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关的人提问题啦,还是我能说两句的,所以我就不请自来了。
说到文学两个字,这个文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文章?文明?文化?
这些其实都对,也都不对,每个人理解不同,那当然想法也就会不一样。
以我个人的理解来看,文学之文,就是最朴素的“文”这个字,正如同我们常说的道,道是什么?道就是道,就是道路,你要走的路,就是你的道。
而文,也就是文字,他最大的作用分为两点,一是使用,二是传承,去年有一个爆火的话题,千年前小朋友写的字,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
说实话,看到那些话题,看到那些图片,我心潮澎湃难以抑制,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为自己的文化背景感到自豪。
准确的来说,我万分庆幸自己是个中国人,才能得享这份只有中国人才能享受到的骄傲和喜悦。
十年天地俱变,百年王朝更迭,往事越千年,我们又怎能得知历史上何为真何为假?
但是,这些字,我们认识!
哪怕没有标注,哪怕图片模糊,也能依稀看出来他写的是什么,此是马,此羊,此蛇,这些就写在最后一张图的背面。
他大概是用来练习的吧,我不知道他长相如何,但能想象出他努力分辨并慢慢写字时的模样,我想可能和我们小时候一样,感觉十分枯燥乏味吧,也许当时他是皱着眉头写下那些歪歪扭扭的字。
我不知道是身穿绫罗绸缎还是粗布衣衫,不过想来在那个年代能识字的孩子,家境不会很差,所以他应该是白白胖胖憨态可掬的吧。
这位小祖宗啊,你可知你这练习的篇章给我们这些后人带来多大的冲击?
我们有着共同的肤色,说着相同的话,写着相同的字,这又怎能不让我激动万分。
历史沧海横流,如奔腾的浪潮一般向前涌动,从不回头,所以他一定也会长大成人,我们不知道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是善良还是邪恶,是青衫学子还是赳赳武夫,也许他会忘记自己曾经学习写字时的场景,但是这些文字,永远定格了那一天,那一段时光,那一个场景。
在没有相机的时代,人们只能用图画和文字来记录事情,可相比文字,图画能表达的东西太少了,并且没有文字的直白,所以我们了解历史,更多还是通过文字这个途径。
文字的形成有个传说,大家应该都知道。
传说仓颉仰观奎星环曲走势,俯看龟背纹理、鸟兽爪痕、山川形貌和手掌指纹,从中受到启迪,根据事物形状创造了象形文字。
传说文字形成的那一刻,天雨粟,鬼夜啼,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真的,但是我想说,值得。
不管文字是仓颉造的还是众人的智慧一起造出来的,它都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没有之一。
文字有多重要?如果没有它,我们可能还是茹毛饮血之野物,哪来的文明?哪来的发展?我们的智慧代代相传,每个人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这一代又一代人的智慧凝聚,才有了今日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现代文明。
文字的使用,一开始一定是用来记录,比如河里有鱼,鱼能吃,但有刺。
这个最基础的功能从古至今一直都在用,所以有了《史记》《水经注》《天工开物》《本草纲目》。
这个功能永远不会过时,未来也一定会一直使用,可是在记录之外,人们还会想抒发心中的情感。
所以才产生了一些对于记录功能并没有多大意义的字,人们可以使用这些文字进行表达,但人类一直都有对于美的追求,容貌衣裳要好看,表达,也得好看。
于是,文学应运而生,文学之学,指的就是如何作用文字的方法。
所以,江水连着大海,还有月亮在照耀,变成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文学,让文字变得更美,表达更有诗意,这才诞生出一个个千古名句流传于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的《龟虽寿》,尽展魏武帝的风姿抱负,令人心折。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杜牧的《阿房宫赋》,字里行间,宏伟的宫殿如同画卷般,徐徐展开。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满江红》,杀气腾腾又充满家国情怀。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的《滕王阁序》,把景色与胸怀写尽,震撼人心。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李白一首《将进酒》,诗仙的潇洒风流,跃然纸上。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忧国忧民之情怀,令人钦佩。
太多太多,不胜枚举,看到这些文字时,我们能感受到文字的沛然大力,从古至今,这种力量都在冲刷着我们的心神。
无论是曹操还是鲁迅,乃至今日之创作者,都在学习与传承着这份文学之美,用自己的作品,让他人看到自己眼中世界的模样。
因为每个人对于世界的感受并不相同,正如你我眼中的世界也许就大不一样,你看不到那些创作者眼中世界的样子,但这些创作者们能用文字把它描绘出来,让你去看一看那不一样的风景。
因此,我认为文学之美,在于感受。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