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语言文字

万里旅行网 2023-03-18 01:52 编辑:yyns 281阅读

一、喜欢国学的话强基计划选择历史系还是中文系古文字方向?

国学范围很广的。一般国学指的应该是经学、中国古典文学或者古代哲学吧?和历史、古文字学都没有太大关系。所以应该报常规的汉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还有哲学以及哲学的强基。

当然中国作为一个有着悠久治史传统的文明,学习历史也可以算学习国学吧。

二、学习国学,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读起,还是从四书五经学起?

不推荐《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这些主要作用是给孩子识字用的,现在用不着,《三字经》后面又晦涩难懂,没必要。

国学启蒙推荐下面三类:

第1类:0-3岁可以读《声律启蒙》

0-3岁的孩子,重点是感知世界,而不是管教和限制。认知事物、感受美是两大主题。

《声律启蒙》 是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声韵协调,琅琅上口。其语言丰富、词语优美。

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不仅没有任何的管教色彩,它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的音律感,还能让孩子感受到音韵、事物的美好。

第2类:3-6岁可以读古诗词

古诗词有“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的诗情;也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画意;更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想象。

这些唐诗宋词,文字优美、意境高远,不仅可以提升孩子的文学素养,加深对生活的感悟,还可以让孩子感受最纯粹的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词大会如此火爆,就是因为它适合孩子们学习、研读。

第3类:6岁以上,可以读孔孟老庄

小学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可以在父母和老师的引导下,吸收中华文化的精华了。

孔孟老庄的研究专家王蒙曾在节目中表示,很多国外的心理学家讲的,各种学习、处事、经商的道理、方法,其实在中国古代已经有很多集大成的思想家、哲学家提出过。

他认为,相比《三字经》、《弟子规》、《十二生肖》、《千字文》、《百家姓》等等,更希望孩子读读诗,在家长和老师的引导下读读孔孟老庄。

为了让中国年轻一代,吸收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王蒙立志把受益终身的老者智慧,传承给中国的年轻一代,他用86年的人生阅历,和67年的创作经验,写出了这套《写给年轻人的中国智慧》。

为了能够让你和孩子,在半小时了解孔孟老庄的思想精华,他重新定义了经典的读法,直达孔孟老庄精华内核,用现代年轻人的语言,抽丝剥茧的诠释成“精进、原则、得到、个性”四个维度:

《精进:极简论语》 比努力更重要的,升级思维方式
《原则:极简孟子》 不将就自己,不讨好别人
《得到:极简老子》 你的眼界,决定了你的世界
《个性:极简庄子》 你以为的合群,其实在浪费光阴

为了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书中的每一页,都是一个独立的主题,他还特意邀请了一批年轻学生试读,反复修订,直到大家都反馈够通俗有趣,读到完全停不下来,他才满意

这套书大人孩子都可以读,不枯燥不晦涩,得到樊登老师的极力推荐,读了这本书,孩子将了解孔孟老庄的思想精华,获得升级人生的思维方式,学会智慧地保持个性与独立,提升人生境界!

想知道《三字经》《弟子规》为啥不适合孩子国学启蒙,指路:《弟子规》是文化精华还是糟粕? - 倾叶轩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0895523/answer/1379537028

三、汉字是不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文字?

我可以很明确的给出答案。

汉字确实是世界上最优秀最伟大的文字。

这个答案,3年前我还不懂。

直到我儿子开始学习古诗词!!

唐诗宋词,如果你还不能明白汉字的伟大,那就多去读一下古诗词,如果你没有孩子,很难自己去阅读理解这些瑰宝,但是当你孩子开始学习这些国学,你要给他解释辅导含义的时候,你就明白了,任何语言和文字都不可能像汉字这么有意境,这么有文化内涵,短短的几个字几个词语就能描绘出一副画卷,并且让你身临其境。

随便拿一首我儿子昨天学的诗,你们自己感受一下就明白了。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用心读一下,闭上眼睛,汉字的伟大就出来了,这还是随便一首诗,唐诗宋词有多少,你们自己想一下吧。

最后我说一句题外话,现代诗,这种东西在我看来根本就不是诗,说白了就是顺口溜,意境也有,但是跟古诗词比起来,真的是天差地别。国外的文字,最优美的表达方式也就是现代诗了,对比中国的古诗词,孰高孰低,不用多说。

最重要的是,唐诗宋词这类瑰宝,除了用汉字,任何语言都没办法翻译出来他们韵律和美感。

四、学国学一定要先学会阅读文言文吗?

是的,这是必过的坎。文言文的作用就是保证文字不随语言的改变而变化,这是祖先们早就意识到的问题。所以我们能读秦汉文章,读唐诗宋词。

五、看国学的传统文化爱好者为什么有严重的字本位毛病?就好像人的思考能力都是文字赋予的而不是人本身就有?

人生下来一无所知,需要学习;人性中善恶并存,需要扬善抑恶,甚至修善去恶。

这就需要高明的指导,需要华夏文明久远历史中流传下来的经典内容开启智慧与善念,而汉字就是经典的基石。

恰恰汉字并不是临时用来表达语言与思想的过渡工具符号,而是一开始就精心设计的,里面蕴藏了巨大的智慧,是考虑到了面向未来承载庞大文明内涵的,可以让智慧一以贯之的。如果稍微研究一下汉字就能体会到。

这也是从春秋时期就有人喜欢拆字来随文演义的本质原因。比如楚王说:止戈为武。还被许慎收入作为《说文解字》的正经解释,意思是不推崇武力,动武是通过以暴制暴的方式达到和平。

这就沉淀下来成为一种文化习惯了,有他的道理但不能过。文字之学历代称为“小学”,顾名思义,是文化的基础部分,可以因小见大,但不能偏执使用。

钱评论黑格尔那件事,要看具体黑格尔说了什么、怎么说的。

西方早期的文化跟我们的传统文化异曲同工,但是后来发生变化了,讲究所谓“思辨”,说白了就是人为理论化了,近两三百年尤甚,其实是换了一种方式的咬文嚼字,只不过用各种哲学术语、逻辑范畴来玩而已,那我就跟你来个五十步笑一百步,半斤对八两。

这可不是炫技,或者你说我不好我奋起怼之。看上去是这样,其实更可能是借这个形式,表达文化上的差异。这么写倒是很符合陈道明演的《围城》中方鸿渐的性格与才气。

六、作为一名古文学爱好者,想要成为一名国学文言入门者(非应试),应从哪些书开始读起?

题主的问题有点宽泛,因为所谓的国学也好、文言文也罢,其实是一个非常系统的理论体系,进入大门以后,你能看到有正堂厢房各进院落,所以自己得先明确想学什么,然后才能选择相应的书籍。

总的来说,你可以把国学或者文言文的世界想象成一个三进院。

首先是过大门,这个得先识字,这里的字有别于我们经常使用的现代文字,需要掌握一定数量的繁体字和文言文字义,得学会查阅字书(《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之类)。如果想在这一个层面有深入研究,则需要进入“小学”领域进行学习,比如音韵、训诂什么的,如果不想在这里浪费时间,请直接进入一进院。

一进院是理论基础。很多国学大师之所以讲不好国学,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学会最基本的古代文化理论知识,所以只能往里灌鸡汤。如果真想学国学、文言文什么的,最好学点基本理论。这东西也不难,学好四书就行。四书是明清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换句话说是这两朝文化人的通用语言和理论平台(其实两朝以前也差不了多少),而这四篇文章字数不多,看起来也不费劲,作用却很大,算起来性价比很高,值得一学。学完这个,你就可以进二进院了。

二进院可以按照五经分成五个房间,即诗、书、礼、易、春秋,你可以理解为五条学习道路。学诗的重点是学习表达情绪和意见,诗经第一、汉赋楚辞第二、唐诗第三、宋词第四,其他稍逊;学书的重点是学习治国理政的思想,尚书第一、各史本纪也都可观;学礼的重点是学习古代的各种典籍制度,三礼以及各朝法令制度都大有可观,但是专业性太强,内容太繁杂,不容易学;学易的重点在于知道事物(尤其是力量)的消长变化,这是古代文化理论的基石,但同样也是最难学的东西,不建议在这里浪费时间;学春秋的重点在于以史为鉴和学以致用,春秋三传和二十四史都可以看,但明儒认为,左传第一、史记次之、汉书以下不足论。能在二进院中其中任何一房小有所成,也都能就算是相当牛掰的人物了。当然,这里还不是终点,下面是三进院。

严格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真正的三进院,他和二进院是一个东西的两个层面。五经有古今之别,换句话说,同样一本春秋,今文(隶变以后)解释方式是一种意思,古文解释又是另一种意思,这个古文解释就是我说的第三进院落,这是大师们的领域,建议你等大师诞生以后再学吧。

二进院和三进院都可以通往后门,推开门是一个巨大的大花园,这是诸子百家、士子文集的世界,提醒一下:这里有鲜花、也有杂草,建议在对“经”有一定程度理解之后再去研究,否则良莠不分,容易误入歧途。

差不多也就这样了吧

七、为什么还有人劝退汉语言文学专业?

1.挣不了快钱

2.需要读大量书,而且名著并不是所谓爽文,文学作品很多因为“好看”而成为名著,而是具有文学价值。需要研读文学理论,比较抽象,你要思考自己到底喜不喜欢?能不能看得进去?

3.并不单单只是读文学,还要学语法、语音、句法、修辞等一系列知识。还没有读的话,这点要清楚。

如果你要学古代文学方向,古汉语(尤其是古代书面语)和现代汉语差别还是很大的,语法、语音、文字都不一样,然后研究古代的文学著作还要结合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哲学、文学理论等等,因此,对历史最好要有一些了解,相对而言学习上需要花的精力也比较多

其实不需要别人劝退:如果你读不下去,自然就会被劝退;如果你能读得下去,可以考虑自己对文学的热爱程度有没有到能够接受这种付出和回报的比例;如果你读了非常感兴趣,请坚持下去。汉语言文学博大精深,这个专业并不是没有回报的,国学一直都挺有热度的,只是需要厚积薄发。

你想当作家挣钱,并不一定要学这个专业。能挣钱的文学,大多数是不需要深究的,是满足人简单娱乐的。这一点也是财富密码:如果文学把作为一种商品,自然是爱看的人越多,市场越大。而写好通俗文学、市井文学,更多的是需要人们的想象力、丰富的经历和见闻,这一点反倒不是专业学习能带来的了。

说个题外话,挣快钱当然还是:学商,学计算机,学法,学新媒体。学计算机,紧跟时代洪流,掌握财富密码,传统学科恐怕没有哪个比得上。

————

对于一些答案中写的问题,我也表示认同。汉语言文学中并不会涉及技能性写作,如写新闻、广告文案、新媒体文案、策划书、合同等等一类的实用文体写作,这也是需要知悉的。如果是决定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我也建议可以了解一下这些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以便将来工作之需。

八、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竞技活动初赛含金量怎么样啊,有没有参加过的童鞋,难度怎么样?

2020年第一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决赛一等奖

2021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决赛二等奖

2022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语言文字能力大赛决赛二等奖

第一届获得一等奖,是因为决赛分数比较高(85分),作文写的不错(高中时获得过第十七届叶圣陶杯决赛一等奖)

第二届获得决赛二等奖,是因为决赛成绩一般般(78分),作文和朗诵不如首届发挥的好。

第三届获得决赛二等奖,初赛成绩84分,决赛成绩73.5分,这一届决赛感觉很迷。

我在陕西某所211高校,学院承认这类比赛,可以在综测上加一些分数。比赛的含金量还可以,第一届的影响力不是很大,挂靠的是人生科学学会下属的创新教育专业委员会。第二届的影响力骤然提升,挂靠了语文报刊协会读写教学分会,有不少业内专家(像我在第四届中华之星国学大赛总决赛上见到的顾之川先生,可以自行百度)担任大赛顾问,还有不少高校协办(像东北师大这样的211也有),我身边参赛的同学、朋友也有不少。

可以预见,如果这项赛事继续办下去的话,影响力会越来越大,获奖难度会越来越高。趁现在刚起步阶段,参赛一场,体验语言文字的魅力,收获成长,未尝不可。

我不是为了综测来的,全凭自己的爱好。

希望对你有帮助,以上。

九、秦始皇才统一文字,那些春秋战国期间流窜各国的谋士岂不要精通各种语言文字?

看过网友分享的一则趣事,他跟朋友分享了一部叫做《釜山行》的丧尸片,结果朋友看了三十集还是没看到丧尸,朋友便询问他:“你不是说这是丧尸片吗?我都看了三十集了,都快看完了,怎么还是没看到丧尸呢?”

他一听就纳闷了,连忙叫朋友发了个截图过来,结果他一看更纳闷了,原来朋友听成“虎山行”去了……



1、七国文字发音各有特色,十里不同音

《笑林广记》中也有一则类似的笑话:

明代江苏有一个靠种田卖蔬菜为生的人,某日,他发现自己又被邻居偷去了蔬菜瓜果,便破口大骂道:

入娘贼,春天偷了我婶(笋),夏天又来偷我妹(梅)子,到冬来还要偷我个老婆(萝卜)。」

邻居听了怜悯道:“没想到他这么可怜,先是丢了婶,妹子、老婆也被人偷了,结果我还去偷他家的蔬菜,我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

俗话说“十里不同音”,这两件事时间跨度相隔好几百年了,在普通话已经普及到全国的今天依旧存在着这样的现象,这不得不说“方言”的影响力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了。

那么在秦始皇还未“书同文”之前,为何《史记》里的读书人动不动就离开祖国到六国旅游、工作,那些古人是如何做到无障碍沟通的呢?



2、先秦时期读书不仅能改变命运,还能让人走遍六国都不怕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在周朝的时候是有学校的,但是有资格、有条件上学的人先得是贵族阶层才行,也就是说当时学习、解读知识的权力主要掌握在贵族手里

按照周朝的制度,全国的学校主要分为乡学和国学两种。乡学主要是地方所办,由当地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老师负责教导当地的学生,国学由诸侯或者周天子所办,也分太学和小学两种,他们教授的对象主要包括诸侯、士卿这些贵族后裔和地方选拔上来的人才。

当时凡是年龄达到8岁以上的士族子弟,就要经历从小学到太学,再到成均深造的过程,太学类似于今天的中学、成均就类似于今天的大学,这就相当于我们的小学到大学的修炼历程。

《礼记·文王世子》:“三而一有焉,乃进其等,以其序,谓之郊人,远之,於成均,以及取爵於上尊也。” 郑玄注:“ 董仲舒 曰:五帝名大学曰成均。”



周天子为了让诸侯们都能领会朝廷的旨意,他规定贵族子弟必须接受礼、乐、射、御、书、数教育,其中书包括象形、会意、指事、转注、假借、谐声六科,这就是周天子针对贵族进行的识字教育。

周天子要求贵族子弟除了会讲官方语言“雅言”外,还要会书写官方文字“大篆”,这也是春秋战国时期,为何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发音时,各国的使者、读书人之间还能正常沟通的原因。

先秦时期诸侯之间能够正常交流,除了要归功于周天子开办的学校外,最应该致谢的人应该就是孔夫子了。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掀起了开私学的潮流,他把原本被贵族垄断的知识传播给民众,让普通人也有机会通过读书来改变命运,所以孔夫子又得了个响亮的外号——万世师表



当孔子带火了私人教学之后,文化传播的途径就变得更加丰富起来,以前是只有有一定社会的人有资格进学校,现在是只要想学,那就有机会找到老师教。

假设原来官办的学校同时只能教300个人的话,那么有了众多民间的老师后,文化的辐射人群可能就扩大到了几千人、上万人的规模。

私学的兴起,在诸侯们之间搭建起了一张自下而上的文化交流网络,各个诸侯国的文人们通过同一种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这种无形的精神纽带,也为后来秦汉两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到文化交流,春秋战国时期另一盛况就不得不提了:百家争鸣可以算是那个时代最璀璨的文化盛宴了

但既然是“争鸣”,总要互相辩论才能体现出争的气势来,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结论,在当时那个时代里,周天子的影响力虽然已经微乎其微,但是周朝留下的文化财产却在诸侯国之间建立了一条隐秘的连线。

这种联系使得诸侯们哪怕在已经发展出自己的区域特色文化后,也无法否定自己和其他诸侯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3、学不会方言不要急,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翻译了

现在,如果我们实在想去外地旅游,又担心人生地不熟听不懂对方说什么的话,那我们完全可以找到一个能听懂我们的话,又懂当地语言的翻译陪同。

当年张骞通西域的时候,也不懂当地的话,他便是找了个翻译陪同自己,才解决了与人沟通,语言不通的问题。

其实,早在周朝的时候,周天子就专门让人在学校开设了翻译这门课,还要求搞外交工作的官员每隔七年就去进行一下文化培训,《周礼·春官·大行人》记载:“七岁属象胥、谕言语、协辞命。”

我们现在所说的翻译一词,其中的“译”字最早就是指的翻译北方方言的翻译官。当时随着中国的版图不断扩大,周天子在管理诸侯的时候便发现各个地区都在使用自家方言,朝廷的政令传达相当不方便,于是乎周天子便一边命官吏翻译四方的语言,一边要求贵族们以洛阳一带的话为官方语言,以此来消除各地的沟通隔阂。

《礼记·王制》记载,翻译东方方言的翻译官叫“寄”,翻译南方方言的叫“象”,翻译西方语言叫“狄鞮”:“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孔颖达 疏:“鞮,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



专业的事情就让专业的人来,我们自己不会别的地方的方言不要紧啊,去旅行的时候请一个翻译陪同也能达到一样的效果呢。

当然在那个时代要想找到一个好的翻译,其实也需要一点运气,因为当时信息传播、交通物流不便,只有相对大一点的城市,才会有翻译一类的人才需求。

所以,站在今天我们的角度来看,最方便省事的解决方式其实就是大家都懂同一种语言,这样无论是走哪儿去、亦或者外出办什么事情,就不会存在太多的困扰。

文/脑洞趣味历史

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