒梅未著花?
未[5]
动词:不足,还不够。
《国语·周语上》:夫晋侯非嗣也而得其位,亹亹怵惕,保任戒惧,犹曰未也。
形容词:不止,不仅。
《左传·僖公十五年》: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我怠秦奋,倍犹未也。”
否定副词:相当于“不”。
《尚书·金縢》:秋,大熟,未获,天大雷电以风,禾尽偃。
否定副词:相当于“没有”、“不曾”。
否定副词,表示疑问,用在句末,相当于“否”。
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上乃曰:“君除吏已尽未?吾亦欲除吏。”
否定副词,不要,相当于“勿”、“莫”。
杜甫《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东郊何时开?带甲且未释。
=> 高级:“寒梅著花未?”的(形式)语义学分析
由于「著花」是个及物动词带宾语,出于简单需求,暂且以不及物的「著」为例。
- Hamblin (1973) / Karttunen (1977) denotations for yes/no-questions
令:
则有
原句语义解析式为:
2.
令:
原句语义解析式为:
a.
个人感受
其实很少在知乎回答除了自己关注以外的内容。一是觉得知乎就是一个网络媒体平台,没人会仔细看不成熟的观点。自己也比较冷感,不喜欢凑热闹。上知乎也只是找一个输出的方式,毕竟自己平日里也没什么人交流。再者,自己现在围绕的都是很具体的语言学现象,思考问题的角度也都是很死板的what-when-where-why-how。生活中,一些不认识的人初次见都以为我是工科生(我也不懂这是什么意思:))。
其实想想,六年的中文系训练给我的影响或许是潜移默化的,只是大概中文系(或其他文科专业)出身的都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总觉得师承要正统,礼数要周正,不管各家实力如何,首先要体面!中文系真的的是一个很“奇特”的系,不仅有地域区分(京派/海派/港台新马.....),还要看师承何处。所以,像我那个名校毕业在出版社做了八年编辑的同学也转行CL,而像我这种既不是什么名校毕业,也没有名师傍身的人,早早认识到自身资质有限,也不擅长人情世故不懂人际交往又喜欢钻牛角尖的异类也改行了,毕竟能幸运地把做学术的兴趣作为职业的只是极少数,虽然很希望做学术,但是个人不认为自己今后一定能顺利读到博士找到教职之类。人类知识文明的进步就交给其他有能力者吧。这样一来,其实反倒没什么包袱了,也能在现阶段自在地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进行自我发现了。虽然一无所有,反倒乐得自在。所以,喜欢什么就学吧,不喜欢的就先放放,毕竟有些事讲究点眼缘。说不定以前甘之如饴的,现在反而恨之入骨;以往不冷不热的,如今心向往之。
最后以《诗经 召南·江有汜》作结吧(没别的意思,只是觉得里面涉及到的语法点蛮有趣 :)
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
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