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文明的语言对其文化产生什么作用?

万里旅行网 2023-03-22 04:13 编辑:yyns 172阅读

语言对文化的影响是本质的。

先不说为什么,先说说现实证据,各种殖民者征服其他民族之后都高概率要求被征服的民族使用征服者的语言,其实这就是为了文化认同,消灭对方的传统文化。为什么首选语言?就是因为殖民者都知道语言是文化的根基,你的语言变了,你文化必然要变。


为什么语言对文化有着本质上的影响?


首先,一个民族的语言,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思维方式。

举个例子(不说现实里的,就假想一个,因为这样思考起来不会受现实问题争议影响,毕竟现实里某些语言到底怎么样怎么样,专家学者各种争破头,咱们不需要陷入那些与本问题无关的争论中去):

我在《三体4弱者之歌》里写到三体人的语言,三体人的语言有性别之分,同一个词可能有男女性别的差别(有些还有中性,当然也有只有女性形式的词,相当于没有性别之分),一个词的女性形式含义表示正面行为,男性形式的含义表示负面行为,例如:争斗(女性表示正当竞争,男性表示暗斗)。

在这种传统之下,三体人思考问题时,习惯性地把女性想象为善良正派的,把男性想象为潜藏恶意的,在社会竞争中,人们就习惯性地给处于竞争弱势的女性比男性更少的压力,客观上形成了社会对于女性的一种保护机制。

由于小说里人类的语言完全被三体语言取代(因为星舰人类成了三体人饲养的小宠物),原有的人类语言不再被星舰人类的后代(新人类)使用,所以新人类的社会非常排斥【说女性坏话】这种行为(因为三体人语言的所有词汇都有女性形式作为基本形式,女性被视为社会根基,虽然这种社会依然是男性主导,但男性想要像在太阳系时那样随便对女性进行污名化是会遭到所有人反对的)。

小说里那种所谓的三体语言未必真的是三体人的,但是三体人强迫人类使用这种语言确实是为了压制男性的社会竞争优势,让人类社会产生某种意义上的性别竞争平衡来避免人类的毁灭(因为小说里盖亚女神救三体文明的条件就是要三体保住人类文明不灭,如果人类文明灭亡,盖亚女神就任凭三体人被二向箔围剿),这种语言就是起这个作用的。

有那么些种类的语言,没有那么精确的被动语态、时态、虚拟语气之类的区分,使用这些语言的民族,习惯性地不那么重视逻辑思维(就比如咱们中国人),而那些使用有明确的逻辑态区分的语言的民族,通常比较重视逻辑思维(比如西方某些民族)。

基于是否重视逻辑思维的语言习惯,天朝人就喜欢和稀泥,喜欢中庸(其实中庸真不是和稀泥,而是指恰达好处,但是老祖宗说了无数遍这个事,咱们大多数人真用起中庸思想,最后还是都在和稀泥,因为大部分人根本搞不明白什么叫恰到好处,只有合稀泥比较容易),西方人就喜欢较真(非得分个青红皂白。不过他们也不是真的在乎什么是对和错,都只是要强调自己是对的,反正不能接受自己半对不对那种合稀泥状态,自己必须是对的)。

说到上面这里可能就有涉及到语言学家和社会学着那些争议了,所以咱们不多说,我说的也未必对,只是举个例子,大家也不需要争论我说的对不对,你要是觉得不对,那就不对。我只是举个例子说明语言对思维习惯的影响有多根深蒂固,你也可以认为我这些例子纯属瞎编(类似前面我想象的三体人语言)。

最后举个咱们都确定无疑的例子:

咱们说话带个反问句是这样【这漂亮妞不是你老婆,对吧?】但中国人和英国人的回答就不一样了。

如果是你老婆,你是中国人你就说【不对,她是我老婆】;你要是英国人你就得说【是,她是我老婆】。

为啥有这个差别?因为咱们中国人回答的是或者不是,是对这个陈述句【这妞不是你老婆】的对错做了个判断,咱们说的【不】其实意思是【你说错了,她是我老婆】。

英国人他不对这个句子做判断,他直接说事实,是他老婆他就说是,不管句子说的对不对,因为英国人他直接把前面的陈述句和后面的反问都当成同一句问话,而咱们中国人默认这是两句话。

这就是语言对应的思维模式差异。




其次,语言关联文化传承。

别的不说,各民族语言都有所谓成语(中国人的成语大多是四个字音组成的,不过歇后语也算是一种广义上的成语,只不过语言学家不管它们叫成语),外国人也有很多约定俗成的固定用法或者有典故的特殊说法,和咱们的成语是类似的。

这些成语就代表着某种文化传承(因为它们大部分有典故,对应着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细节)。当然,语言对应的文化传承内容不仅限于典故(比如词法、句法都对应着文化习惯,例如某些语言里有诗歌体,直接对应诗歌文化。其他细节不详述。。。其实是我老先生知道的有限,笑)。咱们就更不用说语言对应的文字与古籍更是文化传承的核心之一了。



再次,语言对应着交流习惯。

咱们汉语普通话没有连读习惯,因为汉语词尾辅音已经自动跟了一个原音,英语就有,因为英语很多单词末尾的辅音后面没有元音,读轻声,必须和后面单词开头的原因连读才更有利于听者听清前一个单词末尾的辅音是啥。

好多人唱英文歌没有那个味道,就是因为不习惯连读。我考大学时候英文听力考试就很坑爹,那些听力考试录音里面朗读者说的都是中国式英语,单词末尾辅音你根本听不清,她还不会连读让你听清,所以你只能猜,等你把前面的词才出来,后面她说啥你都没听着。。。。后来我才知道这就是故意的,不这样的话,都让你们听清了都拿分,大学录取就拉不开分数档次了,真坑爹,这都是高考的坑爹套路(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了)。

所以你去听真正的外国人说英语,他们很注重连读,因为那是他们从小养成的习惯。你去听日本人说英语,坑爹俩字不用说两次,所有单词末尾辅音都会被日本人自动加个元音,别以为这样一来你就听清了那个辅音是啥,实际上你听完之后马上蒙了,这TM是哪个词?!所以西方人说日本人的英语很糟糕,不是空穴来风(日本人说话就喜欢自动补元音)。

于是有人问,这种交流习惯算啥啊,对文化没影响啊。。。那你们是没看到美国的黑人文化案例。

黑人英语大家听说过吧,具体是啥啥啥我也搞不清楚,但是老外自己都说黑人英语和普通的英语不一样,比如说黑人英语喜欢玩双重否定句,【我没不听你说话】【你没一无所获】【他们没有无所作为】,他们就爱这么说。别看中文翻译过来挺诗意,真要让你成天琢磨他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你脑袋就炸了。

据说黑人英语还喜欢省略系动词(比如中文里的【是】,比如变形金刚里的机器恐龙钢索有句名言【Me king!】应该是【I am the king】【我是大王】,结果人家老先生把【是】直接省了)。。。英语里系动词和什么时态被动语态都有关系,没有了这玩意,你就懵吧。所以你听黑人说英语就得猜,他们自己也经常懵。

所以,这种交流习惯就会影响沟通,容易产生很多误会,于是你在美剧里经常看到一个人用黑人英语和朋友说话之后追问【Are we good】,其实不是觉得自己说话被对方理解错了影响了兄弟感情,而是因为这句话意思就是【你听懂我说啥了吗】。。。。你看,他自己都知道他说的那玩意对方很可能没听懂。

于是这就成了一种交流习惯,时不常问问对方听没听懂,这也成了文化的一部分,哪怕你听懂了,他也知道你听懂了,他还是会这么问问,因为已经习惯了,这就是文化。

当然,上面说的这些也都是我老先生道听途说(你们不用较真到底是不是这么回事,反正我只是举个例子让大家想象一下语言到底如何影响文化)。

还有另一个例子,咱们中国人不太喜欢讲复句(大句子里套着小句子,把小句子当作修饰成分或者宾语啥的),倒不是因为咱们中国人的语言不适合这么讲,其实英美人写作喜欢用复句,说话却不怎么用,反而是因为英语美语说话用复句听起来各种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说话用复句呢(其实汉语用来说复句是很方便的)?因为咱们的【单词】都是单音节的,说一句话用不了几个音节,你说完一句话我很容易记住你说了啥,你再说下一句的时候,用代词指代前一句里啥啥啥,我马上就听明白了,所以你没有必要在前一句话里直接揣进去一个句子作说明。

这就是汉语语音简单导致的交流方便,进而直接决定了咱们说汉语根本不需要有说复句的习惯。这就是文化。



第四,语言对应着人和文化的个性。

这个最好理解了。有的人就是爱说罗圈话,有的人则喜欢直来直去,不同地域的语言也有类似的特点,直接对应了当地人的脾气和个性。

婆娘和内子、屋里头滴和儿妈,都是不同地域对妻子的叫法,显示出来的当地人性格特点就有很大差异了。

显然这些不同的叫法不只是体现了人的个性,还体现了文化韵味,比如说婆娘这个说法就很粗犷,对应了豪放的文化风格;内子就比较文艺,对应了比较精致的文化风格;屋里头滴就很含蓄,儿妈(儿子的妈)就极为直白。。。。

我们会发现使用这些不同称谓的地区的人们的方言中,四处都体现着类似的文化风格,豪放风格的语言中到处都能看到豪放,精致文艺的语言中到处都能看到精致,语言不仅表现了使用者的个性,更形成了他们的文化特有的个性。

某殖民者文明逼着被他们征服的某战斗民族说那种文艺精致的罗圈话,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消磨战斗民族的刚猛个性,因为在他们说话的时候就会习惯于各种【磨磨唧唧】。



以上只是几个例子,类似例子可以拉出一火车皮,这里就不多废话了。

反证,语言这玩意对文明的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甚至有一定决定性作用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