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是什么?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点有语言的媒介性质,为文学艺术的生成提供了物质符号基础。
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深刻、全面地影响着文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文学呈现出有别于其他艺术的间接性、精神性和蕴藉性。
第一,文学的间接性,又可称为非直观性,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
第二,文学的精神性是指文学通过语言符号传达人类精神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特性。
第三,文学的蕴藉性是文学以一定的话语形态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把多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话语蕴藉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
二、英语「文学性极强」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跟汉语相比呢?其他语言的文学性如何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英语的文学性兴盛于文艺复兴时期
汉语的文学性起于其源流
这倒不是什么汉语优越感的问题
而是“文化价值”提炼历史的问题
在古代,语言是不是精练的文化符号,不一定,但文字肯定是
而汉语、中文“文学化创作”的肇始自甲骨文时代就开始了
今日雨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三千余年前的文字,即已如此通达漂亮
这得益于汉字自从最早稳定下来之后就开始的特殊的造字法则的空前成熟,六书是一种用非常抽象的理念去构造具象的事物关系的特殊构字法,和欧洲的远古纯粹的象形、指事文字,和后来的表音字母文字的逻辑,都不一样,它保留了象形指事的直观性,但在构字上多了很多维度,这使得汉字拥有其他文字不具备的表意叙事维度
举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形声字”的声旁在表意上的类同性
这其实就是汉文字发展的缩影
比如说西,本意即是栖,其声旁自然有原始的表意延伸
比如说酒,既是形声字,也是会意字,酉既是酒的声旁,又是会意构件,更是“酿、醋、酣、酸”等字的形旁,表示酿造与酿造物相关
而一些更复杂的文字也是一样,因为其声旁的原初表意属性而使得形声字在不同的指示环境中却有着类似的“通感”
很有意思的例子就是俊俏和峻峭
夋旁是声旁,但以它为声旁的字大都有“突出、形式尖锐”的表意倾向,再比如说前面说到的“酸”
类似的声旁还有昜、巠等字。
这种表意方式其实天然内含着审美的维度,我们可以用汉字的格律化表音和表意属性以及构字中的天然感情色彩来构建审美节奏,而这一层审美维度,是任何表音文字都不具备的
比如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比如说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样的文字让我们看到这个字,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审美方向,而英文必须由表音和表意独立审美结合起来,才能构建这种美感。
前面有回答介绍了东亚文字中的表意叠字词——其实通俗地讲,就是把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全以拟声词的方式来重叠以描摹形态
其实汉文字因为形声字的特殊构字法,还有一种特殊的“叠词”
就是类同的形旁下的表意类同,那么它们连接起来就有了很强的审美价值
比如江河湖海,比如琴瑟琵琶,比如魑魅魍魉,比如珍珠玛瑙,
甚至可以玩梗玩无情对
比如说烟锁池塘柳可以对炮镇海城楼,也可以对深圳铁板烧。。。。。
而说到无情对,这又是一个有意思的文化,它应用了汉字“表音、表意解构都完整且独立”的特点,从表意上来说,汉字是孤立语,甚至是单字独立表意的孤立语(除了一些固定的上面说过的叠词,比如踟蹰、逡巡、踉跄等等),从表音上来说,汉字每个语素都拥有且仅拥有一个音节,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单字作为一个孤立的元素,把整个表意的句子拆开来,然后根据表意属性去单独应对,这样写出的对联就叫无情对——即与原文情节无关,仅以字对的重排方式,最后又能恰好表达另一种意思
上文的深圳铁板烧是个无情对
典故出自晚清名臣张之洞在陶然亭赴宴
席间不少有意思的无情对,有人以“树已半寻休纵斧”为题求无情对,结果有人对成“萧何三策可安刘”,每个字都对应,但句意毫无联系
张之洞笑道“果然一点不相干”,说完之后猛然发现,这句话也可以作为题目的无情对。。
然后发现张之洞和陶然亭也是无情对
这种无情对现在还有很多
比如说索尼大法
可以对修仙小说
还有一个无情对大家对一下
月落和尚金山去
三、哪部文学作品让你体会到了单纯语言的魅力?
既然只让选一部,那我就选钱锺书的《围城》。个人认为,《围城》中的语言最为出彩,钱锺书的文字功夫实在了得,中文简直被他玩出了花。《围城》从头到尾都是那种机智幽默,所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各种讽刺笑骂抖机灵,读起来很是过瘾。记得年少春衫时第一次读《围城》,读得我废寝忘食,又想一口气读完,又怕太快读完,结果从头到尾读了好几遍。
德国汉学家顾彬认为:「文学最重要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内容。语言包括内容,而内容不包括语言。没有好的语言,就没有文学。」他还强调:「对作家来说,语言应该是一切。恢复好的中文,也是中国作家的任务之一。」顾彬的这番言论是靠谱的,但似乎并未引起中国作家的广泛重视。
我们阅读时,第一眼看到的是语言,而不是内容。语言率先出场,内容是被语言拽出场的。语言承载着内容,内容依附于语言。没有语言这张皮,内容的毛将长在哪里?当我们阅读一部小说或一篇散文时,如果扑面而来的尽是些索然无味的文字,那么试问有几个人能读得下去。
我阅读文学作品时,比较在意作者的文字是否出彩。文字出彩,半赖作者天生自带的想象力所赐,半赖其走心而得之。对于喜欢玩智性游戏的作者来说,文字就是橡皮泥,就是乐高积木,可以将之随心所欲地赋形而乐在其中。对文字进行各种鼓捣,使之各种精妙,这种乐事,不是那些思维栓塞、语言贫血、灵性高位截瘫和美感濒死的人玩得了的。
四、莫言的文学有哪些特点?
1,文学性差,语言怪癖,不朴素,不通俗。怪话连篇,土话满文。
2,故事怪诞,情节离奇。与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一点影子都不带。塑造的人物全是凭空捏造,胡编乱造,一点谱都不靠。怎么有利于阐述他的反动立场,就怎么编造,根本不考虑文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
3,立场反动。为西方资产阶级,为国内反动派代言,唱赞歌。却极尽抹黑共产党,新中国,之能事。丑化中国人民,污蔑社会主义制度,把5__6十年代的新社会,污蔑的一团漆黑,一无是处,比国民党,日伪统治时期还黑暗。极力舔弄美西方,迎合洋人价值取向。北海道人,丰乳肥臀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4,低级庸俗,下流无耻。他的情节构思,环境描写,语言表达脱离不了这些令人不齿的糟粕垃圾。而他自己本人还对此津津乐道。
五、外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哪一种语言最有文学美感?
会的语言不多,能达到阅读水平的只有三种。个人感觉任何语言,都有其独特的内在逻辑。从中能够一窥背后的文化,和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而语言的文学性,私以为在于文字之外所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言外之意,甚至是作者没有写出的,而是留给读者自己想象的空间。你可以自己回想一下,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不是都是有留白的特点呢。甚至是作者不直接进行评价,而是只进行描述,但是你却能明确的嗅到作者内心的指向。还有一点要说,每种语言都有其他语言中很难甚至无法找到的同义表达。你会的语言越多,这种感觉就会越明显。有时,在当时当下甚至脑子里会冒出只有那种语言的表达。这种表述的准确性可能是其他语言无法代替的。
哈哈,说到这,忍不住偏个题。中文之美不正是把这种特点发挥的淋漓尽致吗?尤其是我们大量的四字成语,俗语,谚语,无不体现了这种言外之意。但是这种特点造成了汉语在某些情景下的表意不甚明确。大量的言外之意,无形中造成了一种理解上的壁垒。
六、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有什么特点?
主观,虚幻,情感真实
七、所用语言会怎么影响之文学作品的思想走向或特色?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语言与思维相互依存(谁决定谁还无定论),构思文学作品的情节、思想内涵需要语言做工具;呈现文本及思想也需要语言这个载体;所谓特色主要是结构、技巧(包括修辞)与语言风格,这些都离不开语言这符号,语言风格与修辞更直接是语言现象。
八、可以说一下对你文学语言属性的认识吗?
文学就是诗,诗是基于情感和思想的对于现实经验的象征、隐喻、比喻乃至歇斯底里,是将现实生活陌生化、神秘化和神话化的有力方式,其对抗的是传统框架和工具理性对人的精神的束缚和窄化。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