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说明语言,文化,身份三者的关系。?

万里旅行网 2023-03-21 03:20 编辑:yyns 187阅读

谢邀。先说语言和文化。


语言是文明的载体之一。(注意是之一。音乐、绘画、建筑等都可以是文明的载体。)

而文化是文明的具体表现形态。

具体来说,就是有那么一群人生活在一个地方,他们的衣食住行、所思所感等等各种因素。

而文明则是人群文化演进到一定程度后的状态概括,是文化的高级状态、特点凸显。

什么叫“语言是文明的载体之一”呢?

语言是同一个文明下的人为了交流、传播和保存信息,而发展出的沟通的方式。

特定的语言是在相应的生活环境下孕育演化出来的。

就好像用来拉水的车,那么它的结构会有针对运水的各种特点。比如会有一个大的水槽,不会漏,会有方便的进水管和排水管,等等。

而装人的旅游巴士,它就会有全景天窗、空调、座椅、安全带,等等。

拉水的车能装人吗?可以,坐水槽顶上。巴士能装水吗?也可以,瓶装水。

所以植根于特定文化中的语言,在表达原生语境时候能发挥100%的优势。

而用另一种文化的语言来表达,就会有各种限制。

像我们教外国人中文的时候,会尽量给学员们构建出“基于中文的文化体系”,再引导他们用这个文化体系来解读中国文化。如果简单地让学员“用他们的语言

来解释中文”,再来“读懂中国文化”,不是不可以,这就好像用水车拉游客,用大巴车拉农夫山泉,结果会似是而非,事倍功半。

再打个比方,你懂英文的情况下去看一部原声好莱坞大片,或者听结石姐飙歌,接受到的信息是100%,体验是最棒的。那你想象一下外国人对着英文翻译的字幕听周董唱双截棍?

文化的差异与演变

开始的时候,不同的地区,聚居的人群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当然也有更多的共通之处。总体来说共通远大于不同。)

之后,这样的生活方式会逐渐沉淀和积累下来,成为特定人群的共通点,以文化的方式体现出来。

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会有区别。有的时候在处理相同的事情的时候,解决方法也会有不同。

之后随着文明的发展,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与碰撞,文化某些方面会趋同。

比如说审美。南亚很多地方传统是以胖为美,现在节食、减肥也成为主流话题。

当然还会有很多地方会不同。多姿多彩的世界才有意思。

最后再来说“身份”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尤其是在跟“语言”“文化”这两个词一起讨论的时候。

首先,身份是一种认知。

这种认知可能是主动认知,可能是被动认知。

当人的视野、知识体系、人生经历和经验相对比较局限的时候,往往他/她的“身份”是“被告知”的。

这个时候,“身份”是从属于“文化”的,而且往往选择的余地很小,你甚至意识不到“你有选择”。

被动认知的“身份”,同样的情况下,生活体验的幸福感可能会差一些。

当人的视野、知识体系、经历和经验较丰富的时候,他/她的“身份”则有可能是自我选择后的“认同”。

这个时候,人会选择文化中他/她所接受、认可、向往的那一部分,给自己的“身份”做定义。

同样的情况下,这样的生活体验的幸福感可能会好一些。

注意,我并不是说这样的“生活”会更好,而是说“同样的情况下生活的体验可能会更好一些”

人有悲欢离合。

没有任何人的生命只有快乐没有悲伤。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就像过山车,你永远不知道接下来到底会发生什么。

主动选择和被动接受,就好像你坐过山车的时候是睁开眼,还是蒙上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