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给一张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同学的书单吗?

万里旅行网 2023-03-17 23:46 编辑:yyns 195阅读

读书很重要,但是中文系的作品和研究论著浩如烟海,读法更重要。

讲两个部分:入门书单+读法


汉语言文学基础书目入门

必读

唐兰:《古文字学导论》,齐鲁书社,1981年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

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特里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曼 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

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观》


选读

(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2)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

(4)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5)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6)徐复观《中国文学精神》(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8)李泽厚著,2008年,《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三联书店

(9)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商务印书馆1996年。

(10)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11)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2)卡尔维诺《千年文学备忘录》

(13)《中国新文学大系》书系

(14)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钱钟书 《宋诗选注》


读法:

1.以文学史带作品,以作品配批评

上面的书特别少,但是少的原因是,所有的“史”类,必须以历史为线索,找作品去读。

比如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就薄薄一本,但是读的时候,时刻要用“历史阶段—作家流派—作品内容—批评集合”这样的思路去读书。

比如我们看到书里提了湖畔诗社。大致就一小段,但是你需要做的,可不是看过就没了。

你需要找湖畔诗社的作品集合+研究集合去读。了解他们的作品内容,以及针对性他们作品的代表性批评理论。

在文学史学习中,基本要做到书上一行字,阅读百本书。

简而言之,就是以史带读本,以批评解读本。


2.在文学史之外,还要读文学理论批评史+哲学思想史。

主要读法是定概念+联思潮

正所谓无定义,不批评。

实现文学批评的第一步是定义正确,而大部分人是活在概念混淆的世界里,为混乱概念而相互攻击。

因为基础概念的混淆,对于概念层级理解的错误,所以往往他们的所学是无法正确正确指导生活的。

培育文学和文化的批评能力,一定是建立在正确的定义认知和批评理论层级认知上的。

我以当下最尖锐的女权主义作为例子,这就是概念混乱+批评无层级的典型

诠释层级和权力——不存在能穿越时空的概念

任何概念的出现,它基于对某种问题的诠释,而诠释的范围,取决于这个概念的层级。

概念层级就像是太阳系一样,最中心的太阳是被预设的绝对唯一真理,但是这样东西是永远不能达成的,但可以诠释百分百世界中现象的。

向外依次是哲学—各个门类理论(比如文学理论,政治学理论)——各个门类现象(比如文学作品后的社会现实)——各个门类的现象之现象(反映社会现实的虚构重述:历史作品,文学作品,新闻作品)

而除去绝对唯一真理之外,其他的外围理论,全部收到时空的制约,是离真理越远的。即不能全然诠释社会中的所有时空中的现象。

那么,目前市面上的女权主义理论,不用看争议本身,你只需要看他们如何使用这个理论批评的,就可以看到问题所在。

典型做法:用大约70年代,欧美女权主义起始阶段的片段理论,来作为21世纪中国女性生活现象指导的有效理论,且在不辩证新闻作品立场性的情况下使用。

你可以看到,单是这样的使用思路,就和真理本身隔了十几层。

没有做任何的理论辩证,从某国某时代的女性主义运动的某派别的某理论片段里随意拿出一点点概念就开始批判中国当代的现实。

我都不说中间还有翻译带来的损耗和辩证新闻作品立场,叙事背景的工作。

看社会问题,不用讨论现象本身对不对。单看阐述现象的人怎么使用批评工具产生批评就可以评判他的结论。


这种批评的错误操作就决定了得不出正确的解读,从而也给不出理性的指导。

同理,这种理论的层级概念要和学习文学史一样,通过学习历史+史学观念+史料阅读方法,学习哲学+哲学思潮+哲学专题研究来完成,初步在本科建设一个基本的哲学史概念和批评范式。

而这块的学习决定了硕博学习的高度。硕博阶段需要进行的是批评的批评。

因为现象就那么些,研究的精准和广远,更多来自于针对于批评体系本身的批评和推翻。

比如在目前考博中,最容易被问及的就是对于“五四”的再诠释研究,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关联性重诠释,以及近几十年兴起的重审文学史。

这些都是要在批评之上,对于文学批评的源流概念,权力结构进行重构,从而释放概念范围,在解读现象上就有了新的视角。


3.所以第二重要的就是,批评从概念词汇开始。

批评本身不是从流派开始的。新人特别容易一开始就拽理论,用什么女性主义,生态主义强行解读作品和现象。

所有的批评都必须要从精准的批评词汇和专业的批评方法开始。

所以文学理论➕中西方文论是必须要学习的东西。

要精准地理解概念本身,而且要建立概念体系,中西方的批评概念体系要分开,流变要清晰。

这样就不会用一家之概念,诠释全体之世界。

比如非要用古希腊的诗学来作为李白诗歌批评的尺度,这就是纯纯有问题,简而言之,本科生不配这么高维的操作,这不合规。

像是“灵感”“妙赏”“洞见”等常见理论概念,“现代性”“后现代性”“未来主义”等词汇也必须学会,不然将来读论文,你就会觉得中文系是一个人人不说人话的地方。


总结一下,中文系本科,务必做到把薄书读厚,以史为线索,出入文本和理论之间。

硕博阶段,那就是要把专业选定,方向选小,厚书读薄,质疑自己曾经信奉的,批评自己曾经笃信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