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部文学作品进行语言鉴赏,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万里旅行网 2023-03-20 22:03 编辑:yyns 212阅读

在灵动的语言背后解读作者内心的声音,每位优秀的作家都善于对笔下的文字进行精心推敲锤炼,直到每一个字都能找到自己准确的位置,传达出自己内在的心声。

赏析作家的语言个性,一般包括修辞格的运用、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等角度。本文从语言风格、词语的选择、句式的变化三个角度赏析《秦腔》的语言特色。

《秦腔》在语言风格上整体呈现出质朴简洁的特点,语言质朴自然,简洁凝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比如第四段对排戏场景的描写“寺庙里有窗无扇,屋梁上蛛丝结网,夏天蚊虫飞来,成团成团在头上旋转,薰蚊草就墙角燃起,一声唱腔一声咳嗽。冬天里四面透风,柳木疙瘩火当中架起,一出场一脸正经,一下场凑近火堆,热了前怀,凉了后背”。

语言朴实无华却把秦腔演员不顾环境恶劣不顾严寒酷暑痴迷表演的敬业情怀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这种朴实无华却又真实自然的语言风格贯穿全文,比如第五段“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

语言通俗易懂富有生活气息,这种鲜活生动、风趣活泼的语言在文中随处可见。从这种平实质朴,生动形象的语言中读者能切身感受到秦人对秦腔的热爱,更能读出语言背后作者对那片土地上人民的热爱。

《秦腔》质朴自然、生动传神的语言风格,和作者遣词造句的能力密切相关。作者很注重对语言的锤炼,用词的生动鲜明,离不开作者的用心推敲。

比如在“排戏”“盼戏”和“演戏”三个场景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动词,如场景一里面的“排演到什么时候,什么时候都有观众,有抱着二尺长的烟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高趴满窗台的孩子……”。“抱”“趴”,两个动词的准确使用传神写出秦地人不论老幼都对秦腔痴迷,都能从秦腔中各得其乐。

场景二里的“外边的趁机而入,一时四边向里挤,里边向外拉,人的旋涡涌起,如四月的麦田起风,根儿不动,头身一会儿倒西,一会儿倒东,喊声,骂声,哭声一片;有拼命挤将出来的,一出来方觉世界偌大,身体胖肿,但差不多却光了脚,乱了头发。”动词有“涌”“挤”“拉”“倒”,“涌”字准确写出盼戏演出的人数之多。

此处还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漩涡涌起像麦田起风,根不动身子却东倒西歪,即使拥挤不堪每个人都坚定镇守着自己脚下的位置,形象写出人多拥挤场景,几个动词连用生动刻画了一群为了看戏全然忘却自我的秦人形象,展现了秦人盼戏开演的迫切心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程度。

场景三,“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台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蹲下去了,全场人头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慧娘站起来了,全场人的脖子也全拉长了起来。”此处“蹲”“矮”“站”“拉”动词的准确运用,生动传神的再现了观众已经和演员融为一体的情景。

文中新颖生动的词语都是作者精心锤炼的结果,只有对词语做到精心锤炼才能更精准表现出广袤秦川大地上秦人对秦腔的痴迷以及他们的生活状态。

《秦腔》语言质朴自然、准确生动,不仅体现在作者对词语的用心推敲上,而且还体现在作者对句式的灵活运用上。

选择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也会不同,优秀的作家总是善于根据自己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需要,准确选用不同的句式,以变换节奏,使语言波澜起伏。

如《秦腔》第五段演出前“人头攒拥“的情景,“一到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

短句为主夹杂长句,长短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有力表现出秦腔开始前热闹非凡的场面,更能让读者感受到秦人躁动着的生命活力。

本文语言质朴简洁,生动传神,具有鲜明的生活气息。用词准确,句式灵活多变,体现了作者高超的锤炼语言的能力。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作者用生动语言绘形绘色地写秦腔,写秦川人痴迷秦腔,以及对他们由秦腔激发的喜怒哀乐场面的描绘,展现了那片土地上人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也给读者呈现了秦川人民身上的生存状态和民族气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