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没有哲学基础的人,如何解释语言学转向?

万里旅行网 2023-03-24 01:40 编辑:yyns 244阅读

从古希腊开始,哲学家们最开始所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是:万物的本源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比如泰勒斯说万物的本源是水,赫拉克利特说世界的本源是火,阿那克西美尼说是气,恩培多克勒说是水火土气,德谟克利特说万物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这也算是最早的唯物论了。直到毕达哥拉斯从世界万物的背后发现一个抽象规律即数,以及巴门尼德提出永恒不变的“存在”这个概念,这二位对柏拉图的理念说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西方的形而上学奠定了基础。从巴门尼德开始,以后的西方哲学关于“存在”的学说都被称为“本体论”(Ontology)。

柏拉图认为我们现实世界的背后还存在一个理念的世界,现实世界中的可感事物都是对于理念的分有和模仿,就好像盗版不如正版一样,现实世界总是不如理念世界那么完美。人的灵魂最开始活在理念世界里,灵魂降生为人后就遗忘了这些理念,我们所谓的学习就是对于理念的回忆(这里已经有了认识论的问题:知识如何可能)。理念世界也可以看做是基督教世界观的一个滥觞(尼采的上帝死了所一起颠覆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的存在方式可分为十个范畴:实体、数量、性质、关系、地点、时间、姿势、所有、主动、被动(后来康德的先验范畴表也是在亚里士多德的基础上补充和改造的)。其中最重要的是实体。实体就是事物去除了一切属性、一切范畴之后最后的剩余物。只有实体才是真正独立的存在,其他属性、范畴(或者说形式、理念)只有依附实体才能存在。实体是具体的个别的东西,是“这一个”,而不是抽象普遍的东西(这里能看出他对柏拉图理念说的一种反叛)。在语言上实体处于主词的位置,而不能做谓词(这里就涉及到后来的语言哲学了)。比如“苏格拉底是人是哲学家是柏拉图的老师是被毒死的”这个句子,“苏格拉底”是实体是主语,人、哲学家、某某的老师、毒死的是一系列的属性是谓语,谓语不能脱离主语而独立存在。谓语可以述说主语,主语不能述说谓语(罗素由此发展出摹状词理论)。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的学说比较复杂和矛盾,对柏拉图有反叛也有复辟,在此不述。

到了中世纪,教父哲学和经院哲学兴起,哲学沦为了神学的婢女。但柏拉图的理念说和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说还是引起了经院哲学实在论与唯名论的争辩。他们争论的焦点主要在“共相(形式、种属)”是否客观存在上(“共相”的问题涉及到了上帝“三位一体”的教义问题,因此很重要)。这也为后来的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埋下了伏笔。

到了近代笛卡尔把哲学家们的关注点从“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什么是存在?”转向了“我们能够认识什么?”、“我们如何能够认识?”即从“本体论”转向了“认识论”。这是哲学史上的第一次转向(其实近代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已经关注到了认识论问题,再往前柏拉图的回忆说、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都也涉及到了认识论问题)。

这部分内容可参看我的文章【爱智慧·2】:世界究竟是可知的还是不可知的? - 我叫李大为的文章 - 知乎 https://zhuanlan.zhihu.com/p/55712461

近代哲学的主要争论是以笛卡尔、斯宾诺莎和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与洛克、贝克莱、休谟为代表的经验论之争。唯理论强调以天赋观念为逻辑起点的推理方法,经验论强调以感觉经验为认识来源的归纳方法。

康德集两派之大成(和稀泥)提出了先验哲学。简单说来就是人与生俱来就带着一副眼镜(先验范畴),我们只能通过眼镜来看世界。先验哲学就是研究这幅眼镜的哲学。

后来随着现代逻辑的发展,哲学家们又把关注点移到了语言上。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总是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的,因此我们关于这些认识的讨论,可以归结为对语言的讨论(语义上溯)。语言成了我们看待世界的这幅眼镜,语言哲学就是我们关于谈论的谈论。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世纪初,有人才开始提出了“语言转向”这个词(Linguistic turn)。这也是哲学史上的第二次转向。一般认为语言哲学(关于语言的哲学很早就有,这里指的是把语言当做主要研究对象)的主要动因是从莱布尼茨开始,他想要创造一种人工语言,通过这种人工语言的规则和运算可以解决所有有争论的问题。然后才有后来的弗雷格,再到罗素、维特根斯坦、维也纳小组所引领的这波“语言哲学”的思潮。

语言是分析的对象,分析是研究语言的方法。因此也有很多人把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混为一谈。但其实对于语言的转向不只是限于英美哲学,现代的欧陆哲学其实也开始注意到语言的重要性。比如像海德格尔、本雅明、阿甘本等哲学家也都对语言有过重要的论述。

参考文献:《西方哲学史》邓晓芒、赵林著;《走进分析哲学》王路著

扫二维码关注本人公众号,不定期分享文史哲文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点击我更换图片